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4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并将各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各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型、脾虚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最多,且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结论: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昌吉地区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关系。方法:对昌吉州中医医院2010-2013年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辩证分型,分为肝郁脾虚、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脾胃气虚、脾胃虚寒型,通过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734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中医证型HP阳性率分别为:脾胃湿热(54.05%)脾胃气虚(52.50%)脾胃虚寒(40.00%)胃阴不足(36.51%%)肝郁脾虚(36.00%)。Hp阳性326例(44.41%),Hp阴性421例(55.59%),总体比较有差异,P0.01,两两比较,脾胃湿热与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有差异,P0.01。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有关,可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诊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的牙垢及胃黏膜Hp定性检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在口腔及胃内Hp感染的差异性。方法:搜集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的慢性胃炎患者共84例,两组各4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和牙垢Hp定性检测。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和脾气虚证组的口腔Hp感染率分别为76.2%和6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和脾气虚证组的胃黏膜Hp感染率分别为73.8%和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脾胃湿热、脾气虚证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86例2008年6月—2009年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67例(湿重于热30例,湿热并重27例,热重于湿10例)、脾气虚证19例,另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健康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12名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外周血,采用安速幽门螺旋杆菌(Hp)血清快速法检测Hp感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P70、NF-κB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与脾气虚证Hp感染率分别为37.31%和36.84%(P>0.05)。与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淋巴细胞HSP70表达降低,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及脾气虚证组NF-κB表达升高(P<0.05)。脾胃湿热、脾气虚证Hp阳性组NF-κB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脾气虚证Hp阳性组HSP 70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组(P<0.05)。此外, HSP70、NF-κB表达与Hp感染相关系数分别为-0.023和0.027 (P>0.05)。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脾气虚证表达的升高可能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内邪”的致病作用;HSP70在脾气虚证HP阳性表达的升高,及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表达的降低可能反映了“正气抗邪”、“邪盛正虚”的作用;Hp可能并非引起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发生的唯一“外邪”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mRNA、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mRNA转录水平表达,探讨其与脾胃湿热证发生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51例(包括脾胃湿热证36例,脾气虚证15例),另设健康人8名作为对照。胃镜下取胃窦黏膜,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胃黏膜炎症,快速尿素酶和甲苯胺蓝法检测Hp感染,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胃黏膜NF-κB mRNA和HSP70 mRNA表达水平。结果HSP70 mRNA表达:脾胃湿热证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健康对照组表达高;脾胃湿热Hp阳性与Hp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F-κB mRNA表达:脾胃湿热证组表达高于脾气虚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胃湿热Hp阴性者HSP70 mRNA与NF-κB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F-κB和HSP70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机体邪气和正气的力量,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两者的高表达可能部分体现了"邪正交争"剧烈的状态;而代表正气和邪气力量的HSP70和NF-κB在交争过程中均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邢海伦  胡玲  罗琦  周正  劳绍贤 《新中医》2014,46(7):61-62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检测,并与脾气虚证对照,探讨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与Hp相关的病理机制。方法:收集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75例,招募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各受试对象完成临床观察表,常规HE染色进行胃黏膜炎症程度观察;快速尿素酶、美蓝染色法进行Hp感染检测。结果:脾胃湿热证Hp阳性率为60.38%,脾气虚证为54.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研究病例胃黏膜炎症程度和活动性均呈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的趋势;脾胃湿热证Hp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炎症程度和活动性均明显加重(P0.05)。本研究病例Hp感染与胃黏膜炎症程度及活动性均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和0.683。结论:Hp感染越明显,胃黏膜炎症也越重;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Hp感染率、炎症程度和活动性与脾胃虚实证候尤其脾胃湿热证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环氧化酶(COX)-2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4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通过C13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外周血细胞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765G/C、1195G/A位点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慢性胃炎Hp感染与各中医证型与COX-2基因表达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型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与其它证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OX-2基因-765G/C、COX-2基因1195G/A位点频率在中医各证型中分布不同(P0.05)。COX-2基因-765G/C位点显示,脾胃湿热型中以GG基因型为主,脾胃虚弱型以CC基因型为主(P0.05),其它各组-765G/C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COX-2基因1195G/A位点显示,脾胃湿热型以AA基因型为主,脾胃虚弱型以GA基因型为主(P0.05),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COX-2基因-765G/C位点在Hp感染阳性患者中以GG型为主,1195G/A位点以AA型为主(P0.05),与脾胃湿热型基因分布呈正相关;COX-2基因-765G/C位点在Hp感染阴性患者中以CC型为主,1195G/A位点以GA型为主(P0.05),与脾胃虚弱型基因分布呈正相关。