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问盘突出伴有明显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3例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影像学显示9例椎管/椎体比值为0.70~0.64不等,均存在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或小关节突骨质增生及明显的颈椎问盘突出。13例均行后路扩大半椎板切除 前路椎间盘刮除植骨钢板固定术,手术次序为先行后路手术,然后再行前路手术。结果:13例患者在术后数天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1年复查,行椎间盘摘除减压的椎间隙已融合,3例原术前坐轮椅者已可自己缓慢行走,所有病例四肢感觉、肌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平均JOA评分从术前9分提高到术后13分。结论:对颈椎管前后方均有明显压迫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张善地 《骨科》2013,4(3):134-136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颈椎管狭窄症患者62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固定,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动力位片,观察钛网、钢板的位置及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42例,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6~8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前凸角改善明显,钛网及钢板位置稳定,JOA评分在术后获得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但该术式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前后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7年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7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随访8~52个月,平均21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术前评分平均9.6分,术后3、12个月评分平均13.5分、14.3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12个月JOA平均改善率56.8%、63.5%.[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为治疗前后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充分解除颈髓压迫并重建颈椎稳定性,提高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1995年 10月~ 2 0 0 2年 10月采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10 6例。经临床观察 ,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76例 ,女 30例 ,年龄 34~ 74岁 ,平均 48岁。发病与外伤无关者 95例 ,平均病程 1年 (8月~ 10年 ) ;外伤诱发者 11例 ,伤后入院时间平均 16 h(2 h~ 2 4d)。1.2 临床表现 双下肢麻木、乏力 ,行走困难 41例 ;四肢麻木、无力 ,行走困难6 4例 ;四肢不全瘫 1例。锁骨以下感觉减退 44例 ,肋弓或脐以下感觉减退 14例 ,胸或腹部有束带感 36例 ,足底有踩棉花感 5 5例。大、小便不同程度障碍 6 2例…  相似文献   

5.
##正##脊髓型颈椎病(CSM)多需手术治疗。3个或3个以上节段受压者多行后路手术;1~2个节段受压且不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者选择前路手术,而合并DCS者则主张后前联合入路手术[1~3]。自2002年8月~2008年7月我科采用一期或分期后前入路手术治疗CSM合并DCS患者31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椎管狭窄症及其手术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报告92例颈椎管狭窄症并经手术治疗,手术批行主要依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而定。相当多的病例是在某节段造成局限性压迫,而非整个狭窄的颈椎管都具致压作用。颈椎管狭窄症节段性致压物的存在,是手术减压的重要目标,减压入路的选择主要 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选择策略.方法 对2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随访,采用JOA评分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为期10~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200~350 min,平均240 min.术中...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8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经复查原始X线颈椎侧位片,并按照颈椎管矢状中径与颈椎体矢状中径比值法进行重新测量。其中手术患者24例,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16例。结果 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有3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前路手术随访3例中,有2例加重,再行后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后路手术随访6例中,有4例完全恢复,1例因前方巨大间盘突出并骨化,再行前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另1例术后部分改善。结论 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可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入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可靠的方法。[方法]本文回顾本院自2007年1月2013年3月间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经前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单个间隙或双间隙、压迫主要来自脊髓前方而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人通过电话、门诊等进行随访,获得随访资料32例,评估其疗效。[结果]本组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392013年3月间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经前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单个间隙或双间隙、压迫主要来自脊髓前方而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人通过电话、门诊等进行随访,获得随访资料32例,评估其疗效。[结果]本组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3972岁,平均53.4岁。病变节段:单个间隙15例,双间隙17例。32例全部为脊髓型,27例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活动不灵,有踩棉花感。单侧或双侧肱二、三头肌及膝、踝关节反射活跃,单侧或双侧Hoffman征及Babinskin征阳性。5例肢体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及病变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及尿潴留。[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两组患者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还须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在6个月以内施行手术者效果较好,随病程延长,其手术效果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91年 8月以来对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间盘后突压迫颈髓的 12例脊髓型颈椎病 (CSM)病人采用前、后路分期联合手术 ,提高了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37~ 6 9岁。病程 2月~ 4年。均为无明显诱因发病 ,表现为四肢不完全性瘫痪 ,下肢无有效功能 ,不能离床活动 2例 ;可离床活动、步态不稳、双手握力差、生活不能自理 3例 ;可离床活动、步态不稳、但生活可自理6例 ;可独立活动、手部功能稍差、可参加劳动 1例。根据 40分法评定 :13~ 2 0分 2例 ,2 1~ 2 5分 3例 ,2 6~ 30分 7例。术前X线正侧位片…  相似文献   

