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合并的一些并发症与透析过程中单个核细胞激活产生细胞因子有关。其中透析膜的生物特性、特性膜激活补体的能力,以及透析液中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是影响单个核细胞激活的主要因素。测定单个核细胞激活的方法较多,但目前尚无一种大家都认可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弄清尿毒症状态或环境是否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IL-1β、TNF-α与IL-6基因表达。方法 选择了7名规律性铜仿膜血透患者、11名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与细胞原位杂效技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β、TNF-α、IL-6的基因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中IL-1β、TNF-α、IL-6的表达检测不出,尿毒症非透析患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尿毒症状态或环境是否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IL-1β、TNF-α与IL-6基因表达。方法 选择了7名规律性铜仿膜血透患者、11名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与细胞原位杂交技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β、TNF-α、IL-6的基因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β、TNF-α、IL-6的基因表达检测不出,尿毒症非透析患者与血透患者均有IL-1β、TNF-α、IL-6的基因表达,但尿毒症非透析患者的基因表达水平与血透患者相比明显的较低。结论 尿毒症状态或环境或其相关因素可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这种预激活状态可能与尿毒症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促进心脏血管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后实现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结扎45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直接心肌注射至梗死周边区域),心肌梗死未治疗组及假手术组,分别在细胞移植后2、4、8周时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中的分化、毛细血管密度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中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早期,心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细胞移植后4、8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未治疗组及假手术组。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区能促进血管再生,改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5.
人耳软骨移植抗原性及脱细胞处理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人耳软骨的移植抗原性及脱细胞处理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低渗的TritonX—100为主的方法脱去人耳软骨细胞,然后通过抗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HC—I)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来研究人耳软骨的移植抗原性及脱细胞处理对其的影响。结果 软骨细胞脑浆抗人MHC—I为阳性,抗原的分布以细胞核周边的细胞质为主。细胞外基质抗人MHC—I为阴性。而经过脱细胞处理后的人耳软骨则呈抗人MHC—I阴性。单个核细胞与软骨共同培养时则显示出较高DNA合成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核细胞与脱细胞处理的软骨共同培养后的DNA合成能力较低,与单纯的单个核细胞培养展示出新的DNA合成能力,但无显著差异(P>0.05)。单个核细胞与正常人耳软骨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可见移向软骨的单个核细胞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相反,单个核细胞与脱细胞处理的软骨共同培养后,却少见单个核细胞移向脱细胞处理的软骨(P<0.01)。结论 软骨具有移植抗原性;以低渗的TritonX—100为主的脱细胞方法可以有效的去除移植物的抗原性,从而避免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为破骨细胞样细胞阳性率。方法将人外周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实验组在地塞米松、1,25(OH)2D3和M—CSF的存在下,在盖玻片和骨磨片上与UMR106细胞共同培养20天,对照组除不与UMR106共培养外,其余条件与实验组相同。结果在培养20天后,实验组电镜检查发现有多核巨噬细胞形成,有伪足,骨磨片上有骨吸收陷窝形成,盖玻片上有TRAP染色阳性细胞形成,其细胞阳性率约为3%,对照组没有TRAP阳性细胞形成。结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地塞米松、1,25(OH)2D3和M-CSF的存在下,与UMR106细胞共同培养有TRAP阳性细胞形成,其细胞阳性率约为3%,提示可能在单核,巨噬细胞分化较早阶段就决定了哪些细胞能被诱导成为OL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氧对炎性环境下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原代髓核细胞,采用低氧小室进行低氧干预,采用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髓核细胞模拟炎性环境。通过流式细胞术及TUNEL染色检测髓核细胞凋亡情况,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明确低氧对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随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评估炎性环境下髓核细胞内炎性反应情况,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分析髓核细胞内NLRP3炎性小体激活水平;最后采用NLRP3炎性小体激动剂QS-21,通过回复实验明确NLRP3炎性小体在低氧调控髓核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 低氧对正常环境下髓核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但能抑制炎性环境下髓核细胞凋亡。在炎性环境下,髓核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8、IL-18的表达及分泌增加,细胞内NLRP3炎性小体激活,而低氧干预能缓解上述改变。回复实验表明,NLRP3炎性小体激动剂QS-21可削弱低氧对炎性环境下髓核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论 低氧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激活缓解炎性环境下髓核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获取树突状细胞(DC)的形态学特点及表面分子表达的特点,为基于DC的胃癌生物学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及TNF-α诱导培养,获取成熟DC。利用光镜、电镜观察其形态特点。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分子表达特点。结果诱导培养7d即可获取成熟DC,细胞表面出现大量典型树枝状突起;细胞表面分子表达随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升高,至培养7d时逐渐趋于稳定。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及TNF-α诱导培养,可获得大量成熟DC。所获取DC具备典型形态学特点及表面分子表达特点。该研究结果可作为胃癌生物学治疗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卡巴胆碱对LPS刺激外周血白细胞释放TNF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拟胆碱药物卡巴胆碱对LPS刺激正常人和大鼠外周血白细胞释放TNFα的影响。方法:在LPS刺激的稀释全血或单个核细胞中加入卡巴胆碱孵育,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TNFa的浓度,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单个核细胞TNF表达量。结果:LPS刺激外周血白细胞释放TNFα,并呈时间依赖关系。LPS诱导单个核细胞TNFα表达增加,而卡巴胆碱抑制LPS的这些效应。结论:卡巴胆碱具有潜在的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来源于等量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与经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率的效果。方法取等质等量的大鼠骨髓,一半直接离心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一半经体外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相等数量(n=6)的大鼠随意皮瓣。术后测量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取材,行组织学检测,计数CD31阳性血管数量。结果未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皮瓣的平均存活率为(71.6±8.4)%,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平均存活率为(66.2±3.1)%,这两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注射平衡液的对照组(55.9±3.4)%;注射细胞组之间平均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血管密度计数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微血管数量分别是(58.2±6.8)和(42.7±5.1),都显著高于PBS对照组(22.8±3.1),而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也显著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结论与不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相比,通过体外扩增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未能显著提高大鼠随意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动员骨髓单个核细胞,评价其动员效果,探讨CXCL12/CXCR4信号通路在骨髓单个核细胞动员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皮下注射重组鼠G-CSF 100μg/(kg·d)和重组鼠SCF25μg/(kg·d),连续使用5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组于不同时间点取小鼠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的个数;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 CXCR4+单个核细胞(MNCs);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骨髓细胞外液CXCL12a的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髓CXCL12 mRNA表达变化.结果 应用G-CSF/SCF后,骨髓及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CFU-F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5);流式分选表明CD34+ CXCR4+细胞占骨髓CD34+单个核细胞总数的(44.6±8.7)%;RT-PCR和EUSA检测示骨髓CXCL12 mRNA表达下降,骨髓细胞外液CXCL12蛋白也显著下降,两者变化一致.结论 G-CSF/SCF可有效地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动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骨髓CXCL12/CXCR4信号通路平衡,下调CXCL12/CXCR4间相互作用,以促进骨髓单个核细胞动员.  相似文献   

