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经鼻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后续类鼻疽菌的毒力研究和急性类鼻疽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经鼻主动吸入的感染途径,通过大体解剖、组织病理和组织匀浆计数菌落等方法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小鼠的病理生理反应、脏器病理损伤和细菌定植情况,分析急性类鼻疽感染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征,并比较致病性类鼻疽临床株与非致病性类鼻疽泰国株(伯克霍尔德菌)感染BALB/c小鼠的不同表现。结果 急性类鼻疽菌经鼻感染模型中,BALB/c小鼠死亡多集中在感染后第3到第5天,3×105~3×106CFU可作为急性类鼻疽BALB/c小鼠病死模型的合适攻毒剂量,而半数致死量约在3×104~3×105CFU。大体解剖和组织HE染色均可见肺脏、脾脏和肝脏组织中形成脓肿或坏死病灶,其中在脾脏最明显,并与攻毒剂量呈正相关。类鼻疽菌感染的小鼠血液、肺脏、脾脏及肝脏中均发现类鼻疽菌定植,且定植量与组织特异性有关,血液中分离到的活菌浓度...  相似文献   

2.
蔡兴俊  黄奕江 《海南医学》2010,21(3):139-139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可导致类鼻疽病,类鼻疽病最常见的临床报告类型为肺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发病形式。2004年海啸事件证明了类鼻疽病发病新的危险因素,且得出结论认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直接传播至肺部可能导致这种病原体致病能力增强。在本研究中,作者介绍了急慢性肺类鼻疽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和特点,同时利用这些模型证明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直接传播至肺部确实导致了这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导致类鼻疽的病原菌。类鼻疽慢性感染时间长,急性起病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预后不佳。研究病原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致病及耐药机制将有效帮助疾病的诊疗,改善预后。本文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在宿主细胞外运动的形式、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毒力因子、耐药机制(外排泵、靶位点改变等)等方面阐述。为该菌所致类鼻疽的早期诊治及控制提供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104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耐药性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104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的临床表现、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治疗.结果 患者多见于男性,以农民发病最多,临床表现均有畏寒或寒战、发热.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抗菌药物具有多重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耐药率为100%,阿米卡星95.2%,氨苄西林/舒巴坦79.8%,环丙沙星77.8%,左氧氟沙星70.2%,复方新诺明64.4%,头孢曲松70.2%,头孢他定2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8.3%,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结论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殊性,误诊率高,确诊依靠细菌学检测.亚胺培南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敏感,应作为治疗类鼻疽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16S rRNA编码序列为靶基因,建立特异引物PCR鉴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方法并优化。方法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标准菌株K96243的16S rRNA编码序列为靶序列,通过Primer Premier 5软件搜索特异的引物,以该菌为模板,优化特异引物PCR的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和反应循环数等条件。得到最优PCR反应条件后,将该方法用于检测临床分离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菌株和常见细菌感染病原体(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幽门螺旋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和乙型链球菌),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特异性。结果共设计3对引物,分别扩增16S rRNA编码序列283~672、760~1 061、771~1 193片段,优化后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0 s,54.5℃退火20 s,72℃延伸40 s,24个循环,最后延伸1 min;特异性分析发现此方法能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其他常见感染病原菌进行有效地鉴别诊断。结论成功建立并优化一种快速鉴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方法,通过此方法能有效的从单个菌落中和基因组水平鉴定临床分离的8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相似文献   

6.
陈宇辉  郭红荔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0):1238-1239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菌感染的特点和耐药性。方法收集2002年01月~2008年12月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菌感染者40例,采用微量肉汤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这些病例以败血症多见占72.5%,其次为肺部感染,肝脓肿,脾脓肿,左腹股沟脓肿和尿路感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2.1%敏感、头孢他啶59.4%敏感及头孢噻肟钠47.3%敏感、复方新诺明42.4%敏感等。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容易发生败血症,建议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作为治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首选用药。该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对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分析.方法 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5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美国AutoScan4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后果严重,该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泰能)100%敏感,对复方新诺明75.00%敏感,头孢他啶37.15%敏感,头孢唑肟35.50%,哌拉西林25.00%敏感,环丙沙星12.15%敏感;对头孢泊肟、氨苄西林、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噻肟等均耐药.结论 哌拉两林/他唑巴坦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抗菌作用最强,一旦确诊为该菌感染应尽快、足量使用.  相似文献   

