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分析明代医家杨继洲的针刺补泻手法。针灸补泻手法的刺激量对针灸的治疗效应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度的针灸刺激量,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杨继洲提出针刺手法中补泻刺激量的大小有“刺有大小”和“刺有深浅”。  相似文献   

2.
针刺量即指针刺的物理量,它在临床疗效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内经》有云:“补泻无过其度。”补泻,指针刺手法;度,指针刺激量的大小、强弱不要超过机体所需的限度。可见,针刺治病主要是通过适度的刺激量的物理效应。下面就48例患者的临床观察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的针刺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青  余瑾  靳瑞 《中国针灸》2007,27(4):303-305
整理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对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特点的论述,古代针刺手法补泻重点在于针下出现寒热的结果,现代针刺手法受到神经学说的影响以刺激量为要,以酸麻胀痛等的神经感应为标准。靳老认为古今手法是作用身体不同层次的反应,古代手法作用效应在脏腑深层,现代手法作用效应在经筋浅层,如二者互参可提高疗效,但要特别注意针刺补泻不等同于刺激量大小,还要与刺激时间、技巧等综合运用因素密切相关。古代补泻的真旨——针下寒热是人的整体性的综合反应,是针刺补泻的深层次,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浅谈针刺补泻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离不开虚实二字,针对这种病理上的虚和实,提出了“盛则泻之,虎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为了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古代医家有很多这样的总结,但其实质是与针刺手法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对针刺感应等情况,适当予以强、中、弱三种不同的刺激量有关。无论那种刺激量都必须是有利于机体的恢复。结果: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一定的感应使治疗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和刺激时间,就能起到治病的作用。结论:综合分析针刺补泻手法,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严格掌握操作技术,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程氏"蜻蜓点水术"在痛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奚向东 《中国针灸》2005,25(1):43-45
程氏"蜻蜓点水术"是程子俊主任中医师的祖父程金和先生在研究了古代各式补泻手法的基础上,创立并逐步完善的一种简便易行、疗效卓越的独特针刺补泻手法,运用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实质是将针刺的刺激量引入了补泻.临床运用本法治疗各类急慢性痛证疗效神速.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中的“弱补强泻”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刺治疗中的“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说,流传甚广。作者认为,补泻与刺激强弱有关,但强刺激不等于泻法,弱刺激不等于补法,决定针刺补泻的关键不是刺激的强弱,而是手法和机体当时所处的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孙氏针法包括孙氏无痛针刺法、孙氏补泻针刺法和孙氏行针法.孙氏无痛针喇法要点为一快两慢腹切压,补泻针刺法要点为一插二捻三刮针.孙氏行针法包括短促行针、持续行针和间歇行针.孙氏补泻针刺法特点有四:一是手法灵巧轻柔;二是强刺激手法和弱刺激手法配合应用;三是要求在全部操作过程中都处于有规律、节奏快慢一致的状态;四是依据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分补泻.运用孙氏针刺法临床应用治疗各类急症,并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9.
拜读司徒龄医师《针灸补泻的临床应用和发展》等两篇论著,收益非浅。特别是司徒龄医师立论“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治则,以俞穴的性能组成针治处方,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补泻手法和通过穴位给以有效刺激量”等,非但继承了历代医家的精华,而且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关于针刺的有效刺激量问题,笔者提出一些浅见和司徒龄医师及同道商讨。错误之处,请予指教。要谈有效刺激量,首先应确定何谓有效刺激。当施计于病人时,机体受到针的刺  相似文献   

10.
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手法 ,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环节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探讨虽在 5 0年代就有临床及动物实验相关研究 ,但一直也众说不一 ,未能达成共识或形成主流指导思想。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针刺补泻手法受诸多因素 (指力、腕力、针刺深浅、捻转方向、刺激强弱、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 )的共同影响 ,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发生变化 ,产生的针刺效果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结合临床经验 ,认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是医者针刺手法与患者机体机能状态的最佳组合。而目前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和针灸学的发展 ,有必要进一步更全面、更详实、客观的探讨两者的关系 ,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就近十年来有关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的研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1.
张新河 《新中医》2014,46(5):244-245
根据针刺疗法中"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的认识,从立论观点、刺激量和留针时间、手法的操作和临床感应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认为"补泻"与"强弱刺激"不能完全划等号,"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基于各自的基础理论,作用机制不同,两者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用时要灵活掌握并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2.
从针刺刺激参数探讨补泻手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针刺刺激参数探讨补泻手法与轻重刺激的关系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系许建敏徐向东刘炎有关补泻手法与轻重刺激关系的文献论述不少,但多从手法的定性方面加以分析。本实验通过“针刺手法测定仪”测取补泻手法的刺激参数,对这些客观指标进行定量的分析比较,并...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针刺手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1 手法与效应的研究现状针刺手法包括进针法和补泻法.补泻刺激量因人制宜,主动权在于施术者,包括施术环境、时间、空间、力度、幅度、心理、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历代医籍和当今教材载有多种针刺补泻手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针刺手法标准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科学论角度剖析刺激量轻重不等于补泻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系统科学论角度剖析刺激量轻重不等于补泻的机理韩燕(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大多数人都认为针刺补泻效应与病人机体的特殊反应性有关,一个最佳刺激量在不同条件下具有补泻双向作用,刺激量不等于补泻。本人从现代科学技术论中的系统科学论角度谈些看法。系统论...  相似文献   

16.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210029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徐兰凤针刺补泻手法是在补虚泻实原则的前提下施行的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它是建立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以不同的手法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从古到今,补泻手法不断发展,40年代末,有人提出进退补泻法,...  相似文献   

17.
试论腧穴的双相调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岐 《中国针灸》2006,26(1):27-28
目的:探讨如何在临床上发挥和运用腧穴的双相良性调治作用。方法:从腧穴功能、补泻手法、补泻量、腧穴配伍及处方运用等方面加以论述。结论:腧穴的双相良性调治作用是在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下,运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针刺手法刺激量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是针刺补泻的重要环节。从针刺手法量化的理论探讨、临床实验研究和量化参数采集分析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针刺手法量化研究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针刺临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20.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其补泻手法来实现的,因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然针刺补泻的作用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