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Twin block矫治安氏骨性Ⅱ类错(牙合)软硬组织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例10~14岁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 block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头影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认为Twin block治疗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合,改善牙(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应用越来越多.治疗安氏Ⅱ错牙合以往用口外弓作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主要装置.口外弓与活动矫治器联合应用时,需患者的良好配合,由于影响美观和社交,许多患者拒绝使用.我们采用美国正畸医师Dr.Hilgers发明的颌内型推磨牙矫治装置Pendulum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24例10~14岁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 block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头影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认为Twin block治疗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合,改善牙(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片段弓技术联合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中的矫治效果。方法对14例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胎患者,先在上颌采用片段弓技术,再重建[牙合]关系,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关系,覆胎、覆盖正常,面部外观明显改善。下颌骨向前调位,下面高增加。结论片段弓技术和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应用治疗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时荣新  叶宗菊 《山东医药》2008,48(47):93-94
随机选择1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 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钉进行矫治,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 18例患者矫治后SNB角、下颌综合长度(Co-Pg)增加(P<0.01), SNA角变化不明显,A点无变化.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P<0.01),下切牙唇移不明显(P>0.05).认为Twin 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可促进下颌生长,同时减轻下前牙唇倾,有利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初步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矫治机理,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对12例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21~49岁)进行了矫治,其中安氏Ⅰ类轻度牙列拥挤4例,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深覆盖5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3例;非拔牙病例8例,拔牙病例4例(单个下颌牙)。不用排牙实验和复杂的托槽间接粘接技术,不使用不锈钢方丝,只使用热激活超弹性镍钛圆丝、不锈钢圆丝或澳大利亚钢丝,配合颌间牵引及链状皮圈等其他辅助装置用于调整上下颌间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及作一些简单的控根运动。通过7项代表颌骨及牙齿垂直向及矢状向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来评价该技术矫治前后患者颅颌牙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除上前牙唇倾度外,其余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上下切牙间角从矫治前109°提高到矫治后126°,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获得绝对隐形矫治目的的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除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外,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唇倾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其对成人轻度骨性错(牙合)的掩饰性治疗及牙弓内非大范围移动牙齿的非拔牙病例或个别拔牙病例的矫治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性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弓的形态,为其矫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48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41例,正常牙合个体40例.分别测量其前牙弓相关指标.结果 男性Ⅱ类错(牙合)者下尖牙间宽度、下尖牙牙槽骨宽度小于正常(牙合)者,Ⅲ类错(牙合)者下尖牙区牙槽骨宽度大于正常(牙合)者,上前牙区深度、上颌前牙区深度与宽度比小于正常(牙合)者;女性Ⅱ类错(牙合)者下尖牙间宽度小于正常(牙合)者;Ⅲ类错(牙合)者上尖牙区牙槽骨宽度、上前牙区深度小于正常(牙合)者.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前部发育受限,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骨前部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8.
对24例10~14岁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 block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头影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认为Twin block治疗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合,改善牙(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相似文献   

9.
选择前牙反(牙合)患者94例,应用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正器矫正40例、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前牙反(牙合)16例、方丝弓、细丝弓矫治21例、MBT技术矫治恒牙列期安氏Ⅲ类错颌畸形17例.结果发现,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正器矫正2例因骨源性畸形失败,38例前牙反(牙合)解除;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使得15例前牙反(牙合)解除;方丝弓、细丝弓矫治21例患者矫治结束后,前牙反(牙合)解除;MBT技术矫治均达到前牙反(牙合)纠正.认为前牙反(牙合)的矫治要根据前牙反(牙合)的类型的严重程度,乳恒牙交替情况、错(牙合)畸形的病因、病史、临床检查、X线头影测量等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矫治方法,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常遇到上下颌关系不调的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若这些患者早期能得到有效治疗,其外貌将会有很大程度地改善,所以早期矫治对该类错牙合患者及儿童颌面部发育尤为重要[1].在临床上常将口外力与功能矫治器联合应用治疗早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改善颌面部的发育,引导上下颌到正常的位置,完成生长改良治疗[2].我们通过观察此联合矫治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对其优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24例10~14岁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 in b lock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头影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认为Tw in b lock治疗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合,改善牙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头帽肌激动器矫治安氏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公认,但对该矫治器的使用方法及所引起的牙颌组织变化尚存争议。为此我们对10例安氏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为75~10岁,平均为91岁。X线手腕片显示均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并探讨该技术的矫治效果及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对18例(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15.8岁)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4颗第一或第二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均达到了矫治目标,ANS角减小,上切牙显著内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可显著减少患者上颌突度,有效矫治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于骨性错(牙合),早期矫形治疗并恒牙期的固定正畸的双期矫治的理念已得到推广.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对12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儿,早期使用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1年,继而采用普通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根据患者情况拔除上第一前磨牙、下第二前磨牙进行矫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估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正畸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方式对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影响,进而指导临床矫治的实施。方法收集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患者60例,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每组30例,对其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非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U-MPW、H-FH、H-VL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SPP-SPPW、U-MPW、H-MP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拔牙组与拔牙组治疗后PNS-UPW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安氏Ⅰ类早期恒牙(牙合)患者正畸拔牙矫治对上气道形态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对舌骨位置无明显影响,但矢状方向上有产生向后向下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非拔牙矫治安氏 类错牙合应用越来越多。治疗安氏 错牙合以往用口外弓作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主要装置。口外弓与活动矫治器联合应用时 ,需患者的良好配合 ,由于影响美观和社交 ,许多患者拒绝使用。我们采用美国正畸医师 Dr.Hilgers发明的颌内型推磨牙矫治装置 Pendulum矫治器矫治安氏 类错牙合患者 10例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女 7例、男 3例 ,平均年龄 12 .8岁。均为安氏 类错牙合、恒牙列、上颌第二磨牙已萌出、下牙弓排列整齐者。矫治方法 :Pendulum矫治器由腭侧托固位和作用力两部分构成。腭侧托用丙烯酸…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矫治前后双(牙合)平面的变化。方法 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19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了第一双尖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前后(牙合)平面等的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前(牙合)平面(AOP-FH)矫治前为(10.50±2.59)°,矫治后为(13.1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合)平面(POP-F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矫治后后(牙合)平面较稳定,前(牙合)平面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与上前牙内收,相对伸长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骨性Ⅱ类错(牙合)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类牙颌面畸形,其矫治效果与生长发育潜力、骨骼不调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该文就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特点、矫治方法、建议配合正颌手术治疗的颅颌面特征、牙齿移动界限及软组织变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好地为临床选择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正畸矫治病例及预测矫治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量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后的牙特征,以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AR指数分别对采用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的两组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21例)矫治后的牙模型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牙特征的差异。结果矫治后,拔牙组权重PAR总分为(0.62±0.74),非拔牙组为(0.90±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PAR各分值两组均较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从牙特征方面评价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前方牵引矫治后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早期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20例,采用前方牵引方法进行矫治,观察其治疗后牙颌结构的变化.结果矫治后患者SNA角(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增大2.29°,ANB角(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鼻根点至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增大2.96°,上切牙轻度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上颌骨的生长,牙颌结构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