12.
胃癌细胞-DC融合疫苗T淋巴细胞激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融合疫苗激活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特点,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 (1)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TNF-α诱导分化获取成熟DC。(2)SGC7901胃癌细胞-DC经PEG诱导融合、HAT/HT筛选培养,获得纯净融合细胞。(3)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融合细胞疫苗激活效应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按上述方法,可获得具备典型特征的DC及纯净的融合细胞。融合疫苗显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与T淋巴细胞在1:1效靶比时刺激能力最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胃癌细胞-DC融合疫苗具有较亲代DC更强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可能是其发挥更强抗肿瘤生物学效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骨髓单个核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这些细胞移植到缺血心肌后可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并且可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一些细胞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防止宿主细胞和移植细胞凋亡,并使内源性修复细胞归巢,修复受损的心肌。目前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试验,这些研究采用多种途径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到冠状动脉或心肌内,包括冠状动脉内注射、静脉输入、直接室壁注射、心外膜或心内膜下输入,并通过将细胞制成碎片而提高其滞留率,或应用一些细胞因子提高治疗效果。虽然目前这些临床试验结果尚存在争议,但这些方法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仍有前景。现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移植途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滞留、归巢、存活和展望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肝癌病人树突状细胞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以肝癌病人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抗肝癌免疫。方法 自肝癌病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0;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肿瘤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TAA)激活DC;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联合刺激PBMC中DC;DC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检测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BEL-7402,LOVOey HOS-86  相似文献   

