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庆市秋冬季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加重与呼吸道非细菌病原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哮喘急性加重患儿鼻咽部分泌物用免疫荧光快速检测7种病毒抗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IVA)、流感病毒B(IVB)、副流感病毒1(PIV1)、副流感病毒2(PIV2)、副流感病毒3(PIV3);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DNA、肺炎衣原体(CP)-DNA;ELISA法检测其血清RSV-IgM、AdV-IgM、柯萨奇病毒(CBV)-IgM、巨细胞病毒(CMV)-IgM、EB病毒(EBV)-IgM及MP-IgM、CP-IgM水平.结果 179例患儿检出病原120例,阳性率为67%,检出病原前3位为CBV 52例(29.1%)、RSV 44例(24.6%)、MP 26例(14.5%).5 岁以上组病原检出前3位为MP 12例(30%)、CBV 11例(27.5%)、AdV 5例(12.5%),5岁以下组病原检出前3位为CBV 41例(29.5%)、RSV 40例(28.8%)、MP 14例(10.1%),2组RSV、M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哮喘并间质性肺炎159例(88.8%),其中5岁以下组128例(71.5%),5岁以上组31例(17.3%),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组RSV比MP、CBV检出阳性病例住院时间更长.结论 MP、RSV为诱发儿童哮喘急性加重的常见病原,5岁以上患儿MP检出阳性率高,5岁以下患儿RSV检出阳性率高.呼吸道非细菌感染为哮喘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以5岁以下显著,尤其RSV阳性者住院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近期本地区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变化。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住院患儿急性期血清EB病毒 (EB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柯萨奇病毒 (CBV)、流感病毒 (IV)及肺炎支原体 (MP)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934例疑似感染者中检出 5种抗体均阳性 4 5 8例 ,下呼吸道感染 2 6 7例 ,其中气管炎、支气管炎 14 1例 ,支气管肺炎 12 6例 ;单一病原感染占 72 .7% ,两种病原混合感染占 2 4 .3% ,三种病原混合感染占3.0 % ;MP感染者居首位 ,余依次分别为EBV、RSV、IV、CBV。结论 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复杂 ,其分布特点及流行季节各异。对混合感染者及早明确致病病原体 ,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血小板数量骤降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对7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腺病毒(ADV)、柯萨奇病毒(CB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抗体进行检测。结果72例ITP患儿呼吸道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81.9%(59/72)。其中RSV阳性率为29.2%(21/72);CBV阳性率为19.4%(14/72);MP阳性率为15.3%(11/72)。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27.7%(20/72)。结论ITP患儿治疗过程中,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应注意抗病毒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部分病毒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中,血小板数量下降的因素。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6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柯萨奇病毒(CB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EB病毒(EB)和肺炎支原休(MP)IgM抗体。结果 显示62例ITP患儿感染阳性率为75.8%(47/62)。其中RW阳性率为32.3%(20/62);CBV阳性率为17.7%(11/62);MP阳性率为14.5%(9/62);ADV阳性率为9.7%(6/62)。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33.9%(21/62)。结论 ITP患儿治疗过程中,部分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抗病毒和免疫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血小板数量骤降的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7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腺病毒 (ADV)、柯萨奇病毒 (CB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肺炎支原体 (MP)和肺炎衣原体 (CP)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72例ITP患儿呼吸道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 81 9% (5 9/ 72 )。其中RSV阳性率为 2 9 2 % (2 1/ 72 ) ;CBV阳性率为 19 4 % (14 /72 ) ;MP阳性率为 15 3% (11/ 72 )。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 2 7 7% (2 0 / 72 )。结论 ITP患儿治疗过程中 ,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 ,应注意抗病毒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6.
ITP患儿治疗中血小板下降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部分病毒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中 ,血小板数量下降的因素。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 6 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柯萨奇病毒 (CB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 (ADV)、EB病毒 (EB)和肺炎支原休 (MP)IgM抗体。结果  显示 6 2例ITP患儿感染阳性率为 75 8% ( 4 7/6 2 )。其中RSV阳性率为 32 3% ( 2 0 /6 2 ) ;CBV阳性率为 1 7 7% ( 1 1 /6 2 ) ;MP阳性率为 1 4 5% ( 9/6 2 ) ;ADV阳性率为 9 7% ( 6 /6 2 )。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 33 9% ( 2 1 /6 2 )。结论  ITP患儿治疗过程中 ,部分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 ,临床上应重视抗病毒和免疫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原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住院治疗并采集肺泡灌洗液(BALF)的149例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以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的BALF中的病原特点,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血清MP特异性抗体(MP-IgM)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段、MP肺炎与非MP肺炎、混合感染与单一感染患儿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差异。结果 149例患儿中,病原体阳性129例,男71例、女58例,1~3岁18例、~6岁40例、~14岁71例。肺炎支原体(MP)阳性107例,肺炎链球菌(SP)18例,腺病毒(ADV)12例,流感嗜血杆菌(HI)6例,肺炎克雷伯杆菌(KP)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例,肺炎衣原体(CP)2例;混合感染23例,以合并MP、SP居多。1~3岁患儿细菌及病毒感染10例,占同年龄组阳性病例的55.6%;3岁患儿MP感染99例,占MP阳性病例的92.5%。在107例MP阳性患儿中,BALF以FQ-PCR法检测MP阳性率高于血清MP-I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MP肺炎组相比,MP肺炎组患儿胸腔积液、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受累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感染组CPIS≥6的患儿比例高于单一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大叶性肺炎MP检出率最高,其次为SP、ADV,不同年龄段感染的病原体不同,MP是多数混合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更易出现重症或难治病例。  相似文献   

8.
