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不少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疾病[1].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方法,探讨COL3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Matrix可脱弹簧圈(Matrix)是覆盖生物可吸收聚合物(BPM)并保留电解可脱弹簧圈(GDC)物理性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弹簧圈[1]。本研究旨在评价Matrix栓塞犬颈动脉瘤的造影和组织学特征。一、材料和方法1.动脉瘤模型的建立:6条成年杂种犬,以3%戊巴比妥钠1ml/kg体重腹腔内注射麻醉。用显微手术静脉囊移植法[2]在双侧颈总动脉建立12个侧壁型囊状动脉瘤,动脉瘤囊长8~10mm,颈宽5mm,两侧大小相等。2.犬颈动脉瘤的栓塞:模型建立2周后,6条犬共12个实验性动脉瘤,随机选择一侧用Matrix栓塞,对侧未栓塞的6个动脉瘤作为对照。犬麻醉后用Seldinger法…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颅内动脉壁的正常结构发生了病理改变,动脉壁异常处随着血流持续冲击形成的囊性膨出.发生率居脑血管意外的第3位.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杨立庄等[1]的报道显示动脉瘤再出血占14%~44%,再出血死亡率在20%~85%.早期外科治疗对减少术前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早期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由于具备入路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就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及介入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颅内动脉壁的正常结构发生了病理改变,动脉壁异常处随着血流持续冲击形成的囊性膨出.发生率居脑血管意外的第3位.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杨立庄等[1]的报道显示动脉瘤再出血占14%~44%,再出血死亡率在20%~85%.早期外科治疗对减少术前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早期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由于具备入路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就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及介入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1].血管内支架已被用于辅助复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并且发挥改变血流动力学的作用[2].本研究旨在设计密网孔支架并模拟支架置入载瘤动脉以覆盖瘤颈,研究该支架置入对宽颈及窄颈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被发现.未破裂动脉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1-2],而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仅为0.01%[3].在治疗上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均为侵入性,具有一定的风险[4].目前对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病程研究仍不清楚,因此,风险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既往研究表明,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能够被用来预测其破裂的风险[5].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比较了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尺寸的大小[6],未涉及数量关系.我们通过研究获得了一个描述动脉瘤的破裂趋势的关系方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结紥应用于临床已有300年历史,最早它应用于控制颈部外伤性出血.Cooper(1805)首先把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虽然近来诊疗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动脉瘤直接手术日趋增多,但是,由于颈动脉结紥术操作简便,适用于某些动脉瘤,因此它在脑动脉瘤治疗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治疗原理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明,颈部颈动脉(CCA或ICA)结紥后,ICA远端压力明显降低,不仅可降低动脉瘤内压,减少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冲击,防止动脉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病因和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在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调节内皮细胞之间的通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Src激酶参与调控VE-cadherin的磷酸化及各种细胞内信号[1].本研究应用实验性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模拟体内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中血管壁的损害,探讨动脉瘤形成过程中Src激酶和VE-cadherin磷酸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组织蛋白酶B(CatB)在颅内动瘤内的表达情况,评估其对瘤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以此揭示颅内动脉瘤可能形成的机制.方法 以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的20例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内动脉瘤标本为研究对象,取脑外伤后内减压术切除的正常脑皮层动脉血管6例作为对照,通过透射电镜了解其超微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本中CatB、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和半胱大冬酶-3(Caspase-3)的表达,并对染色强度进行分级;通过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标本内的CatB mRNA表达.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动脉瘤组CatB、Caspase-3表达指数高于对照组.而动脉瘤组α-SM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atB与caspase-3、α-SMA及动脉瘤的大小具有相关性(P<0.01).(2)Real-time PCR:CatB mRNA在颅内动脉瘤的表达为对照组的3.8倍(P<0.01).(3)透射电镜的观察:动脉瘤瘤壁血管平滑肌细胞明显减少,基质纤维断裂消失;部分血管平滑肌细胞核内见染色体边聚,核固缩,并有胞浆或胞核部分脱落或裂解成碎片,还有部分瘤壁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 CatB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生长.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内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突发性破裂容易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在破裂之后,其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与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动脉瘤再破裂以及脑血管痉挛[2].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进行早期手术夹闭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方法与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总结治疗该疾病的手术经验,具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     
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循环变异的显微解剖;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巨大脑内血肿的外科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治;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分析;骨桥蛋白在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中的意义;术中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     
Onyx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中的初步应用,CT血管造影诊断破裂脑动瘤,大骨瓣减压加血管通道的建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体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直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在传统脑血管造影的检出率不高,以往多在其他症状性颅内动脉瘤的开颅夹闭术中偶然发现;多数呈扁平或椭圆形,瘤壁薄,不适合手术夹闭;尸检研究显示这类动脉瘤瘤壁的组织成分与大型动脉瘤有所不同[1].  相似文献   

15.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使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以治愈,但是,仍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主要为颅内巨大动脉瘤,因生长部位、瘤颈宽大或呈梭形生长等原因,难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牺牲载瘤动脉的动脉瘤孤立术就成为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对颅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例,牺牲载瘤动脉可能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梗塞。Yasargi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67年与Donaghy等先后推出STA-MCA搭桥术用于颅内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基因芯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检测颅内动脉瘤中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探讨其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Affymetrix公司的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U133A分别检测3例颅内动脉瘤组织和3例正常颅内动脉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对其中的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颅内动脉组织相比,颅内动脉瘤中有383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水平达10倍以上;在这383个基因中。有23个基因与细胞外基质有关,其中1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1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使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以治愈 ,但是 ,仍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 ,主要为颅内巨大动脉瘤 ,因生长部位、瘤颈宽大或呈梭形生长等原因 ,难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 ,牺牲载瘤动脉的动脉瘤孤立术就成为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对颅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例 ,牺牲载瘤动脉可能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梗塞。Yasargi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 ,于 1967年与Donaghy等先后推出STA MCA搭桥术用于颅内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此后 ,该手术方式一度风靡世界 ,尤其在我国 ,使用STA MCA搭桥手术治疗了大量…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大动脉的外科疾病主要是真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等动脉扩张病。早在1684年,Moore将一段金属丝导入腹主动脉瘤腔内,希望促发瘤内血栓形成。这是人类的首次大动脉腔内治疗尝试,而其真正的发展仅仅是最近20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动脉瘤腔内隔绝系统的实验研究,到1990年,Parodi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国内,笔者于1997年率先开展了该手术[1],并在此后迅速推广应用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1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发生在主动脉的真性动脉瘤可分…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比例不到1%[1,2],而脑膜中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更是比较少见,急性或者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3]。但是也经常与硬膜下血肿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脑膜中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内血肿是极为罕见的。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基因、脑血流动力学因素、血管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参与部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已经获得共识,而且动脉瘤常与某些遗传疾病伴发。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可能与颅内动脉瘤发病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这些基因的确定对于动脉瘤从基因水平上进行筛选、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