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智能研究的实践,探讨中医方剂知识获取的方法。方法人工提炼和软件系统自动获取相结合,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获取中医方剂知识。结果完成了中医方剂所涉及的量效关系、药效关系、候效关系、素效关系、素证关系等知识的获取,归纳出知识获取的基本原则和对所提炼知识的评价方法。结论中医知识获取的研究是中医知识工程研究的首要环节,这一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医学这一复杂系统的概念知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梳理现有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证-治-方-药”知识框架和概念逻辑关系,构建中医药治疗DPN的知识图谱,促进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 以中国知网中有关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人工标引构建中医相关概念和实体,并建立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Python 3.7处理形成结构化数据,并基于Neo4j 3.5.34图数据库构建知识图谱。结果 该知识图谱在模式层定义了方剂、中药、证型等12种节点标签,以及包含、对应、选择、组成这4种关系类型,形成了具备中医诊疗逻辑的知识图谱,可支持中医药治疗DPN证候要素、证候类型、治法等节点及各节点之间关系的查询与发现。结论 该研究基于文献数据探索性构建了中医药治疗DPN的知识图谱,汇聚了中医药治疗DPN的多种方式,包括内治法及外治法等,并从证素分析、证型组成至治法选择形成了辨证分型治疗DPN的全链条知识结构,可为文献数据服务于临床、科研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可为中医文献知识可视化、中医药知识服务智能化、中医标准化和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证-治-效"关系模型,初步梳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主题及其关系结构。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系统检索《中医杂志》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发表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相关文献,并人工标注纳入文献的研究主题,对作者、机构、关键词及研究主题的共现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结果纳入文献1826篇,发表5篇文献及以上作者113人,形成10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机构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及中医药大学为主。关键词分析显示"名医经验""中医药疗法""中医证候"等为主要研究热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包括医师个体、病、证、症、体质、法、方、药、效等主题元素。结论医师个体、疾病、治则治法、证候、症状体征是中医临床疗效主要的研究主题,又以医师个体-治则治法、医师个体-方剂、疾病-方剂为主,体质主题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改良Transformer算法构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方药推荐模型。方法:以冠心病证候要素为关键环节,基于临证诊疗思路“症状-证候要素-证候-治法-方剂-药物(剂量)”搭建基本逻辑,综合运用多头注意力机制、复合词向量、随机失活形成改良Transformer算法,模拟临床医师临证思路,形成具备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判断、证候诊断、方药推荐、可更新迭代功能的智能化模型。模型建立后,选择8 030例临床病例诊疗数据作为训练集进行模型训练,随机筛选100例基于真实临床病例的中医开方数据进行测试,比较模型输出方药与临床医师方药,对模型进行定性评价。结果:加入多头注意力机制的改良Transformer算法使模型准确率有更大的提升,模型在主要证候的判断、主要方剂的选择上与临床医师一致,在药物加减上有一定提升空间。结论:改良Transformer模型可提高冠心病证候要素、主要证候、处方、用药的准确率,较为准确、稳定地输出主要证候和方药建议,是中医智能化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基于方剂数据集的知识图谱,以系统性地展示方剂实体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首先建立方剂数据处理与知识图谱构建的规范化流程,获取方剂数据集,然后在4种常用命名实体识别模型中遴选最优模型进行实体抽取,最后利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知识图谱。结果:最终遴选出基于Transformer的双向编码模型-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条件随机场(BERT-BiLSTM-CRF)模型,从数据集中抽取出症状、中西医病名、中医证候等医学实体,平均F1值达90.55%,形成了规范的方剂数据集并构建了方剂知识图谱。结论:利用本文方法抽取出的医学实体为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系统性展示方剂实体及其之间关系的可靠数据基础。所建立的方剂知识图谱实现了中药方剂的知识检索,不仅有助于发现方剂数据中的潜在知识与内在关系,而且为中医药领域的信息整合和知识发现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毕荣修教授门诊及病房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ANFH)方剂的处方规律。方法:收集并严格筛选毕荣修教授治疗SANFH的方剂,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进行逐一录入并进行数据处理,对筛选出的治疗SANFH的方剂,进行处方规律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61首治疗SANFH的处方,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常用药物和4味核心药物以及6首新处方等。结论:治疗SANFH应以补养肝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并根据不同兼证,酌情配伍具有行气止痛、益气养阴、接骨续筋等功效的药物,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分析名中医处方用药规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能够客观全面地总结分析名中医的临证经验,对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发展痛经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调理知识库构建。方法:从体质分类、证候分类、月经周期的气血阴阳变化状态描述痛经的中医健康状态,从痛经的证-症关系出发,研发痛经的中医证候问卷;从痛经一般性调理知识、中医健康状态的干预知识和中医特色疗法等内容构建痛经的中医干预知识库。结果:制定了痛经的中医证候问卷,并从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介绍了痛经一般性调理知识,初步设计出痛经干预知识库的字段。结论:痛经证型辨识模型和中医健康干预知识库,可以辅助痛经患者进行健康状态的自我辨识,有利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动态的自我调理,促进痛经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用数据分析《眼科探骊》中内治法治疗内障眼病的用药规律并验证名中医张望之老先生的学术思想。方法收集并筛选《眼科探骊》中内治法治疗内障眼病的方剂,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 5),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统计、熵聚类、无监督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内治法治疗内障眼病的处方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筛选出《眼科探骊》中内治法治疗内障病方剂36首。包含中药80味,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药物共有11味,其中药物归经频率最高为肝经,药物四气频率最高为温性,五味频率最高为甘味。获得高频药物组合有21个,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6条药物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0个,新处方5首。结论《眼科探骊》中收载的内障眼病方剂多有开郁导滞、通窍明目之效,治疗眼病侧重于从郁论治,并有非大虚莫补之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治疗脾胃不和证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脾胃不和证的方剂,统一和规范药物名称,筛选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脾胃不和证的处方用药的规律。结果:筛选出的186首方剂,涉及175味药物,使用频次10的药物40味,以性温、味辛、归脾经类药物最多;支持度个数设置为37(20%),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21个;熵层次聚类方法,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34个,聚合成潜在新方17个;含有甘草的方剂共计124首,涉及药物127味,支持度个数设置为74(60%),得到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18个。