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等特征.方法 对6例诊断为宫颈微偏腺癌的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临床症状以大量水样白带和(或)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查体多为宫颈肥大和(或)宫颈糜烂,病理特征为高分化腺体,呈结构异型性,浸润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6/6阳性,组织化学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pH 2.5)呈红色反应.结论 宫颈微偏腺癌以向宫颈壁深层浸润的腺体、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为特征,CEA阳性.由于异型性轻,故早期诊断困难,常易误诊与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deviationadenoeareinoma,MD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3例宫颈微偏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临床上多以水样白带、不规则阴道出血等为主要症状,宫颈肥大呈桶状和/或糜烂,镜下见增生的腺体形态不规则,扭曲呈鸡爪样或角状外翻,向宫颈壁深层浸润。结论宫颈微偏腺癌少见,早期确诊率低,易误诊。免疫化检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宫颈微偏腺癌(MDA)在临床上较罕见.回顾性分析16例MDA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国群 《中外医疗》2011,30(20):5-6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院2000年至2009年经病理证实的8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MDAC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大量稀黏液性白带,宫颈肥大和糜烂。病理特征为腺体轻度增生,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轻度异型性,腺体侵入宫颈壁并有特殊间质反应。AB(pH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黏液,主要含唾液酸黏液,硫酸黏液减少,中性黏液较多。免疫表型:MDAC腺体上皮阳性表达CEA;CK7、CK19、CA-199表达均为阳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均为阳性。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早期诊断率非常低,临床上应警惕宫颈水样溢及宫颈肥大者,应争取多取材并尽量争取宫颈深活检,AB(pH2.5)/PAS特殊染色与CEA;CK7、CK19、CA-199免疫组化指标,对于宫颈微偏腺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新  朱宝华  李莉 《吉林医学》2013,34(3):510-511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9~58岁,临床表现为水样白带,早期可无症状,妇检表现为宫颈肥大质硬,不同程度的糜烂。镜检腺体密集杂乱,大小不等,分枝状或出芽状生长,细胞异形性小,常见纤维间质反应,浸润超过正常腺体深度。结论:MDA临床少见,易误诊或漏诊,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组织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对20例宫颈微偏腺癌,5例宫颈腺上皮非典型增生,6例宫颈腺上皮轻度增生,4例因子宫脱垂做子宫全切的正常宫颈腺上皮作对照(对照组)做CEA抗原检测、KI-67增殖指数检测。结果:在宫颈良、恶性组织中有明显的差异,对良、恶性及其预后的推测有临床意义。结论:宫颈微偏腺癌CEA、KI-67增生指数中-高度升高。  相似文献   

7.
杨晋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9):178-179
目的:子宫颈微偏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极少见的肿瘤,探讨其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免疫表型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现报道5例诊断为宫颈微偏腺癌,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大量稀黏液性白带,宫颈肥大和糜烂。部分病例合并黑斑息肉综合征、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病理特征为腺体轻度增生,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轻度异型性,腺体侵入宫颈壁8mm以上并有特殊间质反应癌胚抗原有肯定的阳性反应。结论:诊断宫颈微偏腺癌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提出宫颈腺体有无不典型增生,多取材并尽量深取组织(〉5mm)或高频电刀锥切宫颈活检,可早期及时诊断,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8.
葛素梅  何晶  刑宝玲  欧阳俊  黄曙光 《吉林医学》2010,31(16):2385-2387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MD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MDA的临床特征、细胞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本例临床表现为大量稀薄黏液性白带、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组织学呈现为腺体分化较成熟,镜下难与宫颈内膜的正常腺体相区别,但浸润深度超过正常腺体的深度。免疫组化示癌胚抗原(CEA)和p53阳性。结论:MD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病程发展快,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腺体的浸润深度超过正常腺体深度的病理特点,可联合应用CEA、Ki67、p53等免疫组化标记区别宫颈良恶性诊断。MDA需要与宫颈高分化腺癌、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宫颈微腺体增生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绒毛管状腺癌(VGPA)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确诊VGPA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系统性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妇科检查示:宫颈肥大,见菜花样赘生物约5 cm×5 cm×5 cm,触之易出血。HPV16亚型(+),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复杂分支腺管及乳头组织的绒毛腺性结构,表面上皮细胞为假复层高柱状,诊断为VGPA。结论:VGPA是一种罕见的宫颈腺癌,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为多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其预后良好,治疗目前以保守手术为主,但存在高危因素时,仍建议扩大手术范围并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0.
