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粘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α-L-艾杜糖醛酸酶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我国辽宁地区10个粘多糖贮积症I型家系α-L-艾杜糖醛酸酶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 ①发现我国辽宁地区粘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α-L-艾杜糖醛酸酶基因存在2种新的突变类型R363H和880+g-c。②同时发现3种多态性位点R105Q、L118和A361T。结论: 我国辽宁地区粘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α-L-艾杜糖醛酸酶基因的突变情况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其多态性与Scott等报道的欧裔患者情况相似[1]。  相似文献   

2.
粘多糖贮积症为糖胺聚糖降解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组遗传代谢病。根据不同的酶缺陷,可分为8型,鉴于我国Ⅰ型最常见,本文就MPS-I的临床特征、a-L-艾杜糖苷酸酶基因结构、突变类型、特点及检测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粘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MPS Ⅰ)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的α-L-艾杜糖醛酸酶(alpha-L-iduronidase,IDUA)基因(仍删)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发现的突变进行限制性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分析验证;同时,采集50名健康体检者血样,针对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测序分析,以排除多态性位点的可能性。结果患者/DUA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6外显子分别出现杂合突变Q60X(178C〉T)和D203N(607G〉A),前者为已报道的无义突变,后者为新发现的错义突变。限制性酶切分析证实患者母亲是Q60X突变携带者,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分析证实患者父亲是D203N突变携带者。另外,在对50名正常人的测序分析中,未检测到D203N突变。结论筛查所得的两个点突变可能是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4.
粘多糖贮积症为糖胺聚糖降解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组遗传代谢病。根据不同的酶缺陷,可分为8型,鉴于我国I型最常见,本文就MPS-I的临床特征、a-L-艾杜糖苷酸酶基因结构、突变类型、特点及检测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粘多糖贮积症IH型(MPS-IH)患者α-L艾杜糖苷酶(IDUA)基因的突变类型。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临床疑似MPS患者及其家属白细胞中IDUA活性;对IDUA活性为零的患者及其家属扩增其IDUA基因外显子VII并对其进行单链构象多态(SSCP)分析;根据SSCP结果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酶学检查发现10例MPS-IH型患者,其白细胞中IDUA活性均为0;SSCP分析发现在这10个MPS-IH家系中有7个家系出现同一种泳动变位;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7个MPS-IH家系均出现一种同义突变,该突变在正常人群中未检测到。结论:我国MPS-IH型患者IDUA基因外显子VII出现一种高发的同义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经酶学确诊的粘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进行α-L-艾杜糖苷酸酶(α-L-iduronidase,IDUA)基因突变检测,了解中国北方地区粘多糖贮积症Ⅰ型轻型患者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PCR扩增技术及直接测序技术对11例中国北方地区经酶学确诊的粘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IDUA基因14个外显子及相邻区域进行突变筛查,同时进行亲本来源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检测出7种基因突变:A79V、R89Q、R89w、E178K、G197S、L346R和W626X.7种突变均为已报道过子,11例中6例患者为纯合改变,1例为无义突变杂合子;发现了9种已知多态性位点.结论 中国北方地区粘多糖贮积症Ⅰ型轻型患者IDUA基因的突变特点可能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Abstract:
Objective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 (MPS Ⅰ )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resulting from the deficiency in the lysosomal enzyme α-L-iduronidase (IDUA).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IDUA gene mutations in attenuated (MPS Ⅰ H/S and MPS Ⅰ S) patients with MPS Ⅰin northern China. Methods Fourteen exons with adjacent intronic sequences of the IDUA gene in 11 MPS Ⅰ patients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the PCR products were sequenced directly and origi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Results Seven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in the 11 MPS Ⅰ patients, i.e., c. 236 C>T(p. A79V), c. 266 G>A(p. R89Q), c. 265 C>T(p. R89W), c. 532G>A(p.E178K), c. 589G>A(p. G197S), c. 1037T>G(p. L346R), and c. 1877 G>A(p. W626X). All of them were known mutations. Six patients were homozygotes and 1 was heterozygote with nonsense mutation. In addition, 9 reporte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were detected, i. e., p. A8, p. A20, p. H33Q,p. R105Q, p. A314, p. A361T, p. T388, p. T410 and p. V454I. Conclusion The mutation spectrum of the IDUA gene in attenuated MPS Ⅰ Chinese patients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pati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方法 回顾分析l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男,9月13天。5个月时出现双眼无神,眼科检查发现双眼角膜混浊。临床表型及外周血α-L-艾杜糖苷酶(IDUA)活性检测符合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PSⅠ)。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在4p16.3区域存在大片段杂合缺失,缺失段为(980784-985463)×1;在c.911delT和c.76G>A存在1个杂合突变和一个半合子突变,均来源于母亲。结论 本例患儿为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黏多糖贮积症I型发病,临床罕见。  相似文献   

