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具有慢性迁延趋势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都需要长期治疗,其中抗精神病药治疗是所有疗法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有效的治疗结局取决于合理的治疗方案得以完整的实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依从性差常导致病情迁延或者缓解后复发,自杀风险增加,疾病负担加重。  相似文献   

2.
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依从性。方法:对50例年龄≥60岁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用利培酮治疗3个月,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和服药依从性。结果:利培酮治疗后痊愈28%,显著进步56%,进步12%,无效4%。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占36%。结论: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用利培酮疗效较好,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较好,是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考虑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认知领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疗效及住院日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用认知领悟治疗进行研究。对象 为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在本院住院的 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交谈合作 ,无思维逻辑障碍等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评分≥ 35分 ;年龄 16~ 6 0岁。排除有明显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或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将 95例随机分成合并组 (认知领悟治疗合并药物治疗 ,4 7例 )和药物组 (仅药物治疗 ,4 8例 ) ,两组一般资料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联合家庭干预和认知领悟治疗法 ,观察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中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入住我院的 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 :药物加家庭干预加认知领悟治疗 ,对照组 :药物加普通心理治疗 ,出院后随访 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 (SDSS)评价疗效 ,观察依从性、复发率和病残率。结果 干预组完全依从性、不依从性、BPRS评分、SDSS评分、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家庭干预和认知领悟治疗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宁市兴宁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登记在册的兴宁区712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了解其有无肇事肇祸情况。结果:712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有肇事肇祸患者148例,占20.79%,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最多,占20.96%;肇事肇祸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婚姻、家族史、服药依从性等原因有关。结论:需要针对高危的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加强监管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影响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影响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 对 57例单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采用一系列标准评定工具对 39个临床指标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估。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将治疗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减分率≥ 30 %者确定为“有效”。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服药依从性 ,MMPI中Sc、Si、D因子 ,治疗前BPRS 2和BPRS 4因子 ,TESS 3因子 ,家族史 ,起病形式 ,意识模糊 ,住院时间与利培酮疗效有关 ;经多因素分析有服药依从性 ,MMPI(Sc) ,BPRS 2 ,家族史 ,意识模糊等 5个指标选入回归方程。结论 影响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关键因素依次为服药依从性 ,MMPI中精神分裂因子 ,阴性症状 ,家族史及意识模糊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具有慢性、复发性的特点,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而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是伴随其中的重要因素。疗效体现患者的依从性,不良反应体现治疗的安全性,因此对精神分裂症长期治疗的评估与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提高精神疾病的评估是DSM-5的工作目标和重大更新之一。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与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推广应用,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明显改善,但是患者的躯体问题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已凸现出来,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临床选药的局限性,最终导致患者较早死于这些躯体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促使发生这些躯体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体重增加、肥胖、血脂障碍、糖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等. 虽然以上的危险因素也出现于普通人群,但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某些或全部的危险因素更高地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的治疗(包括典型、非典型药物治疗)也对代谢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就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代谢紊乱的原因及可能的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患者机体抗氧化功能指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机体抗氧化能力在精神疾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1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SOD、MDA、GSH-Px、VC、VE和NO含量。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SOD、MDA、N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GSH-Px、VC含均低于对照组(P<0.01);VE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者血清中NO高于精神分裂症阴性家族史者(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抗氧化能力含量可因病程、性别、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SOD、MDA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自由基代谢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影响抑郁症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三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疗效差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标准化评定工具评定对三环类抗抑郁剂疗效差的52例抑郁症患者,并与疗效好的188例进行对照。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疗效差者与精神病家族史、诊断分型、合并精神病性症状、病前适应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社会支持、发病年龄、发作次数、起病形式、病前生活事件、既往自杀史、HAMD因子Ⅰ、因子Ⅲ分值、既往治疗不恰当、治疗依从性、EPQ的N分和P分、EEG异常等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时间、职业等因素无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抑郁症疗效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阳性精神病家族史、慢性起病、合并精神病性症状、非单次发作抑郁症、家庭社会支持差、EPQ的N分高。结论抑郁症的疗效受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应对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被关锁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解锁前后的症状、社会功能及其家庭经济负担的变化.方法 对43例被关锁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于解锁前、解锁后6个月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或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临床效果,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采用<解锁患者信息采集表>和<解锁患者家庭经济学指标调查表>进行患者家庭经济学指标比较.结果 解锁前、解锁治疗6个月时PANSS总分、BRMS总分、SDSS总分、家庭经济学指标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解锁治疗显著改善了被关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方案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治疗的基本要素。目标:评估以社区为基础的个案管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长期效果。方法:从上海两区共招募730名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社区居民,380名纳入个案管理组和350名纳入对照组。个案管理涉及每月培训拜访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侧重于鼓励患者坚持服药。在24个月中参加者每3个月使用Camberwell需求评价量表(CAN),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和生活质量表(QOLS)进行一次评估。那些没有得到医生批准而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一个月或更长的患者被归为"自行决定停药"。结果:相比于常规治疗组(即每3个月的随访管理),参加个案管理计划的患者两年随访后停止服药率显著降低,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显著降低,复发率降低并且再住院率也降低了。