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再次破裂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6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入院保守治疗期间,症状加重,头部CT显示颅内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65例,其中未使用镇静、镇痛剂53例,入院后收缩压≥140 mmHg有45例,入院48 h后手术58例。53例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尽早尽快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是预防再出血最根本的措施;酌情给予镇静资料、控制性低血压对预防再破裂出血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53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动脉瘤未处理之前再出血98例(18.3%),其中44例(44.9%)发生在发病初期的6h内,18例(18.3%)发生在第2周,36例(36.8%)发生在14d内。单因素分析表明,再出血患者与未再出血患者在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形状、动脉收缩压、Hunt-Hess分级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初期的6h内是再出血的高峰期,收缩压高于160mmHg、动脉瘤的形状不规则、动脉瘤>10mm且≤15mm、Hunt-Hess分级级别高是动脉瘤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期再出血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方法,对450例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调查。依据术前是否 发生再出血将患者分为无出血组和再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法来筛选影响术前再出血 的危险因素。 结果 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发生率高达23.56%(106/4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 压(OR 4.221,95%CI 2.969~5.472,P <0.001)、合并脑血管痉挛(OR 2.015,95%CI 1.274~2.756, P =0.005)、癫痫(OR 3.093,95%CI 1.980~4.206,P <0.001)、DSA检查(OR 1.684,95%CI 1.103~2.265, P =0.002)、动脉瘤形状不规则(OR 2.465,95%CI 1.887~3.042,P <0.001)、肿瘤直径≥10 mm (OR 3.046,95%CI 2.060~4.031,P <0.001)、剧烈咳嗽(OR 3.594,95%CI 2.447~4.741,P <0.001)、 情绪异常波动(OR 2.756,95%CI 1.928~3.585,P =0.002)、过早搬动或下床活动(OR 4.226, 95%CI 2.769~5.683,P <0.001)、用力排便(OR 2.451,95%CI 1.810~3.092,P <0.001)、Hunt-Hess分级高 (OR 1.073,95%CI 1.031~1.114,P <0.001)等因素为术前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后术前仍然有较高的再出血发生率,其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 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术前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危险性在于动脉瘤破裂,发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1].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9%~41%,再出血死亡率高达50%以上[2].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24例,探讨再出血的诱发因素与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对其应早期诊断尽快治疗,防止再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方法通过用兔建立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探讨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理,并结合临床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DSA造影影像分析及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时所见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用创伤与显微外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假性动脉瘤,其形成过程分为动脉瘤破裂出血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假性动脉瘤形成期及假性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DSA血管造影时可见其影像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双腔与瘤囊顶鼓出小泡等表现,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见(1)GDC只能进入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并将其栓塞,完全不进入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透视下见未充填GDC的瘤腔内有造影剂滞留,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完全消失;(2)GDC完全填塞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部分填塞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消失,随访造影动脉瘤消失;(3)GDC将靠近与远离载瘤动脉的两个瘤腔完全填塞,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消失。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对伴有假性动脉瘤的颅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出血的治疗经验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介入栓塞治疗的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中,5例经术中弹簧圈快速填塞止血、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等抢救后好转出院,4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出血,致残率、病死率高。病人自身状况、颅内动脉瘤具体情况、介入治疗本身都与病人预后有关,术前做好再出血预案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285例破裂动脉瘤病人,随访时间2-72个月,平均28.1个月,通过书信,电信以及门诊的方式进行随访,内容以询问病人症状,体征为主,重点在于动脉 瘤栓塞后是否再出血。结果4例病人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再出血率为1.4%,其中不全栓塞3例,大动脉瘤2例。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弹簧圈栓塞后再出血发生率大大降低,再出血主要发生于不全栓塞的动脉瘤和何种较大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8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前再次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873例中,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72例(8.25%),术前未破裂出血801例(9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到入院时间>6 h(OR=7.338;95%CI 4.356~13.320;P<0.001)、动脉瘤最大径>10 mm(OR=2.476;95%CI 1.211~5.060;P=0.013)、入院收缩压≥160 mmHg(OR=3.058;95%CI 1.781~5.249;P<0.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如果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动脉瘤较大、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应尽早治疗动脉瘤,可减少再破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存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影像学特征及血管内治疗方法,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44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并对这种真性与假性动脉瘤复合体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44个破裂性动脉瘤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按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9例,B型23例,C型12例:44个动脉瘤均被成功栓塞,其中真性动脉瘤腔100%闭塞者37个.95%闭塞者5个,90%闭塞者2个;9例A型与23例B型假性动脉瘤腔均未行弹簧圈填塞,12例C型中10例仅用弹簧圈疏松填塞假性动脉瘤腔,另2例用3D—GDC仅栓塞真性动脉瘤腔部分。术中并发症:动脉瘤破裂1例,脑血管痉孪2例,脑梗搴1例。术后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填塞GDC治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40例,Ⅱ级2例,Ⅲ级1例,全组死亡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住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其特征在DSA影像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对这种真性与假性动脉瘤复合体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1对象与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7月对15例颅内动瘤施行早期动脉瘤夹闭术,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9~60岁,平均34.5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术前Hunt分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2例.