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报告了22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血像、骨髓和免疫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将MDS分为RA型10例、CMML型2例、RAEB-T型3例、未定型7例,并报告MDS的演变和转归,分析了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1,2 ] ,以血细胞的质、量异常 ,骨髓病态造血及高风险发展为急性白血病为主要特征。对于高风险发展为急性白血病的MDS -RAEB ,MDS -RAEB -t,已被众人共识 ,但对于MDS -RA这一类型 ,具有潜在的高风险趋向 ,以及这一类型的转化情况 ,未有报告。本文观察 37例这一类型的患者 ,其特点是 :MDS -RA伴有早幼粒细胞增高 ,增高的早幼粒细胞在骨髓中的比率是 >3%以上 ,最高 12 % ,且原始细胞 <5%。其转化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86年~ 1997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RA8例,RAEB2例。RA阶段临床突出表现为贫血症候群;RAEB阶段除贫血外,常伴有发热及出血倾向。二者外周血及骨髓像均有两系以上病态造血,仅原始细胞比值不同;其愈后亦不一样。强调骨髓活检与涂片相结合观察,可明显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加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RAEB型6例。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RAEB可诱导分化异常克隆,有助于骨髓祖细胞分化成熟,同时可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维甲酸可抑制人类多种AML细胞株增生并诱导其分化。提示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加全反式维甲酸治疗MDS,有效率较高,不失为一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HA方案治疗低增生性MDS─RAEB完全缓解2例崔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以康力龙、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维甲酸等治疗,其疗效差,缓解率低,对MDS一RAEB或MDS一RAEBt...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研究和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12例。方法:总结自1982年10月至1997年10月期间MDS112例的一般情况、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结果:55例(49%)在40岁以下,111例(99.1%)和95例(84%)分别有贫血和全血细胞减少,全部病例骨髓红系有巨幼样变,粒系病态造血达92%,骨髓活检发现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者为39%(14/36),难治性贫血(RA)和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S)型病人用雄性激素治疗后78%(66/85)血红蛋白有提高,而血小板无明显变化,原始细胞增多型难治性贫血、转化中的原始细胞增多型难治性贫血和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型病人主要死于急性白血病。结论:骨髓病态造血和ALIP对诊断有重要价值,雄性激素可改善RA和RAS型病人的贫血,但如何防止MDS转化成急性白血病仍需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鉴别要点。方法 比较24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与59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CAA组出血及三系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DS-RA组,网织红细胞相对值MDS-RA组明显高于CAA组;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CAA组增生程度低下以及巨核细胞减少和消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DS0-RA组,而MDS-RA组病态造  相似文献   