8.
粘多糖贮积症为糖胺聚糖降解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组遗传代谢病。根据不同的酶缺陷 ,可分为 7型[1] ,鉴于我国Ⅰ型最常见 ,本文就MPS Ⅰ的临床特征、α L 艾杜糖苷酸酶基因结构、突变类型、特点及检测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粘多糖贮积症Ⅰ型(MPS-Ⅰ)是由于溶酶体内α-L艾杜糖苷酶(IDUA)缺乏而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DUA基因定位于4p16.3,长约19kb,含14个外显子,迄今发现的IDUA基因突变达51种。突变在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患中发生率不同。严重型突变基因的纯 合子引起MPS-ⅠH,轻型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引起MPS-ⅠS,严重型突变基因与轻型突变基因的杂合子引起MPS-ⅠH/S。  相似文献   

10.
Hunter综合征(即粘多糖累积症Ⅱ型,MPSⅡ)是一种由于溶酶体酶,即α-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IDS)缺乏引起多种组织内氨基葡聚糖贮积的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使用X染色体探针进行连锁分析表明Hunter位点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这与本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一致。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一个Hunter病女性患者携带一X与常染色体易位的染色体,并提示此基因定位在Xq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全的遗传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报告较罕见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全综合征。方法 染色体检查排除染色体病,采用荧光先度计检到。结果 白细胞α-L-艾杜糖苷孢活性、半乳糖-6-硫酸酯酶活性和β-半乳糖等活性均在正常值范围,排除粘多糖贮积症,T3、T4检到正常,排除甲低。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家系分析,可确诊为此征,经家系分析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新的基因突变致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 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溶酶体酶酶学检测的特点, 为选择酶学检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两例确诊为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患者及10例健康个体血浆及白细胞中的多种溶酶体酶活性, 比较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差异;分别以"mucolipidosis"及"黏脂贮积症"为关键词, 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 分析总结已报道的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的酶学检测结果。结果两例患儿血浆中多种溶酶体酶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均明显增高, 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芳基硫酸酯酶A(arylsulphatase A, ASA)和α-L-艾杜糖醛酸酶(α-iduronidase, IDUA)(20倍以上)、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 GUSB)(10倍以上)、β-D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1, GLB1)和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 A, GLA)(5倍以上)、α-N-乙酰葡萄糖胺酶(α-N-acetylglucosaminidase, NAGLU)(2倍), 葡萄糖脑苷酯酶(gluc...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中国大陆地区婴儿期起病的早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对2例婴儿期起病的糖原贮积症Ⅱ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α-1,4-葡萄糖苷酶基因(GAA)的19个外显子,直接测序,进行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检测;在明确先证者基因突变后,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家系中2例患儿的发病时间均较早(第一胎男孩为1月+,第二胎女孩为2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和骨骼肌受损的征象,以心肌和呼吸肌受累最为明显,患儿表现为明显的四肢肌张力低下,呼吸急促,口唇发绀,辅助检查提示患儿肌酸肌酶升高,胸部正位X片示心影增大,以心室为主,心脏超声示心脏明显增大,心肌肥厚。突变检测:GAA基因测序发现该家系先证者存在2个突变,分别为错义突变c.1935CA(D645E)和无义突变c.1822CT(R608*),其中后者为新突变,50例健康人对照100个等位基因测序未发现该位点的突变;羊水细胞GAA基因检测未发现该家系上述2个位点突变。结论婴儿期起病的糖原贮积症Ⅱ型患儿临床表现均较为严重,死亡率高,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肌和心肌受累所导致的呼吸、心脏功能衰竭。本研究对一个糖原贮积症Ⅱ型家系进行了临床分析和基因诊断,明确了先证者发病的遗传学病因,并发现了一个新突变,为这个家庭的产前诊断和最终健康孩子的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粘多糖贮积症 型 (MPS- )是由于溶酶体内α- L艾杜糖苷酶 (IDUA )缺乏而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DUA基因定位于 4p16 .3,长约 19kb,含 14个外显子。迄今发现的 IDUA基因突变达 5 1种。突变在不同种族 ,不同民族的患者中发生率不同。严重型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引起 MPS- H,轻型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引起 MPS- S,严重型突变基因与轻型突变基因的杂合子引起 MPS- H/ 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10个寻常型鱼鳞病(ichthyosis vulgaris,Ⅳ)家系的FLG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并分析中国汉族人Ⅳ患者FLG基因的突变热点.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10个Ⅳ家系的所有患者及正常成员FLG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对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NA测序检测突变,同时选取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在7个家系中发现了3种FLG基因的致病突变,包括c.3321delA、c.5757delCCAG和c.8138C>T(p.S2706X),其中有两例患者的突变类型为3321delA的纯合突变,在另外3个家系中未发现FLG基因的突变.所有家系的正常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c.5757delCCAG和c.8138C>T(p.S2706X),而在2名正常对照中发现其携带c.3321delA杂合突变.结论 在中国汉族Ⅳ家系检测到3种FLG基因的突变类型,其中c.3321delA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46.9%).首次发现c.5757delCCAG和c.8138C>T(p.S2706X)突变与Ⅳ相关.部分家系未检测到FLG基因突变,推测可能由其他致病基因导致.  相似文献   

