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小鼠肾脏肾小体发育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小鼠肾脏肾小体发育中的细胞凋亡,方法 不同胚龄和出生后小鼠肾脏做常规光镜标本,然后进行TUNE染色,结果 在胚龄14天肾小体发生时就出现细胞凋亡,以后细胞凋亡指数迅速增高,在胚断18天左右达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结论 小鼠肾脏肾小体发育的整个发育过程均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高峰在胚龄18天左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鼠后肾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细胞凋亡及凋亡小体的行踪。方法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胚龄12,14,16,18 d 胎鼠后肾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及凋亡小体的超微结构。结果 后肾发育中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经典的细胞凋亡和坏死样程序性死亡所组成,其中以经典的细胞凋亡为主要形式。细胞凋亡后形成凋亡小体。凋亡小体是由少量皱缩的细胞质和固缩的染色质碎块组成,一旦出现即被邻近细胞所吞噬。后肾内间质细胞、输尿管芽细胞以及发育中肾单位内各种细胞都具有很强的吞噬凋亡小体的能力。被吞噬的凋亡小体体积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细胞器首先被消化,染色质碎块随后被消化。结论 后肾发育时期凋亡细胞主要由后肾自体细胞吞噬处理,后肾内各种细胞都具有较强的吞噬凋亡小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鼠肾脏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不同胚龄和出生后小鼠肾脏做常规光镜标本,进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后通过光镜、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胚龄12d小鼠肾脏输尿管芽中可见细胞凋亡,皮质中的肾小体凋亡高峰出现在胚龄18d,而肾小管、髓放线以及髓质的凋亡高峰均出现在生后7d。结论凋亡现象在后肾开始形成时就存在,与输尿管芽的改建有关;生肾区的细胞凋亡主要与肾小体的完善有关;髓质中的细胞凋亡则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改建、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死亡小鼠在不同时间内肾脏自溶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小鼠死后0h、5h、10h、20h、40h肾皮质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一系列自溶改变。主要表现为微绒毛和溶酶体的逐渐消失,线粒体变性,核染色质边集,髓鞘样结构出现并增多,核周隙增宽及裸核的出现。结论:肾脏自溶的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可用于小鼠死亡时间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在组织、器官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细胞过程。细胞增殖是细胞新生的过程,它使细胞数目迅速增多,是组织和器官发育的基础。而细胞凋亡则是细胞退化、死亡的过程。在器官发育、完善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平衡决定了组织器官的内稳定状态。无论是在正常或异常的肾脏中,两者在调节肾脏细胞数量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暴露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小鼠生殖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形态变化特征.方法:60只8~9周的BALB/C小鼠,体重20~25 g,雄性20只,雌性40只,按雌雄2:1的比例同笼交配,将受孕母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在妊娠12~21 d分别经口给予500 mg·kg<'-1>·d<'-1>DB...  相似文献   

7.
杜娟  宋小峰  郭敏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5):394-395,403,481,482
目的观察小鼠肾发育中乳头区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并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小鼠不同发育阶段中肾乳头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在肾发育的早期,乳头区发生了大量的细胞凋亡;P 7 d时近肾门侧的凋亡细胞减少;P 14 d时,肾乳头区凋亡细胞少见。电镜下凋亡细胞核染色质固缩边聚呈粗块状,有时呈月牙型,细胞质固缩而电子密度增加。细胞凋亡所形成的凋亡小体,为一整个的细胞核和少量固缩细胞质,核的染色质固缩边聚。结论发育早期肾乳头区主要通过细胞凋亡来完成形态的转变,随后凋亡活动减弱,到P 14 d时肾乳头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8.
