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急性期治疗有效后3年的再入院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且急性期治疗有效的315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临床特征等资料。随访3年,追踪再入院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急性期治疗有效后3年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8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39.45%(114/289)的患者治疗后3年内再次入院。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发作次数多是患者治疗后3年再入院的危险因素(HR=1.081,95%CI:1.040~1.124,P<0.01),基线治疗方式为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是患者治疗后3年再入院的保护因素(HR=0.471,95%CI:0.321~0.692,P<0.01)。结论发作次数多、急性期使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急性期治疗有效后3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临床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2006年我国10省市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况.方法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方便取样原则,在我国10省市41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选择760例年龄16~65岁,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接受精神药物治疗的双相障碍门诊和住院患者,于2006年5月22-28日使用自制修订的调查问卷调查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处方方式.结果 (1)760例患者中,门诊患者为329例(43.3%);住院患者为431例(56.7%);男436例(57.4%),女318例(41.8%),缺失6例(0.8%)数据.(2) >2/3的患者表现为情感高涨(481例,63.3%)、活动增多(513例,67.5%)及思维奔逸(436例,57.4%),162例(21.3%)患者以抑郁表现为主,60例(7.9%)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8例(6.3%)患者有自杀观念或行为.住院患者处于急性治疗期、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门诊患者,并且功能损害更严重.(3)671例(88.3%)患者接受心境稳定剂治疗,主要是碳酸锂和丙戊酸盐;593例(78.0%)患者接受了抗精神病药治疗,按照使用频率高低前5种药物分别是:氯氮平、利培酮、氯丙嗪、奎硫平和氟哌啶醇;142例(18.7%)患者接受了抗抑郁药治疗,其中78例(63.4%)选择新型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4)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比例明显高于门诊患者(87.0%vs 66.3%,x2=46.835,P=0.000),门诊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住院患者(22.5% vs 15.8%,x2=5.538,P=0.019).(5)606例(79.8%)的患者联合2种或3种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方案是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双相抑郁发作以心境稳定剂联合抗抑郁药治疗为主.(6)患者对治疗药物(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或抗抑郁药)的选择受不同临床症状的影响(P<0.05).结论 临床实践中,双相障碍以联合治疗为主,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及联合抗抑郁药分别是双相躁狂和双相抑郁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治疗药物选择主要受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抑郁为首发的双相障碍患者往往进行抗抑郁治疗,很少联合应用心境稳定剂[1],致使很多患者转躁.重性抑郁障碍(MDD)和双相障碍在最新的DSM-5中是两种并列的主要心境障碍,近年来随着新的抗抑郁药不断出现,使大家对MDD的关注相对较多,国外有资料显示,双相障碍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多达40%,平均延误诊断7.5年,约1/3患者因为未使用心境稳定剂而影响疗效.MDD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后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变化更为复杂,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预后效果更差,抗抑郁治疗易转相,故而有效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本文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药物治疗的新发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首选心境稳定剂和首选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处方方式、不良反应、经济负担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等。方法对河北省11个地市39家精神卫生机构中接受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治疗的240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 scale-severity of illness,CGI-SI)、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edication adherence rating scale,MARS)进行社会人口学、疾病临床特征、处方方式(联合用药情况)、精神类药物花费、不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等方面的调查。结果首选抗精神病药治疗者(抗精神病药组)152例(63.3%),首选心境稳定剂治疗者(心境稳定剂组)88例(36.7%)。抗精神病药组与心境稳定剂组相比,住院患者构成比(90.1%vs.76.1%)、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构成比(27.0%vs.11.4%)、不良反应发生率(46.1%vs.31.8%)、精神类药物日花费(中位数12.00元vs.8.37元)和总花费(中位数344.61元vs.144.64元)均较高(P0.05)。但两组间药物处方方式、不良反应严重程度、MARS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河北省双相障碍患者以首选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但首选抗精神病药并未减少之后的联合用药,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药物经济负担均明显高于首选心境稳定剂治疗者,所以心境稳定剂仍应作为双相障碍主要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5.
双相抑郁的全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相抑郁比单相抑郁的起病年龄小 ,发作频率高 ,精神病症状多 ,自杀风险大[1 ] ,反向植物神经体征常见 ,如多睡或体重增加[1 ] 。双相抑郁因可转向躁狂 ,故治疗时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当抑郁较重时才加用抗抑郁药。1 急性期治疗1 1 碳酸锂1 1 1 机制 双相抑郁的 5羟色胺 (5 HT)能低下 ,细胞内Ca2 + 浓度升高 ,锂增加 5 HT能 ,拮抗细胞内Ca2 + ,故能抗双相抑郁。1 1 2 疗效 专家舆论指导认为 ,单用锂是双相抑郁的首选治疗。Zornberg等[2 ] 对 9个对照研究分析 8个 ,共 14 5例双相抑郁病人 ,结果发现锂比安慰剂有效 (有效率 79%∶36 …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住院抑郁障碍患者合并心境稳定剂(MS)的治疗情况,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合并使用MS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145例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或不合并MS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合并MS治疗的患者比例33.8%(49/145)。与未合并MS治疗组相比,合并MS治疗组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9.0%VS 33.3%,χ~2=4.350,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656,95%CI:1.162~6.073,P0.05)、自杀(OR=0.456,95%CI:0.214~0.968,P0.05)、精神病性症状(OR=2.327,95%CI:1.068~5.068,P0.05)是抑郁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中联合使用MS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不伴有自杀、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多的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患者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有如下特点:①发病年龄早;②女性多见;③具有“精力过盛”性人格;④一级亲属中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⑤症状多为非典型抑郁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结论:如首次抑郁发作的症状符合以上特点,则可能以后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应使用足量心境稳定剂,谨慎使用抗抑郁剂,以免转为躁狂发作。  相似文献   