其中合并癫癎5例,偏瘫4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DSA检查示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瘤M1段5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3例,颈内动脉3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术防治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栓塞术后1 d内行腰大池引流术释放脑脊液,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术。结果 两组栓塞术后3、7、10、14 d颅内压、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和脑脊液SP100蛋白浓度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更显著(>P<0.05)。两组术后7、14 d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更显著(>P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早期应用腰大池引流术能够显著降低CV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22例)和动脉瘤夹闭术(15例)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动脉瘤夹闭术组、病残率低于动脉瘤夹闭术组。提示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早期处理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与动脉瘤夹闭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以及疗效及安全性高之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60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病情Hunt-Hes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5例,Ⅲ级13例,Ⅳ级9例,V级8例。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实施夹闭。术后GOS评分1分12例,2分8例,3分9例,4分14例,5分17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宜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治疗,正确的局部分离操作可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是关系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 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直视手术并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定治疗结果。结果42例中37例行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孤立术,1例行包裹术,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手术后早期恢复良好37例,重残3例,死亡2例。29例经4个月-7年随访,恢复良好或中残27例,重残和死亡各1例。结论 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需要采取充分的显露、血管临时阻断、脑保护技术、动脉瘤切开减压、缩窄瘤颈和瘤体成形以及载瘤动脉塑形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在未来的治疗中,手术与导管技术的结合是较为合理的模式,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血管CT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颅内血肿患者65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术前3D-CTA、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5例患者共有动脉瘤68枚,3D-CTA发现65枚,诊断阳性率为95.59%,特异性为100%。3D-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3D-CTA是一种准确、快捷、微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方法,能够提供足够信息指导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早期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栓塞治疗的意义、可行性及相关事宜。方法 对32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在3d内施行栓塞治疗,微导管选用Tracker、Excel、Prowler、Rebar或Echelon系列,栓塞材料选用GDC、EDC或Orbit。结果 动脉瘤90%栓塞20例、95%栓塞8例、完全栓塞4例,死亡4例。结论 动脉瘤破裂后的早期栓塞可减少再出血的风险,操作受血管痉挛的影响较小,对血管痉挛有治疗作用,术后需辅以“3H”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可行性及相对适应证。方法对2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着重描述该手术方法、注意点、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28例动脉瘤全部夹闭成功,其中3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10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其中2例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除1例大脑中动脉瘤有轻偏瘫,1例前交通动脉瘤有单侧下肢轻瘫外,其他病人恢复良好。结论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急性期同样适合锁孔手术,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机会同常规开颅显微手术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CT血管造影指导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手术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研究单一依靠CT血管造影(CTA)资料,在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共有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其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并对57例患者单一依靠CTA资料急诊行超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结果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7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其中有57例行超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7例超早期开颅手术动脉瘤患者,多发动脉瘤4例,共61个动脉瘤,术中夹闭动脉瘤60个,动脉瘤包裹1个。CTA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同载瘤动脉及周边骨性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了足够的有用信息。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超早期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Surgical specimens of 4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s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internal surface of the aneurysms showed crater-like defects and cytoplasmic bridges. In some areas the endothelium was preserved, but its longitudinal convolutions were higher and thicker than those found in unchanged areas. On the damaged endothelial surface there was an increased number of blood cells. The adventitia resembled that of a normal cerebral artery. In conclusion the alterations observed a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atherosclerosis and are most likely dut to the high wear and tear provoked by the blood streaming into the aneurys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a compan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degenerative chang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s.  相似文献   

20.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8例44个MIA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MIA,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动脉瘤直接夹闭39个,包裹2个,未处理3个.GOS评判:优良13例,轻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MIA,应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的部位、Hunt-Hess分级及临床症状,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案,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