小儿肾脏透明细胞肉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志奇  李佩娟 《北京医学》1996,18(6):344-346
自1990年6月 ̄1993年7月,对5例小儿肾脏透明细胞肉瘤进行了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发生于婴儿及儿童的CCSK是一种在光镜,电镜下形态不同于Wilms‘瘤的恶性肿瘤,对其形态结构特点进行了讨论,并强调其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胎盘滋养层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孕期胎盘滋养层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凋亡现象。方法:取早、中、晚各期胎盘组织,制备成透射电镜标本并观察,结果:细胞滋养层细胞(CT)在各妊娠时期形态结构相似。呈代分化细胞的特点,细胞核常染色质丰富,细胞质中有大量散在游离核糖体,内质网较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合体滋养层细胞(ST)为分化良好的细胞,细胞质内含丰富的扩张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CT核数/ST核数随妊娠时间增加而减少。中、晚期有些ST核染色质呈边集、固缩等凋亡表现,且多发生丰合体结,足月胎盘ST的凋亡指数AI在于中期(P<0.05)。结论:妊娠过程中滋养层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ST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小鼠肾脏集合管的发生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鼠肾脏集合管形态学发生发育的时间及规律。方法:采用光镜标本制备技术对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的集合管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胚胎10天小鼠的肾脏出现输尿管芽,并已分化出明、暗两种细胞;胚胎18天出现髓质;生后7天输尿管芽消失,集合管不再分支,髓放线出现;生后21天可见髓质内、外带分界。结论:小鼠肾脏的输尿管芽在胚胎7-10天出现,髓质集合管在胚胎18天出现,发育的顺序为OMCDO、CMCDi、IMCD,生后21天发育达成年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妊娠中期胎儿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例中期引产孕妇(孕龄16~28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水囊组n=10);实验组(米非司酮+水囊组,n=15)。实验组按孕龄分为实验Ⅰ组(n=10,孕周16~22周), 实验Ⅱ组(n=5,孕周23~28周),实验组口服米非司酮100 mg•d-1,连服3 d,行水囊引产,对照组只行水囊引产。胎儿娩出后取肾脏组织,电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实验Ⅰ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空化;系膜细胞核不规则,胞质内线粒体肿胀,系膜基质正常。滤过膜内皮细胞质厚,无孔,基底膜薄,多数足细胞核基质空化,足细胞轻度微绒毛化,次级突起可见较多微丝,突起呈融合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核空化,胞质内可见空泡结构及较多溶酶体。远曲小管大部分细胞核及胞质空化。实验Ⅱ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可见内皮细胞孔,局部轻度增生呈连拱状,系膜细胞少量核不规则或轻度固缩状,胞质内线粒体轻度肿胀,部分嵴断裂。滤过膜内皮细胞胞质轻度肿胀,足突细胞结构基本正常,可见初级和次级突起,局部融合,轻度微绒毛化。近曲及远曲小管结构基本正常。结论:米非司酮可以引发胎儿肾脏的缺血缺氧性改变,孕龄越小者胎儿肾脏超微结构改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在小鼠肾发育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factor receptors 1,FGFR1)在小鼠肾发育中的时空性表达,探讨FGFR1与肾发育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体视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不同胚龄(E)11.5、13.5、15.5 d和17.5 d及生后日龄(P)1、7、14、21d和40d小鼠肾组织内FGFR1的表达及其含量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FGFR1在各期肾小体、远端小管及集合管内均有表达,但在各期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表达较强,而在各期肾小体表达较弱.体视学测量和免疫印迹结果均显示随着胚日龄的增加,FGFR1在各期肾小体、远端小管及集合管的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FGFR1可能对肾各结构的发育以及成熟肾的形态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模拟睡眠呼吸暂停慢性缺氧/再氧合探索其对心脏、肾脏超微结构影响。方法自制慢性缺氧/再氧合小鼠模型:通过控制程序调控箱内氧浓度,使得每一间断性缺氧循环时间为2min,氧浓度循环于(21.72±0.545)%与(6.84±0.467)%之间。ICR小鼠分对照组、模拟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10只。将实验组小鼠置于间断性缺氧箱中,每天8h,连续30d后进行取心尖部及肾皮质部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①心脏超微结构改变:对照组及空气对照组心肌细胞结构无异常所见。实验组10例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超微结构的改变:有8/10可见不同程度的心肌间质增宽、胶原增生,其中6例同时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6/10小鼠心脏可见心肌细胞核凋亡改变;6/10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嵴分离,电子密度明显下降,部分嵴破坏。3/10例小鼠心肌细胞内水肿,肌原纤维溶解;1/10例表现心肌细胞肌浆网扩张。②肾脏超微结构改变:对照组均未见异常改变。实验组所有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电子致密物质增加;而对照组也有2例可见类似改变。8/10例的实验组可见不同程度的系膜区增宽、5/10例有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这种改变也见于3/10例的对照组。8/10例实验组小鼠发现肾小管上皮水肿,呈细胞电子密度下降改变。同时9/10例实验组小鼠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次级溶酶体明显增多。