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从欠采样的磁共振成像K空间数据快速重建出无伪影的高质量图像。材料与方法实验数据包含60位自愿者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全采的T1加权脑部MR图像,使用旋转和拉伸等操作对训练数据进行扩增。不同欠采模式的MR图像和金标准图像分别输入CNN进行训练,学习获得的网络可实现由欠采图像到全采集图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重建时,将CNN重建图像的K空间与原始的K空间数据进行合并保真。实验中利用金标准图像,计算重建图像的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结构相似度(structural similarity,SSIM)和高频误差范数(high frequency error norm,HFEN),定量评价重建结果。结果 (1)CNN重建出的中央采样MR图像的PSNR、SSIM、HFEN分别为31.13、0.93、223.81,优于Tukey窗函数的25.69、0.86、482.75;(2)CNN重建出的伪随机采样MR图像的PSNR、SSIM、HFEN分别为32.78、0.95、195.51,优于压缩感知的31.01、0.93、184.69。结论卷积神经网络可以从欠采数据重建出高质量的磁共振图像,无论是主观的视觉效果还是客观的评价参数都优于传统的处理方法。与K空间中央连续采集相比,伪随机采样模式更有利于CNN重建出高质量的MR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快速稳态进动成像(3D-FIESTA)序列诊断颅内脊索细胞瘤(EP)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后颅窝MR扫描的760例临床疑似颅底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FSE T2W、3D-T1W及3D-FIESTA序列平扫和3D-T1W序列增强扫描图像。分析EP患者影像学征象,评价不同序列对EP病灶的显示效果。结果 共发现EP患者12例(12/760,1.58%),病灶均位于斜坡硬膜下桥前池,其中8例患者接受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未见强化。9例(9/12,75.00%)无症状者病灶最大径2.0~11.0 mm,9例(9/12,75.00%)可见斜坡背侧"骨突"。12例(12/12,100%)EP病灶均可于3D-FIESTA图像上清晰显示,呈稍高或高信号。8例(8/12,66.67%)病灶可于FSE T2WI图像呈高信号,显示欠清晰,余病灶不能与脑脊液区分。4例(4/12,33.33%)病灶于3D-T1WI图像呈低信号,显示欠清晰,余8例(8/12,66.67%)不能显示。结论 3D-FIESTA序列诊断EP优于常规MR序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MR 3D-FIESTA序列对动眼神经海绵窦段进行解剖显示与研究,为临床提供进一步MR影像解剖信息。方法:38例正常志愿者与8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均行常规SE序列及3D-FIESTA序列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建(CR)技术从不同角度显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走行情况。结果:38例正常志愿者中40.8%(15例)可以清晰显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57.8%(22例)海绵窦段显示欠清晰,可显示部分动眼神经,1.3%(1例)海绵窦段未见显示。8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2.5%可清晰显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62.5%动眼神经部分显示,25%动眼神经未见显示。结论:MR 3D-FIESTA序列结合MR后处理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解剖信息,对于病变累及海绵窦区显示情况较差,但是可提供间接解剖形态信息,为诊断及进一步的手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脾脏VX2肿瘤模型,分析大鼠脾VX2肿瘤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图像上信号强度变化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探讨SPIO增强MR在大鼠脾脏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制作8只脾脏荷VX2肿瘤模型鼠,注射SPIO后行MR扫描,扫描序列采用T1WI(450/12ms)和T2WI(4000/128ms)。分析SPIO增强扫描前后MR图像上不同组织的信号特点。结果:SPIO增强T2WI MR图像上正常脾实质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为55.04%;脾脏VX2肿瘤PSIL为0.87%,与正常脾实质的信号强度下降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01)。脾VX2肿瘤的CNR较增强前显著提高(P<0.001)。结论:SPIO增强T2WI MR图像上脾脏-肿瘤的对比显著,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改善了病灶的影像学特征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SCT和MR三维快速场回波(3D-TFE)序列诊断儿童双侧气管性支气管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双侧气管性支气管患儿的胸部MSCT或MRI资料。对10例MSCT图像采用最小密度投影技术进行气道重建;对4例采用MR 3D-TFE序列扫描获得气道图像,并以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气道。