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FRⅢ功能矫治对功能性伴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上气道间隙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功能性伴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23例为治疗组,平均9.8岁;正常23例对照组,平均10岁;两组均为男10例,女13例。治疗组采用FRⅢ功能矫治,对照组采用观察,平均时间为10个月。分别拍摄实验前后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和正常组相比FRⅢ功能矫治后软腭尖后气道间隙显著变小(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FRⅢ功能矫治对上气道软腭尖后气道间隙有影响,其余上气道间隙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11.9个月,正常(牙合)观察12个月.分别测量矫治前后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后上气道PAS显著增加,和正常组无差异;UMPW也有显著增加,但未达到正常;舌骨测量中H-MP显著减小,H-VL显著增加.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可使舌骨前上移位;增加上气道口咽段间隙,特别是舌根后气道间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非拔牙与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共40例,非拔牙与拔牙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牙弓及上气道形态相关指标,获取的资料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拔牙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错(牙合)畸形作一形态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方法:用Tweed分析法对60名恒牙初期(30名安氏Ⅱ1类、30名安氏Ⅲ类)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安氏Ⅱ1类和Ⅲ类错(牙合)患者其FMA角可以表现为接近而无明显差异,而两者的FMLA角和IMPA角表现为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认为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是两者FMIA角和IMPA角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25例及正常(牙合)儿童2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S(V)、H-FH、H-MP显著偏低,在水平向测量项目中H-S(H)显著增加,在反映舌骨长轴的角度测量项目中∠AH-MP显著减小,AR-H-ME显著增加.结论与正常者相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更靠前上,舌骨长轴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FR Ⅱ型功能性矫治器矫治早期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2012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儿26例,应用FR Ⅱ型功能性矫治器进行功能性矫治,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用winCeph 8.0头影测量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儿矫治时间6~14个月,平均10.08个月。矫治后侧貌均得到明显改善,磨牙关系达中性或偏近中,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结论 FRⅡ型功能性矫治器可促进下颌生长,同时刺激上、下颌牙齿及牙槽骨发生有利的改变,从而协调上、下颌关系,改善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侧貌。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期矫治对恒牙早期伴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间隙的影响。方法选择恒牙早期且伴有牙列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8例,均采用双期矫治,对治疗前(T1)、前方牵引后(T2)、矫冶后(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并用配对t检验对上气道各水平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期矫治后,患者的鼻咽段(S-PNS、Ad1、Ad2)气道间隙明显增大(P〈0.001),腭咽段(AA-PNS、SPS)增大(P〈0.05),舌咽段(IPS)气道间隙减小(P〈0.05),喉咽段(eb-Peb)气道间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恒牙早期伴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期矫治后上气道鼻咽段矢状向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8.
固定矫正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硬软组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固定矫正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硬软组织变化.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0例,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拔牙矫治,并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上切牙前倾,下切牙内收;上下唇改变明显,尤以下唇为甚;鼻下点软组织改变不大.结论恒牙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矫治,通过上下切牙的代偿,能有效改善侧貌,但Ⅲ类骨面型仍存在,面中部凹陷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对功能和固定矫治器联合矫治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 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研究,探讨发育期骨性错(牙合)畸形一期矫治的优越性. 方法应用双(牙合)垫矫治器或斜面导板结合方丝弓矫治器对12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联合矫治,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 结果 SNB角增加1.28o,FMA角无明显改变,OP-SN值变大,Go-Pog、Go-Ar都呈显著性增大,前牙覆盖减少7.26mm,上下唇至审美平面距离显著减小. 结论利用功能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联合一期矫治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同样可收到双期矫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改变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后缩患者36例,正常生长发育期儿童3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及统计学t检验处理.结果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和正常组相比口咽腔气道段(U-MPW,PAS)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舌骨位置明显偏低偏后(P<0.0001).结论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口咽腔气道段结构性狭窄,舌骨后下移位,为儿童期预防和治疗上气道结构性狭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军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2004,13(4):268-270
目的比较单侧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在颅面部的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方法样本包括39例12~15岁的单侧完全或不完全唇腭裂患者,均在2~3岁前行唇腭裂修复术;另外选取40例12~15岁前牙反(牙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反(牙合)组患者均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两组之间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比较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的上下颌骨的发育均较前牙反(牙合)患者小,同时唇腭裂患者的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较陡,相比安氏Ⅲ类组有高角型错(牙合)的趋势;而唇腭裂组患者的上前牙较为直立,下切牙的位置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唇腭裂组患者的上下颌骨发育较安氏Ⅲ类患者小,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替牙期及恒牙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牙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包括替牙早期治疗的2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对照组包括恒牙期治疗的1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追踪组包括18例患者,为治疗组完成治疗后,经过三年追踪的病例.治疗组,对照组和追踪组在替牙期及恒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取研究模型.对于每个测量项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组治疗的变化.Mann-Whitney检验以比较追踪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模型分析表明,上颌牙弓获得4.9mm间隙,经过三年追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替牙早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为尖牙及双尖牙萌出提供间隙.  相似文献   

14.
蒲晓芬  王震东  兰庭超  许衍 《口腔医学》2016,(11):1020-1022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辅助矫治Ⅲ类错牙合时,远中整体移动下颌牙列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Ⅲ类患者,在下颌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利用微种植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影的上气道大小以及牙颌角度,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上气道舌根后的咽腔径(PAS)、下咽腔的矢状径(LPW)、鼻咽腔的矢状径(UPW)变小,并且PAS变化明显,L1-MP变小,SNA略有变大,其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种植体支抗远中整体移动下颌牙列矫治Ⅲ类错牙合时,会导致舌后气道变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 -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11.9个月,正常(牙合)观察12个月。分别测量矫治前后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后上气道PAS显著增加,和正常组无差异;UMPW也有显著增加,但未达到正常;舌骨测量中H-MP显著减小,H-VL显著增加。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可使舌骨前上移位;增加上气道口咽段间隙,特别是舌根后气道间隙。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对用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型错(牙合)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揭示该功能矫正器引起的硬组织变化特点,强调早期阻断矫治的必要性.方法随机选择15例下颌后缩型Ⅱ类错(牙合)患者,年龄8-12岁,平均10.8岁,男8例,女7例,全部病例用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正骨骼的矢状关系,时间6-9个月,矢状关系稳定后即拍摄侧位头影测量进行分析.结果在替牙期侧切牙萌出后即用Twin-biock功能矫正器进行阻断矫治,可以纠正骨骼矢状关系不调,促进下颌骨的发育.上颌骨相对于颅底的矢状关系无显著性变化.SNB、AO-BO及下颌骨长度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Ⅱ类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结论Twin-block矫正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下颌骨的发育,改善了Ⅱ类骨骼关系和(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矢状形态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年龄3.7—5.0岁,采用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胎,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基骨前移,SNA治疗后增加1.85°±0.60°;下颌骨向后下方旋转,SN—MP和ANS~Me/N—Me治疗后分别增加2.42°±0.59°、(1.85±0.95)%;鼻咽段(PNS—UPW、PNS—Ad2)治疗后分别增加(2.18±0.70)mm,(1.98±0.72)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0.01)。结论: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鼻咽段失状径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