16.
黏脂贮积症Ⅱ型(mucolipidosis type Ⅱ)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是溶酶体贮积症的一种类型。1例"宫内生长受限"的患儿胎盘病理学检查发现特征性的绒毛合体滋养细胞弥漫性空泡化, 提示患儿溶酶体贮积症, 随后对患儿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测、酶学活性测定及全外显子基因检测, 结合临床表现, 证实其为伴有GNPTAB基因c.1090C>T纯合突变的黏脂贮积症Ⅱ型。本文旨在强调胎盘病理学检查对早期诊断黏脂贮积症Ⅱ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溶酶体酶酶学检测的特点,为选择酶学检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两例确诊为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患者及10例健康个体血浆及白细胞中的多种溶酶体酶活性,比较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差异;分别以"mucolipidosis"及"黏脂贮积症"为关键词,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分析总结已报道的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的酶学检测结果。结果两例患儿血浆中多种溶酶体酶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均明显增高,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芳基硫酸酯酶A(arylsulphatase A,ASA)和α-L-艾杜糖醛酸酶(α-iduronidase,IDUA)(20倍以上)、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B)(10倍以上)、β-D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1,GLB1)和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 A,GLA)(5倍以上)、α-N-乙酰葡萄糖胺酶(α-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LU)(2倍),葡萄糖脑苷酯酶(glucocerebrosidase,GBA)(无明显变化)。两例患儿白细胞中多种溶酶体酶的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无差异,均在正常范围。筛选出22篇文献,共报道了15个溶酶体酶学指标,血浆中升高最明显的是总己糖胺酶(hexosaminidase A and B,Hex A+B)(平均升高24.4倍)和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α-man)(24.7倍),其次是ASA(22.4倍),GUSB为18.8倍;选用较多的指标分别是Hex A+B(12篇)、α-man(11篇)和GUSB(10篇)。结论溶酶体酶学分析是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手段,通过对两例患儿的血浆酶学的分析和文献复习,推荐选用ASA、GUSB、Hex A+B和α-man为二者的血浆溶酶体酶学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1个先天性头皮单纯少毛症(hypotrichosis simplex of the scalp,HSS)家系的临床特征调查及CDSN基因突变分析,以确定该家系的疾病类型和致病基因并建立产前诊断的方法.方法 经家系调查及临床检查确定疾病类型;抽取3例患者及7名正常家系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DSN基因的第1、2外显子,用直接双向测序、BLAST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家系中3例患者均表现为先天性头皮单纯少毛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3例患者的CDSN基因第2外显子cDNA序列发现717C>G无义杂合突变(Y239X),正常家系成员和对照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CDSN基因Y239X无义突变是该家系先天性头皮单纯少毛症的致病突变,此突变是首次在中国HSS疾病人群中报道.  相似文献   

19.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患者IDS基因的一个新突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粘多糖贮积症 型 (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MPS )患者的艾杜糖 - 2 -硫酸酯酶 ( iduronate- 2 - sulfatase,IDS)基因的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 SSCP)对患者的 IDS基因可能的常见突变第 2、3、5、7~ 9外显子进行检测 ,并对 PCR- SSCP检出的突变进行直接测序 ,测序发现的突变进行 PCR-限制性酶切分析验证。结果 经 PCR- SSCP和 DNA序列分析发现该患者的第 7外显子发生新的点突变 ( G12 5 3T)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PCR- RFL P)电泳检测示患者和母亲出现突变导致的酶切位点 ,进一步验证了序列分析结果。结论 筛查所得的点突变 G12 5 3T可能是该 MPS 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20.
糖原贮积症是一种先天性糖原代谢紊乱性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1/30万~1/10万,因参与糖原代谢的酶的缺陷而发病。根据缺陷酶种类的不同可分为13型,国内Ⅰ型最常见,又称Von Gierke病,是因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引起,因糖原主要贮积在肝肾,也称肝肾型糖原贮积症。 病例:患者,女,22岁,幼年即诊断患有本病。无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