根据MSCT或MRI将患儿分为标准型(双侧气管性支气管均从气管隆嵴上方发出)、临界型(双侧气管性支气管均从气管隆嵴起始部发出)和混合型(双侧气管性支气管从不同位置发出),分析图像特点及合并心脏畸形。结果 MSCT和MR 3D-TFE序列均可清晰显示双侧气管性支气管。14例中,标准型8例(8/14,57.14%),临界型5例(5/14,35.71%),混合型1例(1/14,7.14%)。14例(14/14,100%)患儿均合并无脾综合征。较高发的合并心脏畸形包括共同房室通道(12/14,85.71%)、肺动脉狭窄(11/14,78.57%)和永存左上腔静脉(11/14,78.57%)。结论 MSCT和MR 3D-TFE序列对双侧气管性支气管有良好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探寻膝关节交叉韧带成像的最佳方位,指导交叉韧带MR扫描方式,提高交叉韧带MR图像的显示程度。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0年3月50例成人膝关节螺旋CT检查阴性者,调取双侧膝关节薄层横断面重建图像,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任意角度矢状面重建,分析所得图像交叉韧带的显示程度。结果:膝关节自然伸直位,当定位线平行于股骨髁间窝层面的外侧髁内缘时,所得矢状面图像膝关节交叉韧带显示完整(一个层面以上),前交叉韧带显示率为98%,后交叉韧带显示率为100%,明显优于其他方位。依上述方位做矢状面定位,20例MR检查阴性者图像示前、后交叉韧带显示完整,显示率为100%。结论:利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探寻膝关节交叉韧带成像的最佳方位,操作简单,结论准确,对膝关节交叉韧带MR扫描方式具有明确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模型迭代重建算法(iDose4)和滤波反投影算法(FBP)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应用iDose4降低扫描剂量的潜力。方法:应用256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 iCT),在120 kV管电压条件下分别采用200/180/160/140/120/100/80/60/40/20 mAs条件下扫描Catphan模体,采用FBP和iDose4 1-6重建横断图像,以200 mAs FBP重建图像作为参照,分析扫描条件、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以及低对比度分辨力),并分析图像质量与扫描剂量的关系。结果:iDose4与FBP重建图像CT值有高度的一致性(P〉0.05);iDose4级别1-6重建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图像噪声(9.46%-43.30%);在管电流降低至初始值40%-50%时(80-100 mAs),iDose4级别6重建图像与200 mAs FBP重建图像其图像噪声无统计学差异(P〉0.05);管电流降低至初始值50%-60%情况下(100-120 mAs),其低对比度分辨力基本维持不变。结论:iDose4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改善图像质量。相对于FBP重建图像,利用iDose4高级迭代重建技术可以在扫描剂量隆低至40%-50%情况下,维持图像质量不变。  相似文献   

8.
MRCP结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梗阻性黄疸2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序列联合胰胆管水成像(MR Cholangiopancretography,MRCP)对梗阻性黄疸疾病的诊断方法与价值。方法:对23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3D—MRCP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并重建后处理分析。结果:梗阻部位定位率99.6%,梗阻性质诊断准确率88%。结论: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直观显示病灶,MRCP与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相结合明显提高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重建条件组合对不同大小病灶图像质量的影响,提出一体化PET/MR对于小病灶的最佳图像重建方案。方法 采用GE SIGNA TOF PET/MR系统对符合国际电工协会(IEC)推荐标准的PET图像质量(IQ)发射体模进行扫描,并对列表模式PET原始数据按照以下条件分别组合进行重建: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子集:28;迭代次数:1~9次);重建矩阵(128×128,192×192,256×256);高斯低通滤波器,半高宽(FWHM)(1~6 mm);单独使用飞行时间(TOF)技术;单独使用点扩散函数(PSF);同时使用TOF和PSF(TOF+PSF);不使用TOF和PSF(NOTOF+NOPSF)。分析不同重建条件下图像对比度恢复(CR)、背景变化率(BV)和信噪比(SNR),评估图像质量。结果 10 mm和13 mm小球在OSEM(3次迭代,28个子集)、192×192矩阵、2 mm高斯滤波半高宽、TOF+PSF重建组合下信噪比最高,分别为13.31%、21.73%,13.31%、21.73%,25.74%、35.80%和26.25%、46.01%。结论 3次迭代、28个子集、192×192矩阵、TOF+PSF为本研究条件下一体化PET/MR对于模拟小病灶的最佳图像重建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快速非对称自旋回波序列对正常外展神经脑池段的显示方法及其影像表现。方法:应用三维快速非对称自旋回波序列对1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扫描,根据外展神经的特殊走行方向进行斜冠状位、斜矢状位图像重建。