小儿肺炎840例常见病原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常见病原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流行情况以及常见病原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 对2 0 0 2年3月至2 0 0 3年1 2月收治的840例肺炎患儿血清,用颗粒凝集法(PA)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体,ELISA法检测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V)的病毒抗体。结果 共测得病毒感染阳性病例3 0 3例,病毒阳性毒株3 75株,总阳性率为3 6 .1 % ( 3 0 3 / 840 ) ;肺炎支原体在3 ~7岁学龄前儿童中阳性率最高,为43. 6% ,<3岁组病毒阳性率最高,RSV、ADV、IV分别为46. 2 % ,63 . 1 %和56. 4% ;广州地区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4 . 2 % ,上海地区为51 . 3 % ,辽宁地区的病毒阳性检出率为1 6 .0 % ;黑龙江地区为47. 5% ,成都地区为45. 6%。东北、成都地区在不同的季节病原分布无明显差异性(P >0 .0 5) ,上海、广州地区在不同的季节病原分布有明显差异性(P<0 .0 5)。不同的病原在中医证型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性(P >0 . 0 5)。结论 支原体肺炎在学龄前儿童中患病率最高,病毒性肺炎幼儿患病率最高;病毒阳性检出率南方略高于北方;上海地区MP肺炎以夏季发病较多,RSV和ADV肺炎均在冬季多见,IV肺炎在春季明显增多,广州地区MP肺炎在夏春季发病较多,RSV肺炎夏季多见,ADV肺炎多在冬季发病,IV肺炎在冬春季患病率增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婴幼儿较常见的3种呼吸道感染性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肺炎支原体(MP)感染时血清中IL- 6含量,探讨其在以上3种呼吸道疾病时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 ISA法检测出MP、ADV、RSV阳性的呼吸道疾病患者33例为观察组,与同期健康体检的婴幼儿2 8例做正常对照组。2组均测定血清IL- 6水平。在观察组中按发病天数分为0~3d组,~7d组,~0 d以上组,观察不同发病时间IL - 6水平变化。结果 ADV、RSV、MP组IL - 6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做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 1)。发病0~3d组与~7d组IL - 6水平比较P<0 .0 5。而发病时间在~7d组与~10 d组比较P>0 .0 5。结论 婴幼儿常见的3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ADV、RSV、MP感染时IL- 6水平均升高,说明IL- 6参与了其发病过程,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和重症肺炎时更有意义。是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病原所致病毒性肺炎时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方法对2002~2004年确诊为病毒性肺炎的住院患儿,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急性期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性肺炎组34例,非RSV肺炎组23例。同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非RSV组Th1细胞百分率为[(15.89±7.88)%],RSV肺炎组为[(11.76±7.31)%],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1,0);两者亦有显著差异(P=0.026);Th1/Th2在非RSV肺炎组较RSV肺炎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6,0)。结论病毒性肺炎时呈现Th1应答优势,并以非RSV感染最为明显。与非RSV肺炎相比,RSV感染具有潜在的相对Th2反应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嘉兴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本院的800例肺炎患儿做痰细菌培养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的抗原测定,并抽取血样检测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副流感病毒IgM抗体.对病原学阳性的202例患儿再根据不同病原分为3组:细菌感染组109例,病毒感染组5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9例.检测3组患儿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结果800例肺炎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25.25%(202/800),其中肺炎链球菌46例(22.77%,46/202)、流感嗜血杆菌32例(15.84%,32/202)、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2.48%,5/202)、肺炎克雷白杆菌8例(3.96%,8/202)、大肠埃希菌12例(5.94%,12/202)、肺炎支原体39例(19.31%,39/202)、呼吸道合胞病毒48例( 23.76%,48/202)、腺病毒1例(0.50%,1/202)、流感病毒3例(1.49%,3/202)、副流感病毒2例(0.99%,2/202),肺炎链球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3例(1.49%,3/202),肺炎链球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3例(1.49%,3/202).1岁以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高发年龄;肺炎链球菌各个年龄组均可感染,主要发生在1~3岁;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6岁以上的年长儿以支原体感染为主.3组患儿的PCT分别为(7.78±6.14) ng/ml、(0.39±0.56) ng/ml、(0.20±0.34) ng/m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嘉兴地区小婴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婴幼儿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年长儿以支原体感染为主,通过年龄、临床表现并结合PCT检测可初步经验性推测可能感染的病原,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病毒性肺炎104例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概况与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婴幼儿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5种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抗体IgM。按血清病毒特异IgM阳性、C-反应蛋白(CRP)〈8mg/L且无其他病原学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为条件检测221例肺炎患儿。结果1.检出总抗体阳性104例.阳性检测率为47.1%.其中单一病毒感染75例,占72.1%,混合感染29例.占27.9%。2.RSV感染居首位,其余依次为IFV、ADV、PIV、CMV。3.婴幼儿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易感病毒的种类不同。结论引起小儿肺炎的病原除细菌性感染外,病毒性感染的种类繁多,其流行季节高峰与临床表现各异。对感染者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原学种类,以利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重庆地区婴幼儿重症肺炎呼吸道病毒病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毒病原的感染情况.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取ICU病房收集诊断为重症肺炎患儿的深部气道或机械通气气管导管内吸取物标本119例,采用RT-PCR或PCR方法 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HBo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1、2、3和流感病毒(IV)A、B等呼吸道病毒病原.结果 119例标本中病毒总检出例数为86例(72.3%),其中RSV检出率最高,为41.2%(49/119).有2种及以上病毒协同感染23例,占26.7%(23/86);RSV阳性中有19例存在协同感染,占38.8%(19/49).69例行细菌检测,其中53例为阳性,阳性率为76.8%.这69例标本中,病毒阳性率为76.8%;病毒细菌双阳性为41例,占59.4%.结论 (1)病毒感染仍是重庆地区婴幼儿重症肺炎的重要病因.(2)BSV是婴幼儿重症肺炎最常见病毒病原,其次为ADV和hMPV.(3)病毒的协同感染较在重症呼吸道患儿中可能较为普遍,但尚无证据说明病毒协同感染可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4.
