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MDA受体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之一,对中枢神经系统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神经网络的发育、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神经退行性变等起着关键作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发育神经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和早期经验的影响表现出高度的可塑性。以长时程增强  相似文献   

2.
耳蜗为重要的听觉感受和传导器官,其损伤后将影响声音信号感受及传导,改变外周听觉传导通路,从而导致听觉中枢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本文综述了细胞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在耳蜗损伤后,在听觉中枢中表达的变化。但这些因子在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聋和噪声性聋后听觉中枢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传统的研究方法经常将外周听器和中枢听觉系统分别进行研究 ,在观察内耳损伤的同时往往没有注意到听觉中枢各级神经元核团的变化。然而 ,近年的研究表明 ,当外周听器被噪声或耳毒性药物损伤后 ,在内耳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同时 ,听觉中枢以一种意料不到的方式改变了其结构和功能 ,即发生了可塑性 (Plasticity)的改变或重组 (re organization)。不同于外周听器的功能下降 ,其表现为自发活动的增强〔1〕,并可产生耳鸣、听觉过敏和响度重振等症状。毋庸置疑 ,外周听器和中枢听觉系统是一有机的整体 ,两者应该是相互影响的。本文试图将药物性…  相似文献   

4.
大鼠出生后发育中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出生后发育时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SG)神经元凋亡和分化的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1、3、5、7、10、14和30天龄大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及细胞凋亡现象。结果:大鼠出生后5和7天,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SG神经元凋亡,其典型的超微结构改变为染色质凝聚和着边形成的新月样结构、凋亡小体和细胞皱缩;随后的发育阶段细胞凋亡现象消失;最早可识别的富含神经丝的Ⅱ型神经元(neuron2,N2)出现在出生后7天,新出现的N2有明显的细胞皱缩现象;在随后发育的各阶段,SG中I型神经元(neuron1,N1)和N2的结构特征更明显,逐渐发育成熟。结论:神经元凋亡是大鼠螺旋神经节出现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N2分化过程中,可能与SG中N2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5.
1 耳鸣的概述耳鸣(Tinnitus)是指无相应的外界声刺激,但患者却可以感受到耳内或颅内产生持续或间断性声音的主观感觉.成人中约10%有过耳鸣经历,而在工人或军人中这一比例可高达15%.其中4%~5%的患者受到耳鸣的长期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耳鸣可影响患者的睡眠、注意力、以及日常的认知功能,甚至导致焦虑、抑...  相似文献   

6.
耳聋是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约有7千万的耳聋患者。在成年患者中,感音神经聋约占80%。对于重度一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唯一的治疗手段是通过电子耳蜗植入来刺激残存的初级听觉神经元。人工耳蜗植入所作用的靶细胞是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s),在耳蜗的感觉上皮受损后,SGNs将发生继发性退变并呈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动物实验表明进行性的SGNs退变可降低电子耳蜗植入的效果,因此可以推测挽救变性的SGNs能够提高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单侧听觉剥夺对听觉发育关键期小鼠内耳的影响。方法 将22只出生后12天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听觉剥夺组。对听觉剥夺组进行单侧听觉剥夺,2周后解除剥夺。对正常对照组小鼠和听觉剥夺组小鼠双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评估听功能,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毛细胞、带状突触、螺旋神经节进行形态学观察。统计学分析听觉剥夺组小鼠的剥夺耳、未剥夺耳和正常对照小鼠在听功能和耳蜗形态学方面的差异。结果 1)听觉剥夺2周后,听觉剥夺组的剥夺耳ABR高频阈值升高,Ⅰ波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听觉剥夺组的未剥夺耳与正常对照组间ABR阈值和Ⅰ波潜伏期差异无明显差异;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听觉剥夺耳和未剥夺耳的毛细胞形态和数量未见异常;4)和对照组相比,听觉剥夺组的剥夺耳出现了带状突触数量减少,未剥夺耳与对照组之间的带状突触数量未见统计学差异,没有出现代偿性增加。结论 单侧听觉剥夺可导致听觉发育关键期小鼠剥夺耳的听功能及带状突触异常。  相似文献   