宫颈微偏腺癌20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通过近几年宫颈微偏腺癌34篇文献报道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结果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排液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妇科检查最常发现宫颈肥大;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11.5%(12/104);通过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者占56.6%(56/99]: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癌胚抗原(CEA)、P53阳性率分别为95.8%(68/71)和84.4%(27/32).结论 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的宫颈癌类型,临床诊断较困难,易发生误诊、漏诊.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低,确诊需靠病理组织学检查,且宫颈多次、深层活检或宫颈锥切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应根据临床分期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宫颈微偏腺癌进行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多表现为水样白带,宫颈肥大,组织学表现为腺体形态不规则、异型性不明显,浸润宫颈纤维肌层。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早期确诊率低、预后差,对中老年妇女出现水样白带及宫颈肥大者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上微偏腺癌的组织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对18例宫颈微偏腺癌,6例宫颈腺上皮良性增生,3例因子宫平滑肌瘤行子宫全切的正常宫颈腺上皮作对照(对照组)做CEA抗原检测,KI-67增殖指数检测。结果:宫颈良、恶组织中有明显的差异,对良、恶性及其预后的推测有临床意义。结论:宫颈微偏腺癌CEA、KI-67增殖指数中-高度升高。  相似文献   

13.
傅亚军  任鹏 《浙江医学》2011,33(4):562-563
子宫颈微偏腺癌(MDAC)又称宫颈恶性腺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罕见的高分化黏液腺癌,由于分化程度高,形态学上与正常的子宫颈腺体相似,因此极易漏诊。现对MDAC手术标本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的肺腺癌临床特点,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的肺腺癌,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影像学发现肺部占位;组织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游离乳头状细胞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癌细胞上皮膜抗原、上皮性钙黏附蛋白、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均为阳性,核增殖指数高表达,细胞角蛋白20、雌激素受体均为阴性。手术后平均随访2年,其中2例手术后6个月发现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另2例术后存活,至今未见肯定远处转移。结论: 伴有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中其微乳头状结构提示肿瘤的侵袭转移行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点,总结误诊原因。方法:对进修期间所见的3例宫颈微偏腺癌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宫颈微偏腺癌罕见,易误诊。结论:对可疑病例高度重视,结合临床特点、宫颈TCT检查、影像学检查、深部活检(〉5mm)及宫颈锥切的病理有助于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病理诊断过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及癌胚抗原(CEA)的表达。结果35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中,32例为宫颈管型,2例为微小偏离型,1例为绒毛腺型。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42.9%(15/35)。漏诊4例,其中1例宫颈涂片漏诊,1例宫颈活检漏诊,2例宫颈活检正常,宫颈活检见异形腺细胞,经宫颈锥切确诊为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35例病例中,26例(74.3%)CEA表达阳性,14例(40.0%)HPV表达阳性,其中8例伴有鳞状上皮病变。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宫颈黏液腺癌早期容易漏诊,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诊断性锥切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要点、结合免疫组化,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复习8例宫颈微偏腺癌,及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或水样白带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宫颈肥大、桶状。病理形态学特征,腺体轻度增生,外形多样,囊性扩张,扭曲、鸡爪样成角,向宫颈壁深部浸润(浸润深度〉8mm);并有特殊间质反应,即在浸润腺体周围出现水肿样空晕或腺体周围出现明显带状纤维组织包绕。腺体浸润血管、神经周围或累及,肿瘤中心部出现大血管常常是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组织化学和免疫表性型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8例官颈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粘液组化。结果 微偏腺癌患者白带增多呈水样。子宫颈肥大呈桶状,切面见子宫颈纤维肌层增厚质地硬'有多个不规则微小腔囊形成。腺体大多星不规则的囊状扩张、扭曲。有鸡爪样触角形成.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AB(pH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粘液,唾液酸粘液,硫酸粘液较少,中性粘液较多。CEA(8/8)阳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㈣阳性。结论微偏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易被诊断为良性而生物学行为为恶性的宫颈腺瘤。AB/PAS阳性、CFA阳性及腺体周围反应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霞  李巧新 《新疆医学》2009,39(11):4-7
目的:探讨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differentiation,CASTLE)组织发生、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甲状腺CASTLE的临床表现,对标本切片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及原位杂交EBV检测观察。结果:大体检查肿瘤呈质硬灰白色略呈分叶状肿块。光镜下肿瘤组织结构、细胞特点以及免疫表型都与纵隔胸腺癌一致。结论:呈胸腺样分化的甲状腺癌是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认识其特征,为临床治疗利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