8.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啸  季建林 《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53-54,62
抑郁障碍一般包括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发作,两者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尤其是双相抑郁障碍的治疗主要是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所谓心境稳定剂,不仅能有效治疗躁狂或抑郁症状,同时不引起转相,而且长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复发,其代表药物为碳酸锂与抗惊厥药(如丙戊酸钠等)。  相似文献   

9.
奥兰扎平治疗躁狂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境障碍是一个反复发作的疾病 ,其中终生患病率介于0 8%~ 1 6 %之间[1~ 2 ] 。心境稳定剂和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短期治疗急性躁狂发作有效 ,但心境稳定剂缺乏快速镇静效果和抗精神病作用。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可能有严重的副反应致依从性差 ,诱发抑郁状态和增快躁郁症的循环频率 ,且对一部分患者无效。近年来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对躁狂症的治疗逐渐被应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 4 ] 。国外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报告奥兰扎平对心境障碍及分裂情感障碍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5~ 7] 。我们对奥兰扎平在躁狂症中的治疗作用进行了研究 ,现报…  相似文献   

10.
拉莫三嗪(Lamotrigine)可使情绪低落正常化,改善双相抑郁较突出;而老一代心境稳定剂(锂、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和某些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可使情感高涨正常化,改善躁狂或轻躁狂较突出。本文拟综述拉莫三嗪治疗双相障碍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编辑先生 :抗癫痫新药——妥泰在国外已有若干用于精神科临床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报告 ,取得了初步的经验 ,对此药在精神科的应用情况 ,请哪位专家惠予赐教。谢谢 !南京 王保山答读者来信王保山医师 :托吡酯 ( topiramate) ,商品名妥泰 ( topamax)。1 979年首次合成 ,1 995年首次在英国被批准上市 ,开始用于癫痫的治疗。由于老的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被证明是有效的心境稳定剂 ,人们开始对托吡酯是否也能作为心境稳定剂用于治疗心境障碍开始感兴趣。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该药确实有一定的心境稳定作用 [1] 。Mc Elroy等对 54例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12.
研究显示,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患者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着相当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单相抑郁的标准治疗是抗抑郁药,单用抗抑郁药效果不佳时联合心境稳定剂可能增加疗效;而双相抑郁的标准治疗是心境稳定剂,误用抗抑郁药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抑郁剂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1年的结局,并评价不同疗效对双相抑郁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ICD-10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患者,急性期进行8周抗抑郁剂和心境稳定剂联合治疗,痊愈和有效者进入1年维持治疗期。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结果:76例患者急性期治疗痊愈者53例,有效者23例。随访1年后,共43例(56.57%)维持痊愈,17例症状复发,总复发率22.36%。痊愈组36例(67.92%)仍保持痊愈,有效组7例(30.43%)达痊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9.176,P=0.002)。痊愈组抑郁复发率低于有效组(3.77%vs.17.39%,χ2=4.091,P=0.045),两组转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2%vs.21.74%;χ2=1.406,P=0.236)。生存分析显示痊愈组平均复发时间显著长于有效组[(10.06±2.14)个月vs.(9.00±3.67)个月;u=9.327,P=0.002]。结论:抗抑郁剂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1年后复发率低,急性期治疗痊愈者优于非痊愈者。  相似文献   

