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常腰椎及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椎间小关节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腰椎间关节与矢、冠状面角度及腰椎退行性滑脱与椎间小关节角度关系。方法采用CT扫描。正常组:测量100例正常人腰椎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每10岁为一年龄组,男女性别各区分5组;腰椎滑脱组39例,均为L4椎体Ⅰ°滑脱;腰椎间小关节偏矢状位无明确腰椎滑脱患者5例。结果(1)正常组相同腰椎节段不同年龄组之间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2)正常组相同腰椎节段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正常组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大小与腰椎的节段呈负相关,从L1-2至L5-S1水平,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角度有逐渐减小或与矢状面的角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正常人L1-2~L3-4椎间小关节角度偏矢状面,L4-5~L5-S1椎间小关节角度更偏冠状面;成年人腰椎间小关节角度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椎间小关节偏矢状面与腰椎退行性滑脱相关。  相似文献   

2.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81-82,85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3.
腰椎运动节段新型有限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华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2):185-187,192
目的建立成年男性腰椎L4/5运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将CT扫描的腰椎图像结合人体解剖学数据通过3DSMAX建模建立正常中国男性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转移成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正常中国男性L4/5运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模型总节点数为2 120个,包括1 728个Solid单元,592个Area单元,50个Link单元.结论通过CT断层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可以建立腰椎运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L5~S1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矢状位参数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因L5~S1椎间盘突出症行L5~S1椎间融合术的患者34例作为研究组、行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腰椎正侧位摄片,测量腰椎矢状位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L1与S1矢状位垂线距离,并评估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2年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加。术后3个月两组SS较术前显著下降,LL、PT显著增加,L1~S1矢状位距离由正变负,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术后2年SS较术后1年显著上升,LL、PT显著下降,L1~S1矢状位距离负值变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5~S1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弧度减小、腰椎前倾,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经椎弓根截骨延长椎弓根扩大椎管,并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各节段腰椎截骨椎弓根延长前后椎管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腰椎标本(L1~L5),螺旋CT分别对椎弓根截断前后的腰椎标本进行扫描,对CT重建后的图像进行测量,包括原始腰椎各节段椎管面积,椎弓根截断后椎弓根后移2、4、6 mm后的椎管面积。结果对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1~L5椎弓根后移4、6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1~L3、L5节段椎弓根后移2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明显增加腰椎管的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尸体腰椎的生物力学试验,分析了椎间盘手术对腰椎矢状面稳定性的影响,为腰椎间盘手术的改进提供依据。在生理应力范围内,4个腰椎节段的结果显示:①与正常椎间盘产生的位移相比,单纯减压腰椎节段的水平位移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②髓核摘除和刮除软骨板在递增的各负荷下都可以使水平位移显著增加,两者与正常椎间盘产生的位移相比,结果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提示:①单节段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有造成术后在矢状面出现腰椎节段不稳的倾向,在临床上应该给予重视。②椎体间在矢状面上的不稳程度在一定的生理负荷范围内与椎间盘内容物摘除量无关。但随着负荷的增加,过多摘除椎间盘组织,会影响腰椎在矢状面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CT测量法和传统CT测量法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的可靠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的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两种测量方法测量,根据不同测量方法分为两组。A组采用改良腰椎CT测量法测量正中矢状位椎间隙高度;B组采用传统腰椎CT测量法测量正中矢状位椎间隙高度。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椎间隙高度的差异。结果L3~4节段,A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为(10.57±0.26)mm,高于B组的(9.58±0.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A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为(10.07±0.28)mm,高于B组的(9.26±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5-S1节段,A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为(9.44±0.33)mm,高于B组的(9.15±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CT测量法测得数值能相对准确的反映椎间隙高度,可作为术前计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6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均摄腰椎正侧位片、过伸和过曲侧位片,并行腰椎不稳节段CT扫描。[结果]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椎骨质增生、双侧小关节突肥大及椎间隙狭窄,46例腰椎生理曲度改变,23例正位棘突序列明显异常;68例腰椎过屈或过伸侧位片示腰椎矢状位滑移>3mm或角度位移>10°;CT显示不同程度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突增大内聚、病变节段椎管狭窄等。[结论]X线、CT检查对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MRI测量正常青少年不同年龄段(分3组)下腰椎椎管横、矢径、关节间径并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应用MRI对L3、L4、L5、S1进行横断面扫描,分别测量横、矢状径、关节间径,并探讨测量值与年龄增长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同一个体横径表现为S1 >L5 >L4 >L3,矢状径表现为L3>L4>L5>S1;各年龄组椎管矢状径无明显差异;L3~~ S1段15岁以上各组椎管横径大于以下两组(P<0.05);各年龄组关节间径无明显差异.结论:随年龄增长,青少年椎管发生变化,主要在横径方面增大,矢状径和关节间径基本不变,15岁为其分水岭.  相似文献   

10.