结论:脾胃不和证用药多为补气药、理气药、温中药、化湿药,以性温、味辛、归脾经的药物为主;异功散可作为治疗脾胃不和证的基础方;益气健脾,理气和胃、燥湿化痰、温中散寒为脾胃不和证的核心治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健忘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健忘的方剂,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进行逐一录入并进行数据处理,对筛选出治疗健忘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134首治疗健忘的处方,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10味常用药物和4味核心药物。结论:治疗健忘应以补养心脾、化痰开窍、安神益智为主要治法,并根据不同兼证,酌情配伍具有清热、活血、理气、养阴等功效的药物,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探讨“方”与“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症有方的条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245条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方证知识库,先选择100条作为测试样本,然后分别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的症状表现输入模型,进行“症状”到“药物”的预测分析。结果:模型预测正确率79%,对桂枝汤证及麻黄汤证各药物的预测误差均在0.1以内;对小柴胡汤、白虎汤证中主药的预测误差在0.1以内,对其它药物的预测误差在0.3以内。结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模拟方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该思路可进一步应用于方证辨证论治体系中,为方证规范化及中医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寒证、胃热证模型大鼠基础代谢的变化及寒热方剂对相应的模型的影响,探讨其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分别建立大鼠胃寒证、胃热证模型,观察其症状、体征及胃黏膜形态,并运用大鼠代谢笼检测受试大鼠饮水量、饮食量、排尿量及排便量。结果:胃寒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减少,粪便量增多,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理中丸治疗组以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5,P〈0.01)。胃热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饮食量增加,粪便量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组以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寒、热因素"能成功模拟胃寒证、胃热证动物模型,且寒、热方剂与其相应模型体现了一定的方证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虚血瘀兼痰阻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纳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虚血瘀兼痰阻2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120例,常规治疗包括给予吸氧、抗感染等,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硝苯地平口服,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加中药复方,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平均肺动脉压(MPAP)、左室射血分数(LVEF)、动脉血氧分压(P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6.7%)显著的高于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MPAP,LVEF,PCO2,PaCO2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且中药复方组MPAP,PCO2,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复方可以有效缓解慢性肺心病气虚血瘀兼痰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动脉血氧分压,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平均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并发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视觉模拟类比评分(VAS)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SHS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由临床常用的8味中药组成的血管性痴呆治疗方剂的主药、辅药和相应的剂量。方法:以脑缺血小鼠模型为实验对象,采用正交t值法进行试验设计,观察不同的药物组合对模型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结果:确定了药物的组成和剂量。结论:新的处方可通过改善AChE活性,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能力,对血管性痴呆具有显著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失眠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认识,从失眠的辩证论治和基本方治疗(经方应用、经验方加减)等方面系统回顾近年来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对今后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是中医药学科发展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病证方剂分析——吸收/代谢方剂原成分配伍”研究新思路。首先进行“病证方剂分析”,从特定病证机体的药物血清中分析方剂来源成分及代谢产物。再进行“吸收/代谢方剂原成分配伍”研究,应用均匀设计,找出各成分对方剂疗效的贡献度,剔除无关及作用方向相反成分,找出药效最大时最佳成分配伍方剂。该思路在确保新方剂有效性前提下,既能保留配伍的优势与特色,又能明确药效物质;既能得到药效成分清楚的新方剂,又能定量阐释各成分间配伍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认识,从失眠的辩证论治和基本方治疗(经方应用、经验方加减)等方面系统回顾近年来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对今后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近10年文献中内服方药功效和中医证型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文献,整理、归纳和分析膝骨关节炎的内服方剂功效和中医证型规律。结果:491篇有效文献中共有491个方剂,统计的方剂功效共有12个,总使用频次为1965次。所列的中医证型共有18个,总使用频次为2973次。结论:近10年来治疗膝骨关节炎主要是应用补法(补益肝肾、补益脾肾、强筋壮骨),泻法(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活血行气、散寒除湿、祛风除湿),补泻兼施法(益气活血、扶正驱邪)。现代膝骨关节炎的潜在中医分型是:虚证(肝肾亏虚型、肾虚髓亏型、脾肾亏虚型),实证(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壅盛型、筋脉淤滞型、风湿痹阻型),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型、气虚湿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联合补肾通络方对冠心痛(CHD)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变化以及对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7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体外反搏联合补肾通络方治疗,每日反搏1次,每次1h,12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给予中药补肾通络方治疗,每日水煎取汁200mL,分两次口服,共服药6周。时照组口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粒22.5mg),每日3次,共服药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教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18、M—CSF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hs—CRP、IL-18、M—CS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心功能部分指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联合补肾通络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