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CT是现代医学影像学中一项新的诊断技术,可弥补一般X线摄片难于解决的两个问题:显示软组织和显示三维空间结构。由于具备上述优点,CT应用于检查软组织肿瘤时,可更清晰地将肿瘤范围及其详细的解剖定位显露,为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颈部多间隙感染的CT诊断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252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10例重症颈深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根据CT及临床检查诊断间隙感染部位和深度,选择切开方法及部位,并根据病情变化复查CT和适时再手术切开引流。 结果 10例患者中6例为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CT表现为筋膜间隙大量积气,部分中央有撕裂的软组织影。4例脓肿患者显示为肌肉或实体组织弥漫性肿胀,边界不清,间隙及实质软组织内可见液化低密度影。10例患者最终行颌下低位大弧形切口2例,颌下及颈部横行平行切口5例,颈淋巴清扫“T”形切口3例。成功救治7例,死亡3例,死亡率30%。 结论 CT是重症颈深部多间隙感染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其诊疗的主要价值在于明确感染部位,为感染间隙的手术切开暴露和引流提供依据。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变化适时复查CT,明确感染的控制或发展情况,必要时要进一步切开引流。CT对感染细菌种类、病情及预后的初步判断也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翼外肌炎症时,患者常有明显张口受限。有的病程迁延数月,临床上不易与颞下间隙肿瘤鉴别。在未作出明确诊断时,治疗措施常较难确定。CT能较好地显示软组织病变,但如何将翼外肌炎症与颞下间隙恶性肿瘤相鉴别,未见专题报告。近几年来,我们诊治4例伴有严重张口受限的翼外肌炎症患者,发现CT图像上的一些特点,报道如下。检查方法 CT检查均在GE CT/9800上进行,均作横断面扫描,层面平行于听眦线,层厚5~10mm。在平扫基础上,均作常规静脉增强。1例患者在显示病变后,于相应表面皮肤上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MRI在颌面部软组织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口腔颌面正畸病例,行X线头影摄片、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分别测量颌面部软组织角度参数与软组织线距参数,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X线头影摄片、多层螺旋CT与MRI测量颌面部软组织角度参数与软组织线距参数测量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MRI在显示颌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上具有优势.螺旋CT在同时显示颌面部硬、软组织结构上具有优势.结论:螺旋CT与MRI在颌面部软组织测量中都有较高的实用价值:MRI在颌面部软组织测量上优于螺旋CT与X线测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在颌面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例颌面部肿瘤病人通过双源CT检查,将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结果,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肿瘤部位与周围神经、血管、软组织及硬组织关系均与双源CT检查结果一致。结论:双源CT具有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的特点,在工作站上三维影像可以任意旋转和切割,从不同角度观察肿瘤与周边血管、神经、软组织及硬组织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经验,作者回顾分析了3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侵犯翼腭间隙的CT表现,结果显示翼腭间隙区肿瘤侵犯的CT表现主要是软组织肿块的占位和其各壁结构破坏,不同中心部位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对翼腭间隙的侵犯具有不同的CT表现特点。作者从组织发生和CT表现两方面对原发性翼腭间隙肿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CT诊断标准。CT对诊断该区的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spiral CT)、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TMD)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4例208侧行螺旋CT、CBCT或MRI检查的临床怀疑TMD的患者。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每侧TMJ关节的关节间隙、关节盘的显示、髁突的骨质改变和关节腔积液情况进行评估,并将3组显示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螺旋CT组与CBCT组右侧前间隙(P<0.05)及左侧上间隙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BCT及螺旋CT无法清晰显示关节盘,而MRI对关节盘的显示率为100%。104例208侧TMJ中,通过同一样本资料不同检查的比较所示,螺旋CT与CBCT在显示髁突骨质改变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螺旋CT、CBCT分别与MRI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仅CBCT可清晰显示骨小梁结构。螺旋CT及CBCT均无法清晰显示关节腔积液,仅MRI可清晰观察,显示率为18.27%。结论 螺旋CT、CBCT及MRI对TMD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MRI对关节盘的显示最好,并可显示骨髓的异常改变;CBCT、螺旋CT及MRI均可测量关节间隙,且螺旋CT、CBCT与MRI三者重建的关节各间隙影像基本一致;仅CBCT可以清晰显示髁突内骨小梁的结构及走行。  相似文献   

8.