11.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5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邢维平  李再学 《中国骨伤》2008,21(8):634-635
自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前后侧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35例,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59.3岁;病程9个月~8年,平均53个月。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杨峰  谭明生  移平 《中国骨伤》2009,22(8):612-6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适应证并评定其疗效。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前后路治疗1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71例,女54例;年龄28-69岁,平均53.4岁。病程0.5-48个月,平均14个月。58例行前入路,67例行后入路。通过JOA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分析,总结颈椎前后路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按JOA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组术前(8.78±2.43)分,术后(14.68±2.37)分,其中优40例,良10例,有效6例;颈后路手术组术前(8.49±2.58)分,术后(14.26±2.83)分,其中优42例,良12例,有效8例。6例手术无效,其中前路2例,后路4例,后路1例术后症状加重。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同一入路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均能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起到良好的作用,来自前方的压迫,少节段病变,以锥体束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路手术;而对于来自脊髓后方的压迫,多节段病变,以感觉障碍为主、伴有颈椎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疗效及可能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9~80岁,平均(60.07±10.77)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27.14±38.97)个月;病变累及椎间隙为C3,4-C6,7。分别测量颈椎弧度改善值和融合节段椎体高度的增加值,以及术前颈髓最大受压部位的矢径和T2加权像的信号强度改变。按JOA评分(17分制)法评定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况。手术方式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JOA评分改善率与可能的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弧度改善值为-9.1°~16.6°,平均(1.30±5.77)°。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增加值为-0.3~12.3mm,平均(4.23±3.08)mm。术前颈髓最大受压部位的矢径为1.6~7.2mm,平均(4.01±1.25)mm。T2加权像出现高信号改变者29例,无变化者15例。手术出血量50~700ml,平均(242.05±148.22)ml。手术时间90~250min,平均(153.75±34.54)min。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7.18±7.41)个月(6~31个月)。JOA评分术前(12.73±2.23)分,末次随访(15.09±1.91)分,术后平均改善率(60.01±26.98)%,优16例,良12例,可15例,差1例。经统计学分析,手术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颈髓最大受压部位矢径和T2加权像颈髓信号强度改变密切相关,而与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颈椎弧度改善值及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增加值无关。结论: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通过前路手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颈髓受压程度可作为脊柱外科医师预判手术疗效最为直观可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唐向盛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董亮 《中国骨伤》2013,26(6):460-46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8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4~86岁,平均(54.5±7.5)岁。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19例),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45例),前路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1例)。术后3d及随访期间均行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比较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减压彻底,术后获得良好的椎间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随访期内复查X线片显示3例不融合,融合率为96%。患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改善率,疗效评定为:优56例,良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选择何种术式仍存在争议,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提高融合率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西京  蔡璇  贺高乐 《中国骨伤》2016,29(3):197-199
正脊髓型颈椎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步态异常,下肢无力,麻木及锥体束征等,有的患者还有颈部疼痛和不适,手指麻木、灵活性下降,也可以出现行走后下肢放射性疼痛。外科治疗的临床目标是消除或减轻上述症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上述目标可通过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获得~([1])。  相似文献   

16.
正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占颈椎病总人数的8%~10%~([1]),表现为≥3个节段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椎间盘退行性变,多伴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改变等,致脊髓在多层面受压、失稳,涉及节段多,损伤可互相叠加,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及神经根受损。临床症状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通常需要行手术治疗。近年国内外学者对MCSM手术治疗的术式有较多的探索,主要包括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每种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颐性分析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并评估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5例多节段(≥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分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固定术.男14例,女11例;年龄49~77岁,平均52岁.在病变严重部位行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或髂骨块植骨,其余部位则仅行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或自体髂骨植骨术;均结合应用前路钢板多组螺钉(≥3组)固定.术后测量颈椎矢状面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系统评估其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和三维CT重建方法评估融合程度;同时进行MR检查,以观察脊髓减压程度和脊髓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平均35.2(12~70)个月的有效随访.JOA评分:术前为9.5±1.3,术后6个月为13.8±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为13.6±0.9,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所有病例均已达到骨性融合,且椎管减压明显.术前ROM为68.1°±2.5°,术后6个月则为45.6°±3.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50.0°±3.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结合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可靠;因为并没有全部切除所有节段的椎体,并结合应用多组螺钉固定钢板,所以初始稳定性较强,避免因为跨多节段植骨内固定而导致的内置物失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多节段CSM患者236例,111例采用ACDF治疗(前路组)、12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路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椎曲度(14.8°±4.1°)优于后路组(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14.6±1.2)分、(75.6±3.5)%]均优于后路组[(13.2±2.0)分、(62.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4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93%,其中前路组5例(4.50%,5/111),后路组9例(7.20%,9/12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喉上/喉返神经损伤(5例,前路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脊髓损伤(3例,后路组),其余为C5神经根麻痹(2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血肿(1例),均为后路组病例。无食管、气管瘘及死亡患者。结论 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能获得更好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0.5—3年。结果临床结果按JOA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优16例,良1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恶化0例。优良率为81.39%,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2周,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Zephir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提高了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