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国产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2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59例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体外压迫穿刺点止血,43例人工传统压迫止血.记录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动脉压迫止血器组止血时间[(3.0±1.5)min比(20.0±2.5)min,P<0.001]和下肢制动时间[(8.0±1.2)h比(17.0±4.2)h,P<0.001]明显短于人工压迫组;局部并发症和迷走神经反射两组无差异.结论 经皮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安全、有效,缩短卧床时间,且不增加血管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黄丽萍  罗利霞  吴同果 《吉林医学》2013,34(13):2555-2557
目的:观察两种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方法。方法:行冠脉介入治疗424例患者中经桡动脉294例,经股动脉130例,局部止血均使用止血器。比较并分析两组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两组均出现与使用止血器相关的新型并发症:局部水疱(8例及50例)。压迫性溃疡(2例及4例)。结论:经股动脉穿刺组患者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临床护理要注意与止血器相关的新型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疾病介入诊疗后,股动脉止血尤为关键,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些患者不能耐受人工按压穿刺点止血或长时间卧床,由于下肢制动不良,引起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另外由于穿刺部位过低,穿刺位于股动脉分叉处等,会引起压迫不良而形成周围血管并发症,使用动脉穿刺止血器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院自2006年6月~2007年7月使用动脉穿刺止血器(指停)共93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在经股动脉行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手工压迫止血、海王星创口贴片及动脉压迫止血器(YM-GU-1229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手工压迫止血40例,海王星创口贴片40例,动脉压迫止血器40例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患者不适和并发症。结果:在操作正确情况下,三种止血方法均成功止血,海王星创口贴片及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均缩小,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术后不适症状的发生率较低。结论:经股动脉脑血管病介入术后应用海王星创口贴片及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好,应用动脉压迫器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5.
胡航佳  张露丹  简能日   《四川医学》2021,42(4):368-371
目的 评价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对于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我院接受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134例患者,其中采用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的67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的67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渗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止血问题受到临床关注。科学、合适的止血方法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综述了人工压迫止血、动脉无创止血贴、动脉压迫止血器、血管封堵器等止血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Perclose Pro 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在经股动脉穿刺治疗主动脉疾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40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全部接受经右股动脉穿刺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于股动脉穿刺处交叉预埋两套Perclose Pro 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并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交叉缝合穿刺点,统计缝合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0例患者均成功缝合股动脉穿刺点,术后止血成功率为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其中股动脉狭窄1例,局部血肿2例。无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发生。结论行经股动脉穿刺腔内修复术时,使用两套Perclose Pro 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交叉缝合股动脉穿刺点安全、有效,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穿刺部位应用不同压力止血器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经桡动脉路径行介入诊疗技术的患者195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65例。A组采用自黏型弹力绷带压迫止血,B组使用TR-band型桡动脉压力止血器,C组使用T2型桡动脉压力止血器,观察3组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情况。结果 C组患者使用T2型桡动脉压力止血器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结论 PCI术后选择适宜的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器压迫止血,可以减少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与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腹带置砂袋与砂袋直接压迫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方法:将在我科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Stent)置入术、动脉造影术的38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18例,对术后股动脉穿刺点行"8"字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病人,试验组采用改良的腹带置砂袋压迫穿刺处,对照组采用砂袋压迫穿刺处,砂袋压迫6小时撤除,患肢制动12小时,卧床休息3~4天解除弹力绷带,分别观察术后止血效果及舒适度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分别为2.5%和14.06%,P<0.01,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以及耐受度比较P<0.01,均具有显著差别.结论:使用改良腹带置砂袋对股动脉穿刺点局部压迫止血效果优于砂袋直接压迫,减少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所在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PCI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组给予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记录两种介入途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2.5%,手术成功率为97.5%;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手术成功率达9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经股动脉途径,但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虽穿刺时间较长,手术难度略大,但手术效果类似,且术后并发症低,易于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和经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2008年10月收住153例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患者,根据患者的桡动脉Allen试验选择经皮桡动脉穿刺78例及股动脉的搏动强弱选择经皮股动脉穿刺75例.术后对x线曝光时间(min)、造影剂量、手术操作时间(min)、血管并发症、术后24 h内自理能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5月,2组的年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P>0.05说明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P<0.05说明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经股动脉途径要高于桡动脉,桡动脉组术后24 h内自理能力优于股动肠组.