14.
众多研究显示双相障碍的治疗趋向采用心境稳定剂(锂盐和丙戊酸钠)联合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氯平、喹硫平、齐拉西酮)治疗.可增加疗效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本文就心境稳定剂联合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对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门诊100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对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年龄和首次抑郁发作的年龄都大于精神专科医院患者(P < 0.01).综合医院患者抑郁发作时有不典型症状的比例高于精神专科医院(P < 0.05),而精神专科医院患者中有焦虑症状(P < 0.05)、复发性抑郁(P < 0.01)和有精神病性症状(P < 0.05)的比例均高于综合医院,自杀风险的等级也高于综合医院(P < 0.05).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使用苯二氮类药物的比例较高(P < 0.05),而精神专科医院心境稳定剂的使用比例较高(P < 0.05).两类医院中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和是否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内部一致性均不高(Kappa < 0.4).结论 综合医院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更多不典型的特征,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情况也与专科医院不同,值得临床注意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碳酸锂与丙戊酸钠联合应用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是针对大多数躁狂发作治疗的即定方案,即便如此联合治疗,也难以使一定比例的患者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在很多国家的双相障碍的治疗指南中,都提到了双心境稳定剂联合应用的问题,其中碳酸锂与丙戊酸钠的联合最为常见。这样的联合在临床效应、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如何,已引起专科医生的关注,故十分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及评价。  相似文献   

17.
拉莫三嗪是一种苯三嗪衍生物,通过抑制神经原突触前膜的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对神经细胞的稳定作用而治疗双相抑郁[1],国外研究发现它不仅作为心境稳定剂,而且还具有较明显的抗抑郁作用,特别对双相抑郁,快速循环等有良好效应。为验证拉莫三嗪对双相Ⅱ型障碍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为我院2003年2月~2006年10月期间门诊及住院患者,①符合DSM-Ⅳ双相障碍Ⅱ型诊断标准;②全部病例均有一次或以上的轻躁狂发作,最多者达12次,入组时均呈抑郁相;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26分;④年龄2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双相障碍患者长期治疗中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发生率及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单用心境稳定剂或联用抗精神病药连续6月以上的门诊双相障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问卷及实验室检测.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代谢综合征标准.结果 共入组128例,双相障碍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6.7%(47例).药物类别及用药时间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有关(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0.614,-0.797;P值分别为0.028,0.001).结论 与普通人群相比,双相障碍患者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用药时间越长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越高.联用抗精神病药能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上应注意监测代谢指标及对代谢异常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9.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有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而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减退的"三低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在第一次发作时很难与抑郁障碍进行鉴别.因此双相抑郁常被误诊为MDD.有研究发现,误诊为抑郁障碍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自杀率高达38.9%[1].  相似文献   

20.
10省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国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治疗现状。方法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46家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同时进行药物处方方式的调查。结果(1)在558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躁狂相472例(84.6%),抑郁相86例(15.4%);555(99.5%)例患者接受精神药物治疗。(2)主要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80.7%),404例(72.8%)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病药。(3)躁狂相患者以心境稳定剂(84.7%)和抗精神病药(81.4%)单一或联合治疗为主,抑郁相患者单一或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的频率较高(80.2%)。(4)联合两种及其以上药物治疗者占80.2%。(5)145例(26.1%)患者合并使用了苯二氮Zhuo类药。结论国内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处方方式与国内外的指南推荐方案基本相符;双相障碍抑郁相抗抑郁药使用频率较高,有待于将来的临床实践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