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相关方剂进行用药规律总结,以期在此基础上探索治疗消渴病的新方。方法:通过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消渴病的相关方剂,并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为平台,分析治疗消渴病方剂中常见的药物、配伍规律及发现新方。结果: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消渴病方剂共343首,通过对343首方剂的分析,明确药物出现的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出药物配伍70个及获取新方3个。结论:通过总结治疗消渴病相关方剂中的常用药物配伍及组方用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治疗消渴病的新方,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肿瘤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胃癌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收集、整理《肿瘤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胃癌的方剂,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治疗胃癌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有248个治疗胃癌的方剂符合纳入要求,收录药物414味,出现频次≥15药物32味,以白术、陈皮、茯苓等行气健脾、清热散结药物为主,支持度≥15药物组合有39个,关联规则(支持度≥15,置信度≥0.7)11条,演化出包括石见穿-白英-白花蛇舌草、白术-甘草-人参等46个核心组合,新处方23个。结论:明确了《肿瘤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胃癌方剂的组方规律,主要为益气健脾、理气散结。  相似文献   

3.
周玉  吕萌  王芷乔  夏仲元 《中医学报》2016,(11):1758-1762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瘿病内服方剂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瘿病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对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进行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在符合条件的125个治疗瘿病内服方剂中,通过软件数据分析系统得到了常用29种中药和用药频次,常用药物组合17组及药物关联规则,24组新药物组合及12首新方,并绘出网络展示图。古代瘿病常用药分类:化痰软坚类、疏肝理气类、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利咽类、益气养阴类、温阳补肾类、动物甲状腺类药物等。组方规律以软坚散结、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基础。结论:本次研究得到的新药物组合24组,新方12首,对新组合和新方的研究暂未发现明显规律可循,但这弥补了单纯对古方显性组方规律总结的不足,为临床扩宽思维,更好地继承、发掘古方经验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组方规律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对消渴病治疗的相关方剂进行搜集,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消渴病方剂中常见的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其配伍规律,并且进行新方的发现。结果共搜集有关消渴症的方剂共343首,对其进行分析以后,对药物出现的频次进行明确,明确药物之间的规则,并且从中演化出新的药物配伍新方。结论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组方的规律进行分析,明确了药物配伍规律,并且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治疗消渴病的新方,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中风的方剂进行常用药物、药对及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用药规律分析,以期为中风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病症索引目录收载的主治病症为"中风""中风闭证""中风脱证"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总结高频药物、高频药对等,以探讨治疗中风的药物配伍规律。[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中风的方剂共1 143首,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1 126首,共包含中药579味,对纳入的方剂进行药物频次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中风时最常用的药物为"风药",按功效对药物进行分类,使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解表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等;常用的配伍分类为祛风活血、温阳解表、温阳活血等。[结论]在治疗中风时,医家比较重视"风药"的使用,并辅以活血、温阳、化痰、补益、开窍、通络之法,可以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中风不语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中风不语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风不语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筛选出的91首中风不语处方,以祛风、温阳、活血、化痰药物使用频次较高;常用药对16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川芎-防风,占总方剂的17.6%;核心组合12个,新处方6首。结论:中风不语方剂组方以祛风化痰、温阳活血药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分析手足口病相关古方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自秦汉至清末方剂79首,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录入方剂信息,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手足口病相关古方中常用的药物、核心组合及发现新方。结果:根据79首方剂的分析,明确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物组合32个及演化新方5个。结论:初步揭示了治疗手足口病相关古方的组方用药规律,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可应用于分析方剂组方规律和新方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历代腹痛方剂中各种药物的使用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 5),提取《中医方剂大词典》中治疗腹痛的有效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腹痛方剂中常用的药物及其组合规律、提取核心组合形成新方。结果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腹痛的有效方剂共1331首,共涉及中药721味,出现频率高于90的药物共31味,总结了常用药对36对,通过数据挖掘共得到治疗腹痛的核心用药组合10对,并演化新方组合5首。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了从秦汉至现代的中医临床验方,多用理气止痛、和络止痛、健脾助运、散寒温里、缓急止痛之品,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索《中医方剂大辞典》历代治疗呃逆的方剂中中药的使用特点,分析中药之间的配伍规律,以期对呃逆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于治疗呃逆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使用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进行频数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分析治疗呃逆方剂中常用的中药及其配伍规律,提取核心组合形成新方。结果最终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呃逆的有效方剂共125首,共涉及中药140味,排序前六的中药分别为陈皮、人参、丁香、甘草、半夏、白术。四气中以温性中药居首,五味中以辛味中药居首,归经中以脾、胃两脏位列前二。常见关联药对分别为"人参-白术""柿蒂-丁香""半夏-陈皮"。并提取新方组合3首,分别为新方1"炙甘草,白术,人参,桂枝,炮姜,附子";新方2"沉香,木香,白豆蔻,小茴香";新方3"山茱萸,泽泻,牡丹皮,麦芽,石斛"。结论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呃逆的有效方剂进行挖掘分析,结果显示呃逆的发生多因寒、因虚、因热,病机与胃气上逆有关,治疗多以辛开苦降为法,药物多用辛温之品,重在调理脾胃,对挖掘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历代便秘方剂的组方规律,并进一步演化新方,为中医治疗便秘和研发新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提取《中医方剂大词典》中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便秘方剂中常用的药物及其组合规律、提取核心组合形成新方。结果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共483首,共涉及中药297味,出现频次≥24的药物共35味,总结了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29对,关联规则分析共8条,潜在核心组合34个,并演化新方8个。治疗便秘方剂的多以推陈致新攻下的大黄、补中益气调和的甘草、活血化瘀润下的当归为主,并在不同程度上配伍枳壳、火麻仁、黄芩等行气、润下、清热的药物。