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充分验证.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CT图像数据中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用Marching Cubes方法由二值数据生成初始表面模型.采用反映腰椎生理曲度的"最佳切割平面"从初始表面模型获得非平行的切割轮廓线并建立"分段线性子空间",后者经仿射变换到"规则子空间"快速重构腰椎曲面,最后逆变换恢复腰椎原三维空间形状特征.将表面模型所有结点的坐标数据和三角面片信息导入ANSYS进行网格划分精确建立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加载验证.结果:所构建的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包括94 794个Solid单元,1 196个Link单元,1 170个Shell单元,768个Target单元,464个Contact单元;同时包含了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与接触非线性3种非线性类型.不同载荷条件下L4~L5节段有限元模型的移位/旋转角度、椎间盘内压等预测结果与文献中相同载荷条件的试验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合.结论:基于先进算法建立的腰椎L4~L5节段表面模型实现了二值图像提取、腰椎曲面重构的全数字化过程,具有极佳的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正常人下腰椎管径线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CT测量不同年龄正常人下腰椎管横、矢径和关节间径并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CT对L4,L5,S13个节段进行横断面扫描,分别测量横、矢径和关节间径,并探讨它们与年龄增长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同一个体横径表现为S1>L5>L4,矢径表现为L4>L5>S1;各年龄组椎管矢径无明显差异;L4-S1节段15岁以上各组椎管横径大于以下两组(P<0.05);各年龄组关节间径无明显差异。结论随年龄增长,椎管主要在横径方面增大。矢径和关节间径基本不变。椎管形态也由圆形转变为三角形和三叶形。这一改变与下腰椎所受生物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12.
1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 ,对 4 6例腰椎不稳症患者 ,在减压融合的同时 ,行经椎弓根的机械内固定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6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例 ,其中男性 34例 ,女性 12例 ,年龄 31~ 6 8岁 ,平均年龄 5 6岁。 4 6例患者均有反复腰背痛或腰腿痛 ,均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腰椎CT或CTM、MR检查。根据腰椎不稳定的病因分为 :峡部裂并腰椎滑脱 10例 ,退行性腰椎不稳定 30例 ,医源性腰椎不稳 6例。病变节段 :L3/ 4 5例 ,L4 / 5 19例 ,L5 /S12 2例。1.2 腰椎不稳症的判定 目前缺乏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且获1.5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退行性不稳患者47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TLIF结合PLIF手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45-69岁,平均58.3岁,病程2个月-15年,不稳节段,单节段33例,L4/L5/S1双节段9例,L2/L3/L4/L5,L3/L4/L5/S1三节段各2例,L1/L2/L3/L4/L5四节段1例.对有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的节段行PLIF手术,对没有椎管狭窄的节段保留棘上,棘间韧带及椎板的完整性,行TLIF手术,对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椎体融合率及退行性侧弯的矫正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47例均获随访,时间1-4年,平均18个月.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向)评估临床疗效,由术前平均(11.7±6.5)分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2.7±11.6)分,其中优3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占95.7%.结论 在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治疗中,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临床疗效好,椎间融合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为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提供条件。方法选取一正常男性自愿者L3~L5节段为研究对象,通过CT断层扫描、图像数字化分析及ADINA软件处理建立多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力学作用进行模型真实性验证。结果建立了正常中国男性L3~L5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总结点数为16 532个,包括12 130个Solid单元,208个Truss单元,16个planar单元。结论利用CT图像和ADINA软件建立新型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腰椎运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为探究腰椎多个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各种应力应变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特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病变在16排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率。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病变部位行16排CT螺旋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矢状重建及轴位重建。结果对腰椎、骶椎共60例病变部位行矢状重建,其中腰间盘膨出21例、腰间盘突出34例、正常5例。