结论:慢性胃炎Hp感染与COX-2启动子区-765GC、-1195GA基因型及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与胃酸分泌相关蛋白Ezrin-ACAP4-ARF6的关系,揭示证候内在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79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虚寒证组33例,脾胃湿热证组46例.观察Hp感染和胃镜下伴糜烂情况,胃黏膜病理活检结果,胃黏膜Ezrin,ACAP4及ARF6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疆昌吉地区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相关性。[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昌吉州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Hp相关性慢性胃炎病历。均检测幽门螺旋杆菌,14C呼气试验。阳性:≥100dpm/mmol。阴性:100dpm/mmol。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总体差异用Kruskal-Wallis,证型间比较用MannWhitney。使用Excel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中医证型与Hp感染例数、频率。[结果]总体差异(H=7.686,P=0.0060.01),脾胃湿热与肝郁脾虚(U=5502.000,P=0.0060.01),脾胃湿热与脾胃虚寒(U=7944.000,P=0.0030.01)。慢性胃炎中医证型Hp阳性率:脾胃湿热(54.55%)脾胃气虚(48.15%)胃阴亏虚(44.19%)脾胃虚寒(36.99%)肝郁脾虚(36.27%)。[结论]湿、热邪实证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脾胃虚证。湿热型胃镜病理表现与Hp致病特点高度符合。不同地域、不同生活饮食习惯会造成证型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表明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脾胃湿热证及肝胃不和证占绝对优势。而在Hp相关性胃癌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由于研究资料不足,暂不能明确其中分布规律。该文就Hp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证型相关性予以综述,以期为Hp相关性慢性胃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贵兰  李习鹏 《中医杂志》2007,48(2):138-139,15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并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5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并将各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各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以脾虚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挟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3型最多,且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脾胃湿热和脾虚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将4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6个证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各证型Hp感染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G临床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Hp相关性慢性胃炎还是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均以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含虚寒)证居多,以胃阴不足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构成其主要证型,而Hp相关性胃癌、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因研究样本的缺失,无法明确幽门螺杆菌与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利化浊方联合西药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慢性胃炎伴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112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四联疗法(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利化浊方(厚朴10 g,黄连10 g,半夏10...  相似文献   

15.
目前,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常见。本文选择320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分析了中医证型与Hp感染率的关系,发现脾胃湿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常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型,同时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局部淋巴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的百分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42.50%,脾胃虚弱证29.50%,肝胃不和证21.00%,胃络瘀血证4.00%,胃阴不足证3.00%;其中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中、重度萎缩显著高于轻度萎缩(P〈0.05);各证型Hp检出率显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证、肝胃不和证,分别为56.47%、52.54%、30.9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3种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X^2=7.65,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病证结合的模式下,对209例慢性胃炎病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微观指标幽门螺杆菌(H pylori)、血清胃泌素(GAS)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为深入开展湿热证临床及本质研究打下基础。方法:运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指进行Hpylori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分析GAS。结果:脾胃湿热证组的H pylori感染阳性率及血清胃泌素均明显高于非脾胃湿热组(均P0.01)。结论: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高度相关,血清胃泌素升高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微观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西药抗生素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病直接切中致病微生物,效果明显,但容易产生抗药性。Hp是湿热病邪,可用清热祛湿方药,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气犯胃、胃络瘀血、胃阴亏虚、寒热错杂,注重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中药与西药配合可显著降低耐药性,提高根除率,直接作用于幽门螺杆菌,扶正祛邪双管齐下,增强人体免疫力,协调全身机能缩短病程。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特色优势,也可先中医药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疗效时再加入抗生素等西药来根除Hp,中西医结合根除治疗对脾胃湿热证疗效最佳。无论中医药治疗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应注重整体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动素这一微观实验室指标相关性,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采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05例。按照有关纳入标准,选择适合条件的病例纳入脾胃湿热证组。其余病例均归入非脾胃湿热证组。对纳入研究对象的慢性胃炎病人抽血查胃动素,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判断各项因素的实际意义以及在四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的胃动素均值明显低于肝胃不和证组、其他组,但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动素值与非脾胃湿热证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91例,其中肝胃不和型41例、脾胃湿热型50例,另设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10例,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胃黏膜组织幽门螺旋杆菌、细胞凋亡基因Fas和Bcl-2表达情况以及凋亡指数。结果:脾胃湿热组和肝胃不和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组,肝胃不和组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脾胃湿热组。结论:脾胃湿热与Hp感染相关,机体气机阻滞可诱导和加强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