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5-15
温邪郁表、取辛温开闭 温热之邪,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其传变大多由表及里,由卫气而及营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人体一身之表;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如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疗及时,病邪即可外解而不致内传。否则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内陷心包营分,因肺热内陷心包,致病情之急剧转变,病势重险,故称“逆传”。温病除“逆传”外,尚有按一般由浅人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变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人中、下而焦;如前贤王孟英所言:“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人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相似文献   

2.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行生克乘侮之说来解释温邪逆传之理。他说:“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而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卫分之邪从气分下行为顺,从营分内陷为逆。他说:“‘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血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人,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他虽不  相似文献   

3.
叶氏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逆传心包”这一杰出的创见。后世诸贤,对其解释,见仁见智,所论不一,余不揣浅,略陈己见以就正。一、各家之言章虚谷说:“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故逆传心包也。”王梦英说:“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温热论新编》说:“可见‘逆传’者,是捐肺、气、卫分的病直入心、血、营分的一种情况。”三版教材《温病学》说:“逆传心包病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文献中,逆传与逆传心包常被混同使用。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可知,逆传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逆传心包为清代叶天士《温热论》首载,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在指温病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和三焦病证的传变时,二者可以通用,但逆传心包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以上两证,而逆传则可适用于所有外感疾病。  相似文献   

5.
<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语,见于《外感温热篇》之首。《外感温热篇》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游洞庭山时,门人顾景文随于舟中,将其口授之语录记而成。自章楠改题定名之后,这句名言便被奉作认识全部温病的提纲,其实只不过是试图概括风温而已。叶氏医案有云:“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有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6.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又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从而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其病理传变规律,掌握温病病理传变,就能了解病邪进退,正气盛衰,从而得知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预后的吉凶,并为立法处方提供依据,这对用中医中药诊治急性外感热病,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语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一条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三十七条谓:“然热陷血室之证……往往久延,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两条皆言逆传心包,但究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病位、治法方药等均有显著差异,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宗仁 《医学争鸣》1996,17(4):307-308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辨析王宗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西安7l0033)关键词温病,心包络,逆传,下焦,医学,中国传统中图号R254.2“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病篇》第1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37条:...  相似文献   

9.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10.
温热病发于四时,由温热邪气而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病条辨》)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阳热炽盛,消灼阴津,热愈炽,津愈伤,温热伤阴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病在卫分,则伤肺阴,病在气分,则伤胃律,病在营血伤肾液。阴液耗伤程度,标志着温热病的预后及转归,故“温热为法,法在救阴。”1 祛邪除热——防止伤阴津1.1 辛凉保津 温热病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为阳邪,初犯人体即有高热,口微渴,舌边尖红等邪热伤阴征象。此时宜尽早祛邪外出,使邪从卫分而解。“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相似文献   

1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叶天士就温病发病学提出的总纲。这个提法是对《内经》理论的突破,虽离经但不叛道。“温邪”概念始于内经,“寒温不时”(贼风),“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岁露论),已认识到温邪是传染性致病因子。“上受”概念也附和“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至真要大论)和“阳病者上,行极而下”(太阴阳明论)的思想原则。但作为外邪侵入,“首先犯肺”已与经义抵梧。《内经》  相似文献   

12.
自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后,诸家解释,颇不一致。目前,对“顺传”和“逆传”仍争论不休。《河南中医》1990年第1期刊出了徐纲同志的《也谈“顺传”、“逆传”》一文,旁征博引,说理详尽,正名顺逆,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温病”等范畴,其病机多由于素体亏虚,卫表不固,温邪病毒乘虚由表或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而后伤及于心。初期病邪多在肺卫,邪正交争,表现为热毒炽盛之实证,如失治或误治,则病邪入里,伤津耗气,侵及心肾而延变为气阴两伤之虚证。  相似文献   

14.
路志正(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病毒性心肌炎,似属中医学中之“胸痹”、“心悸”等范畴。病因是感受外邪,或温热、疫病之邪毒侵袭,内以饮食不节,七情劳倦,正气不足而致。 初起多见形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肢体酸楚,脉浮数等症,轻者无特殊征象,偶尔有胸闷不适情况,往往按一般外感处理。若治不及时,或误用苦寒,失于表散,易致邪气深入,而成本病。因此,医者对于时行感冒、风温等病,应予高度重视。以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特别是温热疫毒,感人之后,传变甚速,故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实瞩  相似文献   

15.
温病是由各种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热性疾病。其特点为热象偏重,传变较速,易于出现心营症状。而温邪传至心营则标志疾病发展进入急迫险恶重症阶段,如不及早救治,顷刻将有痉、厥、闭、脱之变。本文仅就学习温病及临床实践的体会,将温病顺传心营,逆传心包,温热酿痰蒙闭心营,热  相似文献   

16.
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穴位温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7例温病卫气营血证侯患者穴位温度变化的研究。表明肺俞穴和膻中穴分别是温病卫、气证侯和营、血证侯之“显著性热反应点”;大椎穴和合谷穴分别是卫、气和营、血证侯之“热反应点”;提示“卫、气证侯虽表邪尚存,但里热已炽,营、血证候则全为里热”的客观指标,为揭示“温邪热变最速”,“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温病条辨>神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昏指昏迷\据妄、昏蒙等神志异常的表现,是温病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关放神昏的论述甚详,至今不失为辨治的规范,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价值,兹略要探讨如下。1论述成因,主次分明神昏是如何产生的?《条辨》上焦篇第16条清宫场方论中说:“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谚语,水不足而火有余,又有秽浊也。”上焦篇第53条又说:“热多神狂,谚语烦渴。”明确指出温病神昏的成因主要是火,也与秽浊和水不足有关。火即火邪,亦称温邪。温病任何时候出现神昏都离不开温邪,正如叶…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温热论》透邪法初探吴刚**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收稿日期:1997-06-15关键词叶天士温热论透法治法中图分类号R242叶天士《温热论》,集叶氏论述温热病之精华。它是叶氏关于温邪的传变规律,关于温热病的病理、诊法和治法,关于其所...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1642年出版的<温疫论>共二卷分八十五论,内容包括瘟疫论细述.1746年出版的<温疫论>中精辟论述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对瘟疫论述为:"太阴之病,脉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干咳,午后热甚,这是温邪犯肺所致."<温病条辨>把温病分为湿热性温病和温热性温病.  相似文献   

20.
温病病因再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就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热病邪的问题展开探讨,认为其将温热病邪由与温邪同义蜕变成温邪之一种,用以专指“伏寒化温”而为引起春温的具体病因的做法值得商榷,并对温热病邪问题的解决对策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