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颌面部软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螺旋CT在颌面部软组织重建中的价值。方法:对1例右耳缺损患者的头部进行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储存。在诊断工作站上以SSD法对图像进行重建。结果:螺旋CT能一次快速精确完成整个头部的扫描与重建,面部软组织、器官重建图像清晰,但瞳孔位置不能显示。结论:对于头面部除瞳孔以外的软组织三维重建,可选择螺旋CT三维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治疗提供有益的经验,作者回顾分析了33例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犯翼腭间隙的CT表现,结果显示腭间隙区犯的CT表现主要是软组织肿块的占位和其各壁结构破坏,不同中心部位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对翼腭间隙的侵犯具有不同的CT表现特点。作战人组织发生和CT表现两方面对原发性翼腭间隙肿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CT诊断标准。CT对诊断该区的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11例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8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髁突大小、病变范围以及病变周围软硬组织改变。结果:11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CT显示肿瘤与病变髁突无明显分界(8/11)或与患侧髁突有蒂相连(3/11);肿瘤骨皮质及骨髓腔均与患侧髁突相续,瘤体表面均有特征性薄层软骨帽覆盖,瘤体外周密度通常高于中心;瘤体周围均有薄层软组织包绕。患侧颞骨关节面表面均有明显矿化,且因受瘤体压迫改建而较对侧平坦,患侧关节上、下腔间隙较对侧明显变窄;肿瘤生长方向不尽相同。8例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病例CT显示髁突颈部和(或)下颌支延长,髁突形状改变;增生的髁突外周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硬化层厚度较对侧大;骨髓腔密度较不均匀。结论:CT检查能有效提供病变髁突及其周围软硬组织情况,为鉴别诊断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扫描对下颌骨肿瘤手术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颌骨与周围软组织间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检查颌骨肿瘤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下颌骨深部病变能提供可靠而多面的肿瘤资料。螺旋 CT将高分频率的 CT二维断层扫描资料输入到三维影像处理机中经计算机处理而重新形成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1] ,并可精确测量 ,对手术医师能在术前认识到肿瘤的具体部位 ,范围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 ,为制定手术方案 ,降低手术风险提供了必要而客观的依据 ,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自 1 996年以来对 2 7例下颌骨肿瘤患者进行了X线平片、CT、螺旋 CT比较的检查 ,现就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12.
咀嚼肌间隙感染常伴张口受限,进行口内检查非常困难,常规X线检查意义不大,CT是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曾有报告认为:CT对感染的诊断价值在于区别脓肿和蜂窝织炎。本研究旨在仔细分析咀嚼肌间隙的感染及其扩散。而且讨论了CT值对诊断及追踪的临床意义。 1985~1988年间在Kyushu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  相似文献   

13.
