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在内与脏腑气血的功能调节息息相关,在外尤其与湿邪有密切关系.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皮肤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有赖于脾气的敷布和气血的濡养.  相似文献   

2.
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为纲,阐述其发生病变时与肿瘤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之关系。脾喜燥而恶湿,消化道肿瘤与湿邪关系密切;脾以升为健,癌性发热治宜甘温益气除热,阿片类镇痛剂所致便秘、尿潴留治宜补中益气;脾为生痰之源,肺癌、恶性淋巴瘤发病与痰关系密切;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及手足综合征多由气血亏虚;顾护脾胃贯穿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全程。  相似文献   

3.
王文彦教授行医六十余载,经验颇丰。遣方用药独具特色,兹将王师运用同病异治法治疗痹证之经验整理如下。1 湿邪盛重健脾 风寒湿邪是痹证致病之基本病机,而湿邪是其中心要素,故有“无湿不成痹”之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稽留经脉,影响气血运行。湿性趋下,表现在痹证中,除双下肢重着,尚可见小便混浊,妇女带下;湿易困脾,脾主运化,司升清,喜燥恶湿,湿邪困脾,脾阳不伸,常表现为倦怠,乏力,食少纳呆,便溏等症。外感之湿邪多依附风寒侵入人体,久病或经治疗,风邪尽去,或残留甚微,其临床常以湿邪致病特点较为突出,尤其是女性患者,除关节疼痛,倦怠…  相似文献   

4.
湿邪(外湿与内湿)是导致诸多皮肤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黄莺教授在30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湿邪"与皮肤病的关系及其治疗中的理、法、方、药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完善的学术经验和体系,主张从外邪、脏腑、气血津液等多角度去分析湿邪的情况,并采取对应的治法与方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田仁靖  安祯祥 《河南中医》2022,42(3):358-360
肝纤维化基本病机为玄府郁闭、肝脾失养、络脉瘀阻.外感湿毒及情志内伤阻滞气机,使肝失调达,气机郁闭,疏泄失常,久则酿生火、热、毒邪,阻滞玄府.饮食内伤、外感湿毒或他邪及脾,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湿聚而不散,痰湿内生,导致气血津液失调,一则气血津液生成不足,则玄府失于濡养而致闭塞;二则湿邪困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湿郁蕴热...  相似文献   

6.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湿证的药物,为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配伍的方剂,为祛湿刑。祛湿药属“燥剂”之列。即李时珍云:“湿去则燥,故谓之燥。”然湿邪有内外之别,湿证有表里之异,湿又常与它邪相合而为患,故湿证范围广泛,证候复杂。如:《目经大成·因湿》云:“元气虚,湿邪入,入肺湿病生;入脾肺胀成;入肝身痛风湿搏;入肾体重寒湿落;久湿入心变湿热,乃发肿痛与痃疟;湿淫肠胃为濡泄;湿阻气血倦怠绝;湿在皮肤则顽麻;强硬不仁居经脉;湿邪上淤眼弦烂,或胀微疼眵不彻。”故祛湿方药种类繁多。笔者试从发散外湿和祛除内湿入手,分析归纳祛湿药的功用特点,以期对其临床施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段阳泉 《中医杂志》2001,42(7):403-403,405
肥胖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分单纯性和继发性。肥胖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湿”,因此脾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的脏腑,如脾胃失常常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致使阴阳不和,气机不畅,湿邪困脾,湿蕴化热,水湿代谢紊乱,溢于肌腠,而发为肥胖。兹将  相似文献   

8.
中医所谓的"湿",为"六淫"邪气之一,其性质重浊粘腻,致病多阻滞气血运行,障碍脾的运化,在皮肤病的病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下面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谈谈有关湿邪所致皮肤病的辨证论治问题。一、脾虚湿盛、蕴湿不化:临床多表现病程久,缠绵不愈,反复发作,食后脘腹胀满,大便常不成形,脉沉细或缓,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滑。  相似文献   

9.
<正> 仲景有言:“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语道破黄疸病之主因。从临床佐证,黄疸患者每见倦怠、腹胀、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确为湿邪为患之候。若论湿邪之由来不外两端:一者湿邪外侵(包括贪凉饮冷)困遇中州;二者脾气素虚,不能运化水谷,反成水湿。由此可见,湿侵易困脾,脾虚湿必壅,脾运健则湿无由以生,亦不为湿邪困遏,故脾又为关键之关链。若论湿邪之转归亦有二:或从热化生湿热,或从寒化生寒湿,此又须临证详辨。  相似文献   

10.
十一、内湿与外湿的区别与联系外湿指六淫中的湿邪,多为外伤雾露、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居处潮湿、汗出贴衣、气候潮湿等感受的外界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痰浊停聚的病理状态,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外湿与内湿是相互影响的。外湿侵入机体易伤脾,即湿邪困脾,则脾失健运,又生内湿;脾虚内湿素盛之体,又易感受外湿。  相似文献   