结果:用Dorello氏管作为标志, 80%的外展神经(24/30)在斜冠状位和斜矢状位重建图像上被识别和清晰显示,20%的外展神经(两位志愿者的双侧外展神经和两位志愿者单侧外展神经,6/30)未被显示。在三维快速成像序列图像上外展神经脑池段平均直径为1.35mm。结论:用Dorello氏管作为标志,三维快速成像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外展神经脑池段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三维稳态进动结构相干(3D-CISS)序列显示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的价值。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行右侧膝关节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和冠状位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FS-PDWI)及3D-CISS序列。对3D-CISS图像行MPR斜矢状位重建和CPR不同角度冠状位重建,CPR重建角度为0°、30°、60°、90°、120°、150°和180°;观察各序列图像ALL表现,并比较不同序列对ALL股骨部、半月板部、胫骨部、半月板附着点、股骨附着点和胫骨附着点的显示率。结果 3D-CISS序列CPR图像对ALL胫骨附着点和股骨附着点显示率均为96.67%(29/30),MPR图像均为93.33%(28/30),均优于FS-PDWI图像(P均<0.017)。3D-CISS序列CPR图像对ALL胫骨部、半月板部和半月板附着点的显示率分别为96.67%(29/30)、83.33%(25/30)和83.33%(25/30),均高于FS-PDWI图像(P均<0.05),对ALL股骨部的显示率与FS-PDWI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结论 3D-CISS序列联合CPR图像可提高对ALL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压缩感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MR图像的快速重建中.在对K空间数据进行随机欠采样后,通过非线性优化算法求解带约束的范数最小化问题,可恢复出在变换域具有稀疏性的MR图像.目的:为了增强图像在变换域中的稀疏性,改善MR图像重建质量,提出了对待重建图像的稀疏表示进行加权的方法.方法: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下降算法求解该加权范数最小化问题,在迭代过程中,根据所求取的图像稀疏表示来更新权值矩阵,增强MR图像的稀疏性.结果与结论:通过比较带加权矩阵和不带加权矩阵的压缩感知图像重建方法,结果表明带加权矩阵改进的算法提高了图像重建能力.  相似文献   

13.
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的技术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对15例正常志愿者行双侧臂丛神经成像:包括常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T1W/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T2W/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加SPIR脂肪抑制(T2W/SPIR)冠状位扫描以及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序列(DWIBS)轴位扫描。结果:T1W/TSE、T2W/TSE、及T2W/SPIR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显示率分别为53.3%、56.7%和83.3%;DWIBSMIP重建图像对臂丛神经的全貌显示较为完整、清晰、直观;T1W/TSE、T2W/TSE、T2W/SPIR及DWIBSMIP重建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0.9±0.9、10.7±1.3、18.5±6.8和29.9±13.3,T2W/SPIR序列和DWIBSMIP重建图像的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T1W/TSE和T2W/TSE序列。结论:T2W/SPIR序列对臂丛神经的同层显示率及图像的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T1W/TSE、T2W/TSE序列,DWIBSMIP重建图像能够显示臂丛神经的全貌,两者为臂丛神经成像较为有效的技术方法,对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5T高场MR对67例脑部疾病患者行MR扫描,对FLAIR与FSE-T2W图像对比分析。结果;FSE-T2W检出病灶105个,FLAIR检出144个病灶,后者检出率高且图像对比度更好。结论:FLAIR序列是较佳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正常膝关节软骨在低场MRI中的表现特点。方法:对正常志愿者和膝关节无病变而存在其他相邻部位异常的患者共42例,采用0.3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SE T1WI、FSE T2WI、FIR、水脂分离成像(FatSepG)4种扫描序列的膝关节矢状位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扫描图像进行肉眼观察及软骨厚度测量、分层计数统计,再对MR图像组织分辨力进行评估。结果:16岁以前关节软骨厚度随年龄逐渐变薄,16岁以后软骨厚度无明显变化。关节软骨分层显示在不同年龄组、不同序列表现不同。结论:正常膝关节软骨的厚度和分层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低场MRI能较好显示正常膝关节软骨的形态结构,为临床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MRI集合(MAGiC)序列与常规序列头部图像质量。