8.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苏林光  蔡笃运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661-1661,1702
目的 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32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测定50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100%,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棒酸、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超过5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15.8%和18%,没有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抗菌作用较强,应作为治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3种检测方法对同源性较高的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比较该3种检测方法的鉴定效果.方法 分别利用基于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5株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5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综合判断鉴定结果,并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鉴定结果比较,寻找更适合于该两种菌的鉴定方法.结果 在10株受试菌株中,2株排除是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可能,剩余8株之中,MALDI-TOF-MS方法正确鉴定了6株,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正确鉴定了8株,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正确鉴定4株.结论 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很好的鉴定能力,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不适合用于该2种菌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 pseudomallei)sRNA基因敲除菌株,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设计合成引物9sF/9sR、9xF/9xR、R1/F1,扩增sRN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通过酶切、连接和转化,将目的片段克隆至质粒TPR-pK18mobSacB上,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sRNA敲除菌株。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敲除株△sRNA构建成功。与野生株HNBP001比较,△sRNA生长速度、泳动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下降,药敏结果无差异。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sRNA基因敲除株,为进一步研究sRNA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在广西地区的详细分布情况.方法 于2007年底对广西地区的14个地级市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共采集了77个地点的154个土壤样品和130个水样.采样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方法、16S rDNA基因测序和鞭毛基因检测的方法进行鉴定分析,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检出情况的地理分布进行绘图记录.结果 15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出13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阳性率为8.4%,没有在水样中发现该菌;分离纯化结果与16S rDNA基因测序和鞭毛基因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分离纯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阳性的采样点分布在中东、南宁、钦州、放城、北海5个地区.结论 广西地区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南海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12.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50例鉴定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感染的特点和耐药性。方法收集2002年6月~2009年6月我院住院确诊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感染株50例,采用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病例以农民多见占68%,接触疫水、免疫功能低下为易感因素,多伴有基础性疾病,误诊率高。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最敏感。结论类鼻疽病中以败血症多见,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用药。该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早期进行细菌培养确诊,及时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亚胺培南等10种抗菌药物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所有菌株用VITEK2-compact分析仪鉴定到种,药物敏感试验用E-Test法进行,结果按照CLSI(2010版)推荐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收集2009~2013年临床非重复分离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101株,2012年该菌的检出与前三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胺培南等10种抗菌药物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体外抗菌活性显示:亚胺培南的MIC50/MIC90最低,分别为0.25/0.38(mg/L);其次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MIC50/MIC90分别为0.38/0.5(mg/L);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50/MIC90分别为0.5/0.75、1.0/2.0、0.5/4.0、1.0/2.0、0.5/8.0、0.5/8.0、1.5/8.0、4.0/6.0(mg/L)。结论海南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呈逐年增加趋势,亚胺培南是治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最佳药物。  相似文献   

14.
蔡兴俊  黄奕江 《海南医学》2010,21(6):147-147
革兰阴性杆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引起类鼻疽病的病原体,类鼻疽病是一种严重且死亡率高的脓毒血症疾病,好发于东南亚和北澳大利亚地区。由于多种药物排出泵的存在导致了这种病原体天然对许多抗生素耐药,因此,这些排出泵的抑制剂有望恢复临床上重要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而这些抗生素正是这些排出泵的作用底物。吩噻嗪类抗精神病和抗组胺药甲哌氯丙嗪、氯丙嗪和吩嗪与广谱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从而增强这些抗生素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活性。和吩噻嗪类药物有协同作用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红霉素、夹竹桃霉素、大观霉素、  相似文献   

15.
李金钟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2048-2051
鼻疽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分别是鼻疽和类鼻疽的病原菌,它们对人和动物均具有高度致病性,且为潜在的生物武器;所致感染死亡率很高,但迄今尚无可用的疫苗。对鼻疽和类鼻疽的诊断,应用传统的培养、生化鉴定的方法通常需要1周的时间才能获得结果,且往往导致鉴定错误。本文将针对血清学和分子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麦文慧  陈海  朱雄  吴清艳  王日  陈柳红  陈学  郑霄  李伟 《海南医学》2016,(10):1695-1697
目的:分析威马逊台风过后集中发生的5例类鼻疽,探讨台风对类鼻疽发病的影响。方法2014年8月海南省遭遇18级超强台风“威马逊”,台风过后发病来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的类鼻疽5例,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对培养分离的菌株进行16SrDNA同源性测序比对、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TTSS1与BLF1毒力因子检测等分子生物学分析。4个月后家访了解患者预后情况,并采集患者居住地泥土和水培养做环境调查。结果威马逊台风是导致本次5例类鼻疽发病的重要因素。5例患者均来自台风中心经过海南东北部沿海一带,均在台风过后一个月内发病。5例均以肺部感染、脓毒血症为主要表现,死亡3例。5株分离菌株16SrDNA同源性比对均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MLST分型分别为不同的ST型,毒力因子检测均为阳性。环境样本培养没有检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结论威马逊台风是导致本次5例类鼻疽发病的重要因素,台风会加大类鼻疽水源性或吸入性感染的概率,导致散发、甚至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转归。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化,多合并有糖尿病,误诊率高,病情凶险,且可选用的有效抗生素较少,疗程长。结论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类鼻疽菌素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lkholderia pseudomallei,B. pseudomallei)致病性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基因同源重组的方法突变类鼻疽菌素的主要合成酶基因mes C,检测野生菌和突变菌产生类鼻疽菌素能力的差异以及突变前后该菌对微生物(2株真菌:青霉菌、黑曲霉菌;2株细菌:粪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线虫、小鼠的毒力差异。结果 突变菌的菌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失去了产生菌膜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对微生物的抑制活性和对线虫、小鼠的致病性。结论 类鼻疽菌素可能是B. pseudomallei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在其致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常出现肺部感染、急性败血症和脏器脓肿等临床损害,病情进展急进,预后迁延,死亡率和复发率极高[2].为加强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1例类鼻疽复发睾丸脓肿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以积攒临床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20.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如中国海南、东南亚、澳洲等)和亚热带地区水壤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通过受损皮肤、黏膜感染或吸入引起类鼻疽病,属于人兽共患病.在我国,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和广西,迄今为止,在广西本例属于首次发现和报道.急性败血症型类鼻疽死亡率高达9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