8.
近来的研究证实,JNK信号转导通路阻断剂,在庆大霉素耳毒性作用和强噪声暴露时,可以保护毛细胞。已知耳蜗的损伤可以使螺旋神经节(SG)细胞的轴突和树突收缩,而JNK抑制剂对SG神经元的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抑制JNK途径后,离体培养SG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语前聋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言语能力的发育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34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极重度语前聋儿童手术时年龄为1岁2个月~5岁10个月,平均3岁2.15个月,按照植入手术时年龄分为幼龄组(A组,<3岁,17例)、大龄组(B组,≥3岁,17例),在植入手术前和开机后3、6、12个月四个时间点采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MAIS)和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the 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IT -MAIS)对患儿进行听觉能力评估。结果全体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量表总分及三组问题的得分均明显高于植入前,并且随着开机时间的延长其得分逐步上升(P<0.05),其中评价患儿对声音感知能力的Q3~6在开机后的3个月内进展最为迅速。B组植入术前与听觉辅具有关的问题Q1~2和开机后3个月Q3~6得分高于A组(P<0.05),其余各项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男性和女性患儿各项得分无差异(P>0.05),A组女性患者术前Q1~2得分高于男性(P<0.05),其余各时间点男女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使用人工耳蜗时间的延长,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总体听觉能力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进步最快的时间为开机后的3个月内,这个阶段较大龄的患儿对声音的察觉能力优于婴幼儿患者,但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两组听觉能力的发育无差异;不同性别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觉发育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肿瘤影响ECochG及ABR的机理可能有以下二种:①对第Ⅷ颅神经牵扯或压迫,使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或使第Ⅷ颅神经纤维去同步化(desynchronization);②机械性能干扰第Ⅷ颅神经和压迫引起耳蜗的供血不足,造成耳蜗病变,故出现优势-SP(图45),而对对侧ABR的影响则可能是肿瘤使脑干移位,从而  相似文献   

11.
1听觉植入技术的介绍 人工耳蜗是听觉植入装置(auditory implant,auditory prosthesis)的代表,截至2009年4月,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8.8万人在使用这种装置(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人工耳蜗成为最成功的神经植入假体(neuroprosthetics)[1,2].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技术的发展和低龄儿童听力诊断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许多助听器选配无效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多导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新选择,它使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重获了听力,同时也推进了世界各国对本民族儿童听觉言语发育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耳蜗和听觉传导功能异常引起的听觉障碍,在临床上主要通过耳声发射、耳蜗电图、听性脑干诱发反应来完成.这些方法都是较客观的检测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局限性,其应用前提都建立在患者有残余听力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是一种客观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在耳科学、听力学和神经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EABR可以估测耳聋患者残存的听神经末梢螺旋神经节数量.客观评价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指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及听性脑干植入手术.并在术后设备调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EABR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听觉系统中,外源性三磷酸腺苷(ATP)除作为耳蜗活性物质外,还可作为神经递质或调质,参与Corti器内感觉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从而产生一系列效应,调节耳蜗听觉生理功能;ATP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P2嘌呤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完成的,现就P2嘌呤受体在内耳的分布特点及介导的信号传导在耳蜗听功能中的生物学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延迟给予慢性电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药物致聋大鼠耳蜗病理及听觉生理影响.方法 药物致聋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人工外淋巴液组(artificial perilymph,AP)、BDNF组、电刺激(electr...  相似文献   

17.
定义了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AN)为一症状群,它是由于第Ⅷ颅神经的听神经受损引起的一种临床听力学表现特殊的感音神经性聋。近年来随着该病发病率日渐增多且低龄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至今对其发病机制仍有争论。其实Start已明确指出听神经病的病损部位为位于耳蜗至脑干之间的第Ⅷ颅神经的耳蜗支,不包括脑干听觉径路的病变,只包括:内毛细胞、内毛细胞与传入神经纤维间的突触连接、螺旋神经节细胞、耳蜗内的听神经纤维及以上部位的任意组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究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下调蛋白9(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protein 9,NEDD9)通过Rac1/Cdc42通路促进鼻咽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机制.方法 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鼻咽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记录方法及意义.方法 2例无残存听力的耳聋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植入装置前,应用改装的人工耳蜗植入体连接体外言语处理器作为电刺激仪,2根自制的铂铱合金球形电极作为刺激电极,置入造孔后的鼓阶内,以电荷平衡双相脉冲电流进行电刺激,并用GSI Audera诱发电位仪记录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结果.结果 2例患者均记录到分化良好的电刺激听性脑干反应波形,并顺利植入人工耳蜗,术后获得良好的听力受益.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前进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听觉传导通路功能完整性,有利于判断人工耳蜗植入后患者能否获得听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