15.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培养及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诱导培养和扩增的方法,以期证实人外周血是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一个理想的内皮祖细胞来源。方法 采集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进行内皮细胞表面标记物检测,应用细胞荧光化学检测进行培养细胞的内皮细胞功能检测。结果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经体外培养,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包括Ⅷ因子(VWF)、FLK-1、CD31和CD34,并显示出能内吞乙酰低密度脂蛋白(acLDL),结合UEA-1等内皮细胞的特性,提示这些培养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表面蛋白特性和具有内皮细胞的功能。结论 人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分化增殖能力的EPCs,可体外扩增和收集。  相似文献   

16.
核因子-κB通过调控炎症细胞激活及凋亡、炎性介质表达、胰酶异常激活和释放去掉及肺内微循环障碍等机制参与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因此抑制NF-κB的活化,在治疗急性胰腺炎并减轻肺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特征,探索机体抗梅毒免疫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全基因组高通量的Illumina测序技术,对4例二期梅毒患者和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行数字基因转录组分析。后行实时PCR对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较,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78个,其中有16个免疫应答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7(TNFRSF17)、IL-17C、IL-21、IL-31受体A(IL-31RA)、C-X-C配体10(CXCL10)、趋化因子配体1(CCL1)等炎症因子和相关受体、CD4+T细胞激活标志CD38、Fc类吞噬性受体(FcγR1A、FcγR3B)以及补体(C2、SERPING1)等均显著上调。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多种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分子参与机体系统性抗梅毒应答。  相似文献   

18.
IgA肾病患者尿液单个核细胞分布与CD44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尿液单个核细胞(UMC)测定在IgA肾病(IgAN)中的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9例患者的尿液进行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诊断IgAN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14~43岁;4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留取尿液50ml,1500r/min离心10分钟,PBS中洗涤3 次,制成悬液;每个小管中加入悬液50μl,加10μl荧光标记的单个核细胞单克隆抗体,混匀,4℃孵育30分钟,PBS洗涤2次后加入溶血素1ml,加150μg固定液,洗涤3次后待测;少量肾组织在研磨后按照上述方法制成肾组织单个核细胞悬液。采用Bacton Dickenson公  相似文献   

19.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是指一群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单个核白细胞,主要指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naturalkillercell,NK)等免疫活性细胞。HBV属嗜肝DNA(deoxyribonucleicacid,DNA)病毒,主要侵犯肝脏组织,但在肝外组织和细胞中也发现了HBVDNA及其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20.
从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克隆人白细胞介素-10 cDN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从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克隆人白细胞介素(hlL)-10cDNA。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自静脉血中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含ConA的RPMI1640培养24h,提取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hIL-10cDNA,克隆入pUCm—T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蓝白筛选,PCR及PvuⅠ、NotⅠ双酶切鉴定,重组DNA测序。结果RT—PCR扩增产物560bp,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随机挑取白色菌落,小量提取的质粒经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目的条带与预期片段的大小均一致,测序结果与Genebank公布的hIL-10cD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从PBMC中扩增hIL-10cDNA,克隆至pUCm—T载体,方法较为简便,为进一步进行亚克隆及表达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