对停止服药有独立影响的其他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停药率越高),用药缺乏家庭监督,用药剂量较高,以及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个案管理是一种可行而且有效的长期方法,可以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家人需要参与患者的用药管理,使用药物的最小有效剂量,并积极处理所有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中国大多数精神科住院患者是由家人强制性入院,导致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和再次住院率相对较低。然而,这种模式随着新颁布的中国精神卫生法(颁布于2013年)可能发生变化,该法限定了强制性精神科入院为那些对自己或他人产生危险的小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目标:评估中国广州精神科住院患者再次住院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从中国最大的精神病医院之一——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年龄、性别、诊断、婚姻状况、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与主要照顾者的关系、医疗保险、指标住院的时间、以往的入院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评估出院后一年内再住院的风险。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来评估随访一年中再次住院总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31日间3455例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标准差)为65.7(66.3)天,476(13.8%)名患者出院后一年内再入院一次或多次。在将再入院所有可能的预测因素进入多因素生存分析后,指标住院前的以往住院次数是再次住院的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与再住院总时间显著相关的唯一因素是指标住院的长短。结论:缩短住院时间并没有增加中国南方一家大型公立精神病院的患者再住院率。这表明,根据中国的新法规,大部分病人自愿入院时不仅不会导致再次住院率的增加,可能还会出现预期的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时间的缩短。前瞻性研究将需要结合更全面的结果评估(包括患者功能,服药依从性,和家庭负担)来监测精神卫生法对患者和精神卫生服务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中的89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给予干预组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家庭治疗及技能程式训练)1年。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6、9及12个月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PANSS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组间效应(F=2175.79;P0.001;F=4.74,P0.05);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时间效应(F=29.32、23.07、15.21,P均0.001)及交互作用(F=3.27,P0.05;F=6.06,P0.001;F=3.55,P0.01)。两组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评分具有时间效应(F=14.53、12.74、8.58、6.26;P均0.001)及交互作用(F=6.34,P0.001;F=2.47,P0.05;F=8.58,P0.001;F=2.88,P0.05)。两组SDSS评分具有时间效应和具有交互作用(F=10.69,F=5.19;P均0.001)。两组康复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状况及提高社交技能方面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酒中毒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55名慢性酒中毒患者(患者组)和43名无酗酒史的当地市民(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患者组GQOLI-74各维度和客观状态总分除物质生活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患者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存在相关性。结论:慢性酒中毒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不同程度损害,生活质量下降。慢性酒中毒患者的治疗,不仅要控制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和改善负性情绪,更要重视躯体化症状和纠正强迫性觅酒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UKU不良反应量表和服药态度量表(DAI)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对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并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筛选对依从性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12个月时,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精神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婚姻与依从性有关(P0.05或P0.01)。治疗6个月时,DAI总分较基线时升高(P0.01),治疗12个月,DAI总分较治疗6个月时下降(P0.01)。结论: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支持好、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较小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依从性较好;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国内对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骨折风险的研究较少。目的 评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探明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osteopenia )和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精神障碍住院患者(60岁或以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或痴呆)102例。采集患者详细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身高和体重指数等,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腰椎的骨密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将低于健康成人平均骨密度1~2.5个标准差者判定为骨量减少,将低于2.5个标准差以上者判定为骨质疏松。结果 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 33.3%(95%CI,24.4%~43.2%),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 35.3%(26.0%~45.2%),所有这些患者均没有因骨密度降低而接受相应治疗,即便是 5 例曾发生过非外伤性骨折的患者也不例外。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是男性的 10 倍(53%比5%)。骨密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患者营养状况改变的结果)。抑郁症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58%)远远高于精神分裂症(33%)、阿尔茨海默病(30%)以及双相障碍(13%)的患者。将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合并为一组后回归分析发现,低骨密度和合并组均与女性、年龄大、体重指数低及抑郁症诊断独立相关。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与规律服用抗精神病药不相关。结论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但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得到诊治。需要进一步开展长期的前瞻性研究,以便阐明营养状况、活动量、药物使用及其他因素在精神疾病与骨密度下降之间的病因学通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国内关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长期预后尚不清楚。目的 对因吸毒出现精神症状而曾住院治疗的患者,评估其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病程。方法 于 2012 年对 2003 年至 2010 年期间首次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住院、入院前 1 个月内曾非法使用过毒品、被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为 13~108 个月。通过对患者及其同住的家庭成员的调查,了解患者出院后复吸情况及精神病性症状演变情况。结果 受调查的 258 例患者主要特点为年轻、男性、无业,主要使用的毒品为冰毒,入院时使用毒品的平均时间为 7 年。共 189 例完成随访,其中 168 例(89%)复吸,25例(13%)在随访期间再次住院。114例(60%)患者的精神症状在停吸 1 个月内缓解,56 例(30%)的精神症状持续 1~6 个月,19 例(10%)的精神症状持续存在超过 6 个月(其中 8 例的诊断改为精神分裂症)。与症状持续时间较短的其他两组相比,症状持续 6 个月以上这组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比例最高,开始吸毒的年龄最小,首次住院前毒品使用时间最长,随访期间再住院的比例最高,随访时存在精神症状的比例也最高。结论 多数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预后较好,但首次吸毒年龄小、吸毒年限长、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容易发展为慢性精神病。需要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明确毒品的神经毒性作用与个体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吸毒者出现慢性精神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MDD)与双相障碍(BD)患者躯体疾病共病情况。方法:对141例MDD和52例BD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躯体疾病调查及精神疾病评估。结果:MDD和BD患者躯体疾病的共病率分别为68.1%、46.2%,共病的躯体疾病以慢性病为主,依次为高血压、慢性胃炎、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与非共病患者比较,共病患者年龄及起病年龄大,精神疾病复发次数多(P0.05或P0.01)。MDD共病患者自杀意念风险明显增加(P0.01)。结论:较高龄及较高龄起病的MDD、BD患者更易共病慢性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方法将110例应用奥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做为研究组,102例应用氟哌啶醇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做为对照组,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应对方式问卷评定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经过三个月治疗后,研究组家属的SCL-90除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应对方式问卷中研究组的解决问题、求助两个积极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自责、退避两个消极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优于应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家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