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血管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代替经股动脉穿刺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的可行性。方法:将752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观察其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股动脉组与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100%与95.5%,P>0.05)、股动脉组穿刺时间为2.18±1.35min,小于桡动脉组(5.36±1.71min,P<0.05),但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18.70±3.81h)大于桡动脉组(0.5±1.17h,P<0.01)。两组住院时间(8.2±3.6d与7.9±3.8d)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显示:股动脉组穿刺口淤血发生率(20.5%)、血肿(包括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12.0%,高于桡动脉组穿刺口淤血发生率(7.5%)、血肿发生率(2.0%),而桡动脉组血管痉挛发生率(14.3%)高于股动脉组(3.6%)。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安全可靠,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较少,特别适合老年患者,可做为外周血管病介入诊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方法通过总结520例PCI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了解股动脉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介绍如何做好穿刺部位的术后观察和护理,防治术后并发症。结果520例PCI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36例,发生率为6.9%,主要是局部血肿,并发症治愈率为100%。结论严格掌握PCI操作规程,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重视术后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发现问题及时正确处理,可减少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动脉支架术后立即拔鞘与延迟拔鞘、动脉压迫止血器与盐袋压迫方法之间及不同动脉鞘尺寸间在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3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A区进行颅外脑动脉或。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25例,根据穿刺处压迫方法分为3组:A组(66例)为术后3h拔动脉鞘,盐袋压迫;B组(46例)为术后立即拔动脉鞘,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C组(13例)为术后3h拔动脉鞘,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每组又根据使用的动脉鞘尺寸分为6F、7F及8F亚组。记录穿刺处压迫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支架术后穿刺处并发症只有皮下瘀血及硬结发生,主要是皮下瘀血,少数为硬结:三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82,P〉0.05)。三组不同动脉鞘尺寸间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支架术后立即拔鞘与延迟拔鞘、动脉压迫止血器与盐袋压迫、不同动脉鞘尺寸间在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差异,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PCI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型术168例、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型术32例.观察两组手术穿刺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0%与100%,P>0.05;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2.0±0.8)h与(15.6±4.8)h,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0%与18.8%,P<0.05;两组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0.6%与12.5%,P<0.05.结论 经桡动脉行PCI安全、有效、对患者术后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唐琴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22-22
临床资料: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术患者150例,年龄45~80岁。分组如下: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15%患者体型偏胖。使用传统压迫止血法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10%患者体型稍胖。分别使用两种压迫止血法的患者中,因患者自身较肥胖,脂肪组织较多,有10例止血失败,均为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病例,使用传统压迫止血法的患者均止血成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诊疗术后使用经皮血管闭合器Angio-seal对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止血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1-12月间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112例患者,使用经皮血管闭合器Anglo-seal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止血,观察使用该装置的即刻止血效果及术后至出院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12例患者中,109例即刻止血成功,成功率为97.3%,成功者均在1min内止血;术后下肢制动时间为4~12h(平均 5.4h);术中和术后随访期间发生皮下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1例,局部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67%,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安全、有效,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莉  刘丽 《中国医疗前沿》2011,(12):76-76,50
目的观察桡动脉穿刺点使用TR-Band压迫型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100例,按术后是否使用压迫型止血器分为2组,观察组50例使用TR-Band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另选取对照组50例使用弹力绷带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以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肢体肿胀麻木、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结果桡动脉急性闭塞及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肢端肿胀、麻木发生率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压迫止血器明显优于弹力绷带压迫,且具有良好止血效果,操作简便,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的204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探讨发生假性动脉瘤的相关因素和护理措施.结果:204例患者中有2例在术后72 h出现假性动脉瘤.在超声定位下,徒手压迫交通口处1h后,动脉压迫器加压包扎穿刺点24~72 h后复查超声,交通口闭合,假性动脉瘤痊愈.结论: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主要与术后制动不佳、肥胖和疾病因素等有关,对介入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预防假性动脉瘤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动脉切开与股动脉穿刺置球囊管成功率。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平均分为股动脉切开组与股动脉穿刺组,各10例。股动脉切开组采取股动脉切开探查后直视下置入球囊制作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股动脉穿刺组采取股动脉穿刺置入球囊制作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比较两组球囊损伤成功率、死亡率、造模时间、术后进食及内膜增生情况。结果:股动脉切开组造模时间长于股动脉穿刺组(P0.05);两组进食时间、成功率、死亡率、新生内膜厚度、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平滑肌细胞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股动脉切开组成功率达100%,股动脉穿刺组成功率90.0%。结论:本研究两种方法均有稳定可靠、方法简单、易于复制、花费时间短等优点,可以模拟临床中的相关问题,是PCI术后再狭窄研究中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