11.
<正> 带下病,是以妇女阴道分泌物量多,绵绵不断,或色、质、气味异常改变,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其病因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两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湿邪;内湿,一般指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所以,在带下病的辨证施护过程中,要着眼于湿,分清寒与热;要立足脾肾,明辨气血阴阳。如此,才能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护理目标。现将护理体会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天疱疮病因病机为心火脾湿内蕴,复感热毒之邪;或因湿热内蕴,耗伤气血,出现气阴两伤;或病程日久,过用寒凉,阳气受损,致使脾肾阳虚。湿热毒炽证当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为法;心火脾湿证重在清脾理脾、泻心凉血;湿邪为患,当责之于脾,详辨"脾为湿困"及"脾虚湿盛";病程日久,易致脾肾阳虚,当温补脾肾;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外治,调护并举。  相似文献   

13.
囊肿性痤疮是一种以面部大小不等的囊肿、结节为主并伴瘙痒、疼痛,常遗留凹陷性瘢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程宏斌教授从“治疮不离脾”理论出发,认为湿毒上泛型囊肿性痤疮发病关键在于素体毒邪内蕴,受饮食、情志、劳逸所伤,脾土亏虚,运化无常,酿生湿邪,湿邪与毒邪结合,遇肺胃热盛熏蒸,或脾肾阳虚寒凝,炼成湿毒,湿毒循阳明经上泛头面,日久结成囊肿为病,创新性提出“顾中州、除湿毒、引头面”的原则,治疗上应着眼于脾,顾及肺肾,以健脾益气为主,以除湿解毒为要,上引头面为辅,达里外调和之效。本文通过介绍程宏斌教授从“治疮不离脾”治疗湿毒上泛型囊肿性痤疮临床经验及典型医案,补充了对湿毒上泛型囊肿性痤疮病机与治法的认识思路,进而体会“治疮不离脾”在囊肿性痤疮诊疗中应用的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4.
腻苔为湿浊内蕴的表现。湿邪属阴 ,性质重着粘腻。发病缓慢 ,缠绵难愈是其致病特点。湿邪侵犯人体 ,常因人体脏腑功能不同、素质差异等而转化。若湿从寒化 ,则苔多薄白滑而腻 ;湿从热化则多黄厚燥而腻。湿邪致病 ,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致病 ,多由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临床常见身重疼痛 ,头重如裹等症 ;内湿则由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而致 ,症状兼有胸闷脘痞 ,身困肢倦 ,脉湍缓等。诸症出现在暑湿雨季 ,为湿温初起 ,卫气同病 ,三焦被湿邪阻遏所致 ,属于湿病湿温范畴 ;病发于其他时令 ,则属内湿为之。但就病因而言 ,均系湿邪为病 ,笔者选用三…  相似文献   

15.
论治脾     
<正> 一、脾的病理特点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气宜升,其性喜燥而恶湿。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常出现脾不健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气血亏虚及水湿停聚等脾气虚衰,湿邪为患之证。表现为气虚为本,湿困为标的特点。 1.脾病以气虚为本:脾为中土灌溉四旁,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靠脾气来实现的。脾气宜升,只有脾气升发才能发挥出主运化和统血的功能。若脾气不足则病变丛生,无论是脾病的虚证和实证,其本质都责之于脾气的虚衰。凡精微失运,水湿停聚,中气下陷,失于统血,生血无源以及营亏气乏等,都是由于脾气亏虚所造成的,都可见到面色萎黄,  相似文献   

1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语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要说明凡因水湿聚留引起的浮肿,腹满者,大都属于脾的疾患。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从外而受者,谓之外湿,多与气候有关,或长期在水中作业等,皆易感而为病;从内而受者,谓之内湿,指体内水湿停滞而言,多由脾失健运所致。脾与湿的关系极为密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调节水液的作用,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而湿为阴邪,性重  相似文献   

17.
湿邪致病缠绵易发、复杂多变,历代医家对其治法探讨颇丰.基于湿邪自身特性以及其与脾胃、气血津液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湿邪致瘀病机,以此探讨"治湿辅以活血"治法思路."治湿辅以活血"含义有三:湿易致瘀,治湿应有活血之考虑;湿病日久易具生瘀之患,适时酌情辅以活血,体现"既病防变"思想;治湿"辅"以活血,从瘀治湿是湿邪治法的组成部...  相似文献   

18.
一、病机湿之为病,有外、内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所致;内湿则系脾虚所生,多因酒食过度,过食肥甘,恣食瓜果,而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湿和内湿虽有区别,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往往互相影响。伤于外湿而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可以导致湿邪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榴致外湿侵袭。湿邪侵袭人体以后,因其侵犯的部位及病理变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证。湿邪袭表,可导致外感表湿证或湿痹证;伤于里,可困阻脾胃,影响运化,产生腹满、泄泻、水肿等证。温为  相似文献   

19.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如水样而言。主要由于湿胜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一、病因病理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使发生泄泻,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较为多见。脾恶湿而喜燥,湿邪最易引起泄泻。外来湿邪,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其他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亦可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相兼而成。  相似文献   

20.
论湿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