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自发性颅内出血、动脉瘤术后共6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及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静脉减影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 MIP)重建减影组和未减影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很好、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Ⅳ级。结果:减影组与未减影组血管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重建时间更短(8.4±1.5min)。本研究无Ⅳ级图像,减影组图像质量Ⅰ、Ⅱ级动脉共61例(91.0%),混合动静脉共65例(97.0%),静脉共62例(92.5%)。两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图像比较P〉0.05,两组静脉图像比较P〈0.05。结论: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头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可靠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海东  毛俊  彭秀斌  杜中立  孙放  何虹   《放射学实践》2009,24(7):792-794
目的:探讨编辑减影技术在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行低剂量CT平扫和颈动脉CTA扫描,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技术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利用object editor后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颈动脉血管的去骨成像。结果:本组30例颈部动脉CTA共发现梭形动脉瘤4例,动脉局限性狭窄12例,钙化斑块共计71处。按骨骼完全去除、少许残留和残留明显等不同程度对图像进行评分(1~3),其中3分10例(33%),2分15例(50%),1分5例(17%)。结论:16层螺旋CT常规软件objecteditor能够快速、自动的去除颈部动脉CTA中的骨结构,直观、全面显示颈部血管,同时能快速去除充盈致密对比剂的头臂和上腔静脉影的干扰,并可选择性保留或除去血管壁钙化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技术显示头颈部血管的能力及优势。方法:对20例行头颈部CT灌注的脑梗塞或(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患者进行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常规平扫后,选取基底节区进行静脉团注对比剂CT灌注(CTPeffusionimaging,CTP)扫描;然后根据CT灌注扫描获得动脉内对比剂峰值时间,用以设定平扫后动脉期的延迟时间,进而进行增强前后的同步薄层扫描,将增强前后(动脉期)的图像相减,即可获得动脉血管的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显示动脉。结果:20例减影图像均能清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海绵窦段及颅内大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中15例无颅底骨质干扰,动脉显示良好,余5例因患者头部轻微运动,颅底骨质未能完全减去,但动脉尚能显示完整,不影响诊断。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图像后处理简易省时,能提供类似MRA和DSA的血管图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结合CTP资料,可有效预测颅内缺血性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6例脑AVM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减影脑血管图像均去除了颅骨的干扰,清楚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巢位于颞叶7例,顶叶5例,额叶5例、枕叶6例和小脑半球3例。发现供血动脉39支,其中单支供血动脉15例,多支供血动脉9例;引流静脉33支,单支引流10例,多支引流16例。结论: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可以去除颅骨干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技术对头颈部动脉成像的优势。方法:对25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用特殊头部固定装置固定头颅,先行平扫,然后以相同的扫描参数行增强扫描,将增强前后图像送至工作站进行减影,利用inspace从减影的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重组,其中15例同时行常规CTA检查,8例行DSA检查,比较减影CTA与常规CTA的成像速度、图像质量,并与DSA成像比较。结果:25例均能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及主要分支,其中17例颈椎及颅底骨质完全减去,血管显示良好,8例因检查时头部轻微动或做吞咽动作而造成部分颈椎骨及颅底骨未完全减去,但动脉仍能显示,减影CTA平均成像时间4.3min,常规CTA平均成像时间24.3min,2种成像技术比较,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减影CTA对颅内动脉主干及更多分支的显示优于常规CTA,减影CTA与8例DSA比较图像完全相同。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技术省时省力、便捷灵活、图像质量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平扫为等密度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螺旋CT( spiral CT,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探讨SCT多期增强扫描对此类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肝穿刺活检或临床随访证实的CT平扫呈等密度的HCC 14例(占同期702例HCC的1.99%),回顾性分析这类HCC 的S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及CT征象.结果 14例HCC 的SCT平扫均呈等密度影(假阴性).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为"速升速降"型强化的4例,3例可见肿瘤假包膜形成;动脉期仍为等密度,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低密度影的4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癌灶均呈低密度影的2例;动脉期瘤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表现为等密度的3例;平扫为等密度、多期增强扫描显示动静脉瘘及门静脉癌栓的弥漫型肝细胞癌1例.结论 CT平扫可能会漏诊等密度的肝癌病灶,可疑患者需行增强扫描检查;SCT多期增强扫描能显示平扫为等密度的HCC的血供特点,对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在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启动扫描阈值和价值。方法: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患者共105例,按启动扫描阈值大小分为三组,A组(90HU),共36例;B组(80HU),共34例;C组(70HU),共35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VR、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分别记分。结果:(1)三组患者血管密度减影动脉期动脉较静脉显著高,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动脉和静脉均较高,减影静脉期静脉较动脉显著高。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和减影静脉期血管密度组间比较相似,但减影动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低,减影混合动静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高、静脉密度最低,减影静脉期C组静脉密度最高。(2)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楚。①减影动脉期三组脑动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C组较A、B组图像质量稍好;②减影混合动静脉期三组混合脑动静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B、C组较A组图像质量好,B、C组图像质量相似;③减影静脉期A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69.5%,B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88.3%,C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100%,C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A、B组。结论: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能分别显示脑动静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以动脉期启动扫描阈值70HU图像质量最好,全部血管均有诊断价值,特别是对脑静脉的显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烟雾病患者,共18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结果减影图像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楚,特别是对烟雾病异常颈内动脉和脑底血管网显示。本组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占100%;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占61%,左侧颈内动脉狭窄占17%,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占22%;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占39%(其中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占17%;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占39%(其中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无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合并脑动脉瘤占17%;全部脑静脉未见异常。结论 64排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能清楚分别显示脑动脉和脑静脉,在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畸形时可排除脑静脉畸形,对颅内烟雾病分析评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15例对比剂外逸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5例患者包括腹主动脉动脉瘤破裂2例、闭合性腹部外伤12例及腹壁自发性血肿1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随访证实.观察所有病例对比剂外逸的CT特征,并对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均可见对比剂外逸.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外逸对比剂CT值分别为(175.5±20.7)HU和(157.8±21.6)HU.14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5例呈喷射状,10例为血肿内局灶性高密度灶,其中2例延迟后血肿密度部分升高.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分辨外逸对比剂及原发病变有明显差异,门静脉期图像优于动脉期.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评价活动性血管外对比剂逸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在全上腹部器官扫描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96例患者注射对比剂后,利用Toshiba 320排CT进行上腹部容积扫描。将数据导入Toshiba体部灌注软件对全上腹部器官进行灌注分析,同时选择最佳时相重组平扫、增强各期图像,重组动脉CT血管造影(CTA)、静脉及门静脉CT静脉成像(CTV)。并分组对一站式检查进行辐射剂量分析。结果 89例获取良好的平扫及多期增强容积图像、动态DSA图像、门静脉CTV以及全上腹部低剂量灌注图像。连续动态成像提示动脉期成像最佳时间点分布于19~22 s之间,门静脉最佳成像时间点分布于33~36 s之间。其中发现合并或单发血管病变累计57处;发现合并或单发上腹部器官异常灌注72处;剂量对比发现辐射剂量轻度增加。结论 320排容积CT上腹部一站式检查可以动态观察所有脏器平扫至增强各期血流灌注情况,同时对病灶本身、整个脏器及邻近脏器灌注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排除个体差异影响,准确选择最佳时相显示动脉、静脉系统血管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真正实现了上腹部一站式容积扫描,对于上腹部病变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