吕春堂  毛天球 《口腔医学》1992,12(4):189-191
以眼眶为中心的颅-眶-面区肿瘤,因其位置隐蔽,临床理学检查困难和常规X线摄片存在着软组织难以显影的弊端。因而给这一特殊部位肿瘤的诊治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我们采用CT对9例累及眶内的肿瘤进行了检查。结果证明它能清晰地显示累及眶内肿瘤的准确部位范围及其与眶内容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收到了满煮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对称性脂肪增生病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多发性对称性脂肪增生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多发性对称性脂肪增生病的CT和MRI表现。结果异常增多的脂肪组织主要沉积于颈前和项部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深面、颈后三角、颌下腺和腮腺周围,也见于锁骨上窝、围绕脊柱旁肌肉、咽后间隙、喉等部位,导致颈部诸结构受压。病变脂肪组织的密度和信号与正常脂肪组织的密度和信号相同。结论CT和MRI能准确反映增厚脂肪的分布范围及其对周围器官组织的压迫情况,并能排除软组织肿瘤。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骨髓瘤是异常浆细胞的单一无性系增生为特征的一种肿瘤。在60和70岁人中多见,诊断时平均年龄62岁,较多见于男性。最常见到的症状是骨骼疼痛和虚弱,X线照片显示典型的凿孔状溶骨性损害,同时也可见到遍及全身的骨质疏松。发生病理性骨折者占20%。疾病进行时常伴有高血钙、高尿酸尿、肾脏损害。骨髓置换导致患者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白细胞减少。由于正常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口腔表现常是这种疾病的初期体征,检查常发现有疼痛、肿胀、麻木、牙松动和软组织肿瘤。颌骨X线照片显示多数透射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47例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平均年龄16.5岁。治疗前有完整的CT、MRI和DSA影像学资料。利用CT、MRI评价肿块的位置、范围并进行Fisch分期。DSA主要评价肿块的供血动脉、血流速度、是否存在颅内外异常交通。结果:本组病例中,原发病例39例,复发8例。均有鼻塞症状,41例有鼻腔反复出血史,其中伴面中部隆起11例、眼球突出7例、视力下降或复视5例、听力障碍或耳鸣4例、头晕、头痛2例。CT扫描可见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增强CT扫描可见肿块明显强化,CT可以很好显示颅底颞骨的破坏。在MRI的T1WI上,JNA呈低或等信号,T2WI上信号增高,注射Gd-DTPA后T1加权增强扫描可见"椒盐征"。血管造影可见肿瘤的供血动脉主要来自颈外动脉分支,如上颌动脉的蝶腭支和腭降支以及面动脉和咽升动脉等。随着肿瘤的生长,颈内动脉岩段分支、海绵窦支以及筛支也参与供血。结论: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可以明确诊断,需注意与面深间隙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咽旁间隙位置深在,邻近颅底,结构复杂。此间隙解剖特点使得发生于或累及这一间隙的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成为颌面外科临床上颇感困难的问题。咽旁间隙肿瘤对患者危害较重,且手术复杂难度大。治疗的前提取决于对其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的准确判断。近年来CT成像技术的发展弥补了咽旁间隙肿瘤临床检查的困难和常规  相似文献   

18.
^99mTc-MDP和SPECT/CT在诊断牙龈癌侵犯下颌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99mTc-MDP和SPECT/CT同机融合图像在牙龈癌浸润下颌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牙龈癌住院患者行术前^99mTc-MDP SPECT/CT同机融合图像、曲面断层片检查,确定牙龈癌浸润下颌骨的程度,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之对照。结果:13例高分化鳞癌中11例肿瘤部位下颌骨显示常放射性浓聚灶.经SPECT/CT同机融合和曲面断层片发现1例为假阳结果;3例中分化鳞癌和2例低分化鳞癌病变部位下颌骨见异常浓聚灶,病理显示肿瘤浸润到骨髓腔。结论:^99mTc-MDP、SPECT/CT图像同机融合对牙龈癌浸润下颌骨程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该文旨在研究淋巴结中央液化坏死和肿瘤组织学包膜外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7例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术前CT、手术记录及术后组织病理学进行研究。结果:术前CT显示的26个中央液化的淋巴结,20个术后病理证实发生肿瘤包膜外转移(77%)。21例肿瘤淋巴结包膜外转移的淋巴结.20个在CT上显示为中央液化坏死。85%的无包膜外转移的淋巴结在CT上无中央液化表现。结论:术前CT显示淋巴结中央液化坏死,提示肿瘤可能发生淋巴结包膜外转移.淋巴结直径并非淋巴结包膜外转移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评价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富血供肿瘤临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富血供肿瘤影像血供程度及指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MDCT平扫及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对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富血供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评估效能。结果:21例患者中,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诊断准确率为90.48%,静脉期CT值的AUC为0.80,灵敏度为83.30%,特异度为72.73%。结论: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可用于术前评估颌面部软组织富血供肿瘤血供程度,其中肿瘤静脉期CT值评价效能最高,为规避颌面部富血供肿瘤术中失血的风险,术前无创性评估肿瘤血供的方法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