8.
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玉峰  马超 《中原医刊》1999,26(11):28-2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疾病,治疗十分困难。近年来较多采用小剂量阿糖胞苷等诱导分化疗法,有效率仅为40%左右;我们于1995年1月~1998年6月有选择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MDS8例进行了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治疗,并进行了追踪观察。现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选择:8例骨髓原始细胞逐渐升高,但一般状况尚好的低危组MDS患者进行了常规剂量全反式维A酸化疗。按FAB分型,RA1例,RAS2例,RAEB2例,RAEB—t3例。年龄16~58岁,中位年龄36岁…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加维甲酸治疗MDS1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子勤  王现亭 《中原医刊》1997,24(10):20-20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加维甲酸治疗MDS16例疗效观察郭子勤王现亭张华郑州市中心医院(450007)我们以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加维甲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及RAEB┐T16例取得满意的完全缓解率(CR)和长期生存率,现将结果报告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CD7的测定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30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进行CD7的检测。结果 MDS患者CD7抗原表达增高,而且随MDS恶化,即由RA/RAS向RAEB/RAEB-T转化,CD7抗原表达增高,易于转化为白血病。结论 MDS患者MNC表面CD7的检测有助于MDS的诊断,也可协助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对121例血液病的骨髓标本进行Ag-NORs染色与分析。根据染色颗粒的大小、形态和染色深浅,将Ag-NORs染色颗粒分成A、B、c三型,其中A型颗粒对于良恶性血液病的鉴别及恶性血液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恶性血液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大而不规则且染色较深的A型颗粒为主,而正常人和良性血液病此型颗粒较少,以B型颗粒为主。NORs是一种遗传物质,它的变化比细胞形态的变化出现得早,所以Ag-NORs染色对于早期恶性血液病的诊断、MDS发展趋向、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MDS和ALL患者外周血sIL—2R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4年Depper等人报道成人T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水平明显升高。此后有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外周血sIL 2R水平也进行了研究 ,但尚未见MDS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的综合报道。我们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 36例MDS和 74例ALL患者外周血sIL 2R水平 ,以了解外周血sIL 2R表达水平对MDS和ALL诊断及预后监测的监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36例MDS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 ,根据临床、血象和骨髓象检查确诊 ,符合 1982年F…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35 例小儿MDS的临床表现、血液学特点、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研究。方法 按FAB协作组的诊断标准和分型。结果 小儿MDS都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病态造血和无效造血,部分病人有淋巴网状系统增生。分型RA32 例,RAEB2 例,CMMOL1 例。随访1~18 年:存活11 例,死亡12 例,失访12 例。结论 MDS在小儿并非少见,预后差。需早期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报道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液科许左隽,林杰,窦红菊我院自1992年12月至1994年1月收治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现报道如下。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62~75岁。按FAB标准分型:RAS3例,R...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采用同基因BMT及异基因BMT治愈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各1例。例1经各种基因标志分析识别其与孪生兄弟为同卵双生,故采用单纯输注骨髓辅以GM CSF,使其治愈,已逾4年。例2经HLA血清学、细胞学和DRBPCR/printing配型证实与其弟HLA基因型相合,以Cy+ATG为预处理方案,移植骨髓细胞及外周血干细胞,用CSP+MTX预防GvHD,移植物于+14d植活,+61d其RBC抗原由MN转为NN供者型,现正在康复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为检测45例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血清NO、MDA、SOD和sIL-2R的水平,探讨其在老年肝炎中的临床意义。采用分光光度比色分析法检测NO、MDA、SOD同时用ELISA法检测sIL-2R的水平。结果提示老年戊型肝炎患者血清SOD降低、NO、MDA和sIL-2R升高。  相似文献   

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急性白血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炳照 《广东医学》1999,20(1):23-24
目的 为了探讨MDS转化为AL的预后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有随访的60例资料完整病例中18例转AL的MDS的外周血象、骨髓象、血清铁蛋白测定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幼稚细胞增高易见,单核细胞增高,Pelger核明显异常,RAEB-T出现Aure小体,骨髓涂片尾部原始细胞异常定位,血清铁蛋白测定增高等预后因素。结论 MDS病人如出现这些预后因素都有可能转化为AL。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MDS166例,其中RA122例(73.5%),RAS5例(3%),RAEB25例(15%),CMML1例(0.6%),RAEB-T13例(7.9%),对其诊断标准和分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从核型演变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染色体异常及其演变地揭示MDS的发病机制,白血病转化和评估MDS预后中的意义。方法:77例MDS核型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方法和染色体G显带技术。结果:77例中,40例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RAEB和RAEB-T的核型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2/20,10/14,明显高于RA和RAS。按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的多少依次为:+8,-7/7q^-,-Y,20q^-,+9,+21,dup(  相似文献   

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无特异或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提高疗效 ,探讨治疗MDS的新途径 ,我们应用达那唑 (DNZ)联合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低危MDS(RA、RAS) 31例 ,取得明显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1例均为我科 1996年 1月~ 1999年 12月初次治疗的病人。男 18例 ,女 13例 ,年龄 17~ 70岁 ,中位年龄 4 9岁。经临床、血象、骨髓象、骨髓活检确诊。 31例患者均有贫血 ,2 4例出现出血 ,2 0例出现发热 ,3例出现肝、脾肿大 ;血液分析示全血细胞减少 2 5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