方法 对96人进行头部常规序列及MAGiC序列MR扫描,比较常规序列T1 FSE、T2 FSE、T1 Flair、T2 Flair图像与MAGiC序列重建MAGiC T1、MAGiC T2、MAGiC T1 Flair、MAGiC T2 Flair图像的质量和SNR。结果 常规序列与MAGiC序列图像的整体质量评分、伪影评分、病灶检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AGiC T1、MAGiC T2、MAGiC T1 Flair、MAGiC T2 Flair图像的SNR均高于相应常规序列图像(P均<0.01)。结论 MAGiC序列与常规序列扫描所获头部图像质量相当,且MAGiC序列图像的SNR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标记细胞不同细胞数量所引起的MR信号强度变化规律,以及MR示踪最敏感的成像序列,为标记细胞活体内MR示踪奠定基础。方法用1%的琼脂糖混悬经Brdu和SPIO双标记的BMSCs(分别为2×106、1×106、5×105个)和未标记的BMSCs(2×106个),分别置于不同EP管中,行冠状位和轴位TSE序列T1WI、T2WI和FFE—T2WI扫描,测量相同细胞数量不同成像序列以及相同成像序列不同细胞数量的MR信号强度,并比较信号强度变化百分率。结果标记组5×105、1×106、2×106个细胞不同扫描序列MR信号强度变化百分率分别为,TSE—T1WI:(-4.19±0.788)%、(-16.35±1.228)%、(-22.80±1.053)%;TSE—T2WI:(-14.15±1.366)%、(-35.09±1.391)%、(-53.02±1.299)%;FFE—T2WI:(-44.98±0.456)%、(-69.38±0.820)%、(-87.24±0.818)%。同一扫描序列中各标记细胞组之间以及相同标记细胞数量各成像序列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磁粒子标记BMSCs,细胞浓度相同条件下,以FFE-T2WI序列信号下降最为明显,标记的细胞数量越多,信号改变越明显,呈细胞数量依赖性。FFE—T2WI序列为磁粒子标记细胞MR示踪的理想序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多序列联合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并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复发微小病灶诊断应用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并肝癌TACE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DSA造影、CT增强、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定期复查。分析比较CT增强、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的病灶数目、大小、包膜诊断价值。结果:DSA造影显示,50例患者中共发现61个病灶,直径0.5~2.0 cm,平均(1.25±0.74) cm,54个证实为复发小肝癌,7个病灶为非肝癌病灶,均经6个月随访时间证实,复发小肝癌中35个有病理结果,其余19个均经随访证实;CT增强发现50个复发小肝癌,8个包膜病灶;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发现51个复发小肝癌,21个包膜病灶;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包膜病灶检出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高于CT增强检测(P<0.05)。结论:MR多序列联合Gd-EOB-DTPA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Star-容积内插屏气检查(Star-VIBE)序列及常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VIBE)序列胎儿脑图像质量。方法 对81名妊娠中晚期孕妇分别行Star-VIBE序列(自由呼吸)及常规VIBE序列MR体部扫描,比较2种序列图像中胎儿基底核及脑白质部位SNR及CNR,并比较胎儿脑沟回、基底核及丘脑、脑室系统、小脑及脑干部位2种序列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胎儿基底核及脑白质部位Star-VIBE序列图像的SNR、CNR均高于常规VIBE序列(P均<0.01)。胎儿脑沟回、基底核及丘脑、脑室系统、小脑及脑干部位Star-VIBE序列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VIBE序列(P均<0.01)。结论 Star-VIBE序列扫描获得的胎儿脑图像质量好于常规VIBE序列,显示胎儿颅内结构更清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 CS)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 AF)联合并行采集技术(parallel acquisition technique, PAT)基于区域增长和相位校正水脂分离技术的三维肝脏容积加速采集(three-dimensional liver acqu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 flexible, 3D LAVA FLEX)屏气序列在肝脏MR快速成像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 招募28名健康受试者,采用GE Architect 3.0 T MR仪行结合PAT AF 2以及不同CS AF的屏气3D LAVA FLEX序列的肝脏扫描。扫描序列分为五组,分别为PAT 2组和基于PAT 2的CS 1.2、CS 1.5、CS 2、CS 2.4组。由两位观察者分别对肝脏的水相、同相位(in-phase, IP)、反相位(opposed-phase, OP)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取肝门水平的同一层面,放置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于肝右叶前、后段和肝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