并且攻下泄热、滋阴润肠是治疗便秘的重要方法。结论本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便秘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便秘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耳鸣耳聋相关内治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耳鸣耳聋内治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内置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组方规律。结果共筛选耳鸣耳聋内治方剂260首,用药261味。用药频次分析中,石菖蒲、甘草、茯苓、当归、附子、川芎、熟地黄、防风、人参、磁石居于前10位;药物归经中,以肝、肾、心、脾、肺归经频次居多;支持度个数≥30的药物模式7个,置信度≥0.5的关联规则4个,均以熟地黄-茯苓组合最高;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8个,新方剂9首。结论耳鸣耳聋治疗应依据虚证、实证、虚实夹杂的不同病性合理选药;方药配伍时不可只涉及单一脏腑,应多脏腑联合用药,且多以心脾、心肾、心肝、脾肾等多脏腑共治。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得出的耳鸣耳聋内治方剂组方规律确实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吞酸的组方规律,获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探索基于层次聚类的吞酸新方组成,为中医药治疗吞酸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构建中医药治疗吞酸的方剂数据库,分别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吞酸方剂中的用药频次进行统计,同时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绘制网络展示图,并拟合治疗吞酸的新方组合模式。结果筛选获得《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吞酸方剂共57首,涉及中药104味;其中应用最多的前十位药物依次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吴茱萸、白术、干姜、黄连、木香、人参;通过数据挖掘共得到治疗吞酸的核心用药组合5对;拟合新方组合4个。结论治疗吞酸的药物多以健脾、和胃、清肝为主,其中健脾和胃、疏肝行气为治疗吞酸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也为中医药治疗吞酸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其相应的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方,以期为色斑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华本草》,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的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方剂进行名词术语规范化处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有效方剂录入系统,采用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无监督熵聚类等方法,从药物出现频数、核心药对、药物之间关联度、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挖掘新方。结果筛选出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方剂41首,涉及中药170味。其中常用中药33味,以辛味药、甘味药、温性药为主,常用药对10组,核心处方18条,新方9个。结论古方分析结果可为防治面部色斑的新药研发及临床用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线索,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挖掘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治疗噎膈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方法筛选、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主治噎膈的方剂,应用甲骨文Oracle Data Base 11数据库软件,录入方剂用药,使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排列组合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噎膈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纳入的131首方剂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噎膈方剂中涉及236味中药;其中高频出现核心药物是陈皮、甘草、木香、丁香、人参等;统计药物功效归类,理气药居首;总结常用药对人参-木香等28个,核心组合白术-人参-陈皮等25个。结论噎膈方剂的用药规律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补虚为主,兼以燥湿化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含薏苡仁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薏苡仁的方剂建立数据库,使用平台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薏苡仁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结果:通过对含薏苡仁的72首方剂分析,总结出薏苡仁常用药物组合有6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祛湿除痹之功,主治疾病13种,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高频疾病"痹病"对比分析,得出薏苡仁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研究挖掘的薏苡仁成药组方规律,可为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藏医药治疗胃痛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常用藏成药诠释》等法定标准及著作中治疗胃痛的藏药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藏医治疗胃痛方剂中常用药物、组方规律、核心组合及发现新方。结果:整理出治疗胃痛的藏医方剂共94首,涉及228味藏药,使用频次7次及以上的藏药共34种,获得治疗胃痛药对及核心组合52个、新处方13个。结论:藏医治疗胃痛的核心药物为荜茇、诃子、藏木香、寒水石等,常用的核心组合为寒水石-藏木香和荜茇-藏木香。本文为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治疗胃痛的新药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含苍术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收集并整理《中药成方制剂》含苍术方剂,构建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含苍术方剂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常用配伍规律及组方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治疗小儿泄泻的方剂,将方剂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1),利用数据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小儿泄泻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对数据库小儿泄泻149条方剂记录进行了分析,得出药物用药频次、常用药对、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发现核心药物组合18个,挖掘出新处方共9个。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对小儿泄泻方剂数据进行分析,阐明了近年来治疗小儿泄泻的用药规律,其组方以健脾祛湿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对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叶桂治疗木乘土的用药规律。方法参考《临证指南医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中收集的治疗木乘土的医案,筛选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建立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叶桂治疗木乘土的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筛选治疗木乘土医案55例,12例复诊,共70首方剂,涉及中药92种;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茯苓,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茯苓,占总方剂的41.43%;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个,新处方8首。结论叶桂治疗木乘土组方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主,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肿瘤良方大全》《肿瘤方剂大辞典》《中医肿瘤学》《乳腺癌与乳腺增生》《药典临床用药中药成方制剂》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中药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及核心处方,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其核心处方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最终纳入297首中药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