结论研究发现慢性缺氧/再氧合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间质增生及胶原化等损害;可引起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肾小管上皮次级溶酶体增多等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并检测Slit2 及其受体Robo1 在小鼠肾发育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 术系统观察小鼠肾脏Slit2 和Robo1 的表达和定位;应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小鼠肾脏Slit2 和Robo1 表达的变 化规律。结果 Slit2 和Robo1 在胚龄12 d 小鼠肾脏生肾区开始表达;Slit2 在小鼠输尿管芽及其周围的间充质 聚集的部位阳性表达,Robo1 在小鼠肾脏生肾区广泛表达,主要分布于生后肾组织和输尿管芽上皮细胞基底 面;在肾单位发育过程中,Slit2 定位表达于逗号小体阶段和S 小体阶段,且表达较强,在Ⅲ期肾小体阶段、Ⅳ 期肾小体阶段及成熟肾小体阶段有微弱表达;Robo1 定位表达于逗号小体阶段、S 小体阶段、Ⅲ和Ⅳ期肾小 体阶段,且表达较强,在成熟肾小体阶段有微弱表达;Slit2 及其受体Robo1 在肾脏泌尿小管如近端小管、远 端小管及集合管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蛋白印迹检测从小鼠胚龄14 d 开始,Slit2 表达先递增,至胚龄16 d 达 峰值,而后逐渐递减。Robo1 表达从小鼠胚龄14 d 开始逐渐递减。结论 Slit2 及其受体Robo1 参与肾输尿管 芽的萌出、输尿管芽与生后肾组织的诱导、肾小体发育及泌尿小管发育和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谷胺酰氨对内毒素血症时幼年大鼠肾脏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谷氨酰胺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18日龄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内毒素组(L):腹腔注射内毒素4mg/kg;谷氨酰胺干预组(G):腹腔注射内毒素同时腹腔注射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2g/kg,于注射后6、24和72h处死大鼠取出肾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注射LPS6h、24h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均,局部有增厚和足突融合,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嵴溶解,远端小管微绒毛减少;注射LPS72h近端小管出现核染色质的浓缩、着边及核破碎的凋亡改变,应用谷氨酰胺后肾脏结构改变明显减轻,凋亡改变消失。结论细胞凋亡参与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肾损伤过程,谷氨酰胺可减轻肾脏细胞凋亡,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雷公藤红素对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Raji的表面超微结构及其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不同浓度(0.5、1.0、1.5、2.0μg/ml)的雷公藤红素作用于Raji细胞,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形貌和表面超微结构变化,用Hoechst 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CCK8测定表明,经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作用24 h后,细胞存活率从(80.67±2.08)%下降至(38.53±2.25)%,48 h后,细胞存活率从(74.17±3.20)%下降至(33.22±1.64)%,雷公藤红素对Raji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示:正常Raji细胞呈圆形,表面光滑,经浓度为2.0 μg/ml的雷公藤红素处理24 h和48 h后,Raji细胞开始坍塌,超微结构显示细胞膜表面粗糙、凹凸不平.Hoechst 33258染色可见凋亡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作用Raji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从(3.50±1.73)%增加到(38.27±6.05)%,雷公藤红素对Raji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周期的检测表明1.5 μg/ml雷公藤红素作用Raji细胞24 h,可使S期细胞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红素可改变Raji细胞膜超微结构,可通过诱导Raji细胞凋亡而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可操作性好、简单易行且效率较高的小鼠肾脏足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模式,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C57/BL6J小鼠肾脏,通过差异过筛法获取300目筛的肾小球,用制备好的KI-3T3培养基重悬肾小球后静置于铺被鼠尾胶原的培养皿中,4 d后开始换液,7 d后开始胰蛋白酶消化肾小球,并开始足细胞传代培养。5~7d传代1次,传代2~3次后收集细胞鉴定。采用倒置扭转显微镜观察小鼠肾脏足细胞形态表现,采用PCR法检测小鼠肾脏足细胞中nephrin,podocin和P-cadherin的表达。结果:肾小球种植3 d后可见足细胞从组织中爬出,足细胞传代培养7 d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胞体有突起生长。PCR法检测,分离培养的足细胞表达nephrin、podocin和P-cadherin。结论:差异过筛结合消化酶技术能够成功分离培养C57/BL6J小鼠肾脏足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次声治疗对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的影响.方法 Raji细胞分为次声组和对照组.以hfrasound 8TM次声治疗仪作为处理因素,分别处理15、30、60、90、120min.对照组关闭次卢治疗仪电源,余同次声组.各组细胞经相应时间的次声处理或对照处理后培养24,48 h后m采用MTT法测试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次声组的OD值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总体无显著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次声处理后培养24 h的Raji突起明显变短、凹陷变浅,细胞表面突起和微绒毛减少或变短明显,细胞表面光滑.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示,次声组细胞表面微绒毛有明显减少,细胞核呈均质化,胞质呈出芽脱落.结论 本实验采用的次声处理(次声信号声强级均小于90 dB)对Raji细胞的生长及凋亡影响不明显:但改变细胞膜的突起,可对细胞膜的超微结构产生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