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的影像学特征为立体显示腰椎的整体形态;矢状重建的影像学特征为类似MR的图像,纵向可显示脊椎的排列情况及椎管的整体形态。结论 16排螺旋CT能提供三维立体图像及类似MR的腰椎图像,对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摘除新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腰椎L4/5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将CT扫描的腰椎图像结合人体解剖学数据通过3DSMAX建模形成正常中国男性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转换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去除模型中L4~5椎间盘右后侧1/4的纤维环中部全层及约1/4的髓核单元,以模拟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结果 建立了L4/5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 通过CT断层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可以建立腰椎运动节段椎间盘摘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腰椎神经根管出口矢状位面积和上横径进行测定,研究腰椎不稳患者神经根管出口与其神经症状相关性.方法 患者组选择腰4、5不稳有手术指征患者20例.正常组无腰5神经根相应刺激症状者20例;采用MRI定位测量患者手术前神经根管出口矢状位面积和上横径,行对照分析.结果 患者与正常组椎间神经根管出口面积对比及上横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不稳患者神经根管出口矢状位面积和上横径的改变与其症状的出现有解剖学意义.结论 腰椎不稳患者症状的出现可能由于神经根管出口上横径变窄和神经根扭曲使脊神经受刺激而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钦州市正常成年人腰椎椎管及侧隐窝CT表现,测量椎管径线和面积,确定其测量标准参考值,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影像信息,进一步提高腰椎椎管狭窄的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 利用本医院现有的螺旋CT机选取无腰腿痛等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及轻微外伤者,经有关辅助检查完全排除椎管狭窄者共120例(男60女60)作L4、L5椎体水平腰椎管扫描,然后测量椎管横径、矢状径、侧隐窝前后径及椎管截面积,统计分析并确定本市正常成年男女两组下段腰椎椎管横径、矢状径、侧隐窝前后径及椎管截面积的正常参考范围.结果 钦州市正常男女成人L4~L5椎管矢径宽度95%正常参考范围男性分别为13.2~16.0 mm、13.2~16.7 mm,女性分别为12.8 ~ 15.9 mm、12.9~ 16.4 mm;L4 ~L5椎管横径宽度95%正常参考范围男性分别为24.0~31.1 mm、25.1 ~31.8 mm,女性分别为22.0~30.7mm、23.7~31.2 mm;L4~L5侧隐窝宽度95%参考值范围值男性分别为4.6~5.8 mm、4.5~6.1 mm,女性分别为4.1~5.7 mm、3.7 ~6.5 mm;L4~L5椎管面积95%参考值范围男性分别为254.25 ~ 320.11 mm2、261.53 ~330.51mm2,女性分别为238.93 ~ 315.37mm2、253.47 ~318.55 mm2.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钦州市正常成年人下段腰椎L4、Ls椎管横径、矢状径、侧隐窝前后径及椎管截面积的CT测量指标,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椎管狭窄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信息,进一步提高早期腰椎椎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常规椎间盘CT扫描在腰椎滑脱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CT扫描对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确诊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椎间盘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见假性椎间盘膨出征,少数见双边征;椎弓崩裂并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缘层面拉长,椎小关节多正常,部分可见椎弓峡部裂隙征;退变性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位椎体上缘层面可不同程度变小,椎小关节均见矢状改变、半脱位及退行性变.结论 腰椎间盘CT扫描可初步诊断腰椎滑脱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使用内固定复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3月~2003年3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135例,其中获得随访118例.按是否行内固定把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仅行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未行内固定治疗,共67例;Ⅱ组减压同时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共51例.Ⅰ组患者年龄55.75(43~71)岁,滑脱节段L3 5例,L434例,L528例.Ⅱ组患者年龄52.45(41~68)岁,滑脱节段L33例,L4 26例,Ls22例.术后定期随访,行DR检查,观察其滑脱程度、椎间盘高度变化,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5~8年,平均3.4年.临床优良率(87%、85%)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术后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滑脱加重,椎间融合器无明显移位,均达骨性愈合.Ⅱ组有4例腰椎滑脱处假关节形成.两组神经损伤发生率、再手术返修率、术后滑脱加重程度、矢状面Cobb角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椎间盘高度丢失内固定组明显高于非内固定组.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进行减压、植骨的同时不一定必须进行内固定,增加内固定虽然可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提高骨融合率,但是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易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