肺炎3种病毒病原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中B组柯萨奇病毒(CVB)、巨细胞病毒(CMV)、Epstein-Barr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01年10月~2002年9月住我院儿科住院的140例肺炎患儿血清CVB、CMV、EBV的特异性IgM抗体。结果3种病毒总检出率38.6%,CVB-IgM、CMV-IgM、EBV-IgM阳性率分别为24.3%、8.6%、6.5%。结论CVB在肺炎中有较高的感染率,是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主要病原之一;CMV、EBV也有一定感染率,虽感染率不高,但因其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也应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柯萨奇病毒B组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对104例临床拟诊为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采用血清免疫印迹方法进行柯萨奇病毒B组(CBV)感染监侧,检出CBV特异性IgM阳性者32例,阳性率30.8%,与同期特异性CBVIgM阴性病例比较,CBVIgM阳性组发热,腹泻和皮疹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分别为36.0%和50.0%。提示北京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部分病例病原可能与CBV有关,并提示冬季也可发生CBV流行。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accounts for more than two million deaths per year in children less than 5 years of age, most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Viruses causing CAP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up to 50% of patients in studies using th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is study aimed at screening of viral etiology among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severe pneumonia.Methods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conducted at Cairo University Children’s Hospital from 31st March 2010 to 1st April 2011 on 733 children admitted with 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diagnosis of pneumonia, nasopharyngeal or throat swabs were analyzed for common respiratory viruses, including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 influenza B (Flu B), 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hPIV), influenza A (H1N1) and adenovirus (ADV) using the real time PCR technique.ResultsOne or more respiratory viruses were detected in 311 patients. RSV was the most commonly detected virus isolated in 197(63.3%) followed by hPIV in 38(12.2%), hMPV in 34(10.9%) and ADV in 26(8.4%) patients. Six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H1N1 making the virus the second least common, after Flu B, identified in a single patient in our study. Mixed infection with more than one respiratory virus was detected in 156(45%) cases.ConclusionRSV was the most predominantly isolated virus from all patients in addition to being the most common single virus to cause pneumonia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s. Although the most commonly isolated virus in our study, RSV came third in causing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hPIV & H1N1, but this observation cannot be applied to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7.
喘息性疾病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道非细菌性病原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住院治疗的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并进行病原学分析,并同时检测血清中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中, 检测出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阳性233例,阳性率为47.6%,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25.3%),其次为腺病毒(ADV) (8.9%)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8.8%)。 36例患儿同时检测出两种以上非细菌性病原体,且主要为MP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94%)。各年龄组(0 d~、1个月~、6个月~、1岁~、3~8.9岁)IgM抗体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0.0%、67.3%、33.1%、57.3%、61.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最低为毛细支气管炎。病原体检出阳性的患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而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非细菌性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B;MP和其他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6个月婴幼儿感染率较高;监测总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对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RI)儿童除细菌外的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和沙眼衣原体(CT),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IVA和IV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人偏肺病毒(hMPV)。结果1 592例标本中,MP和CT阳性率分别为25.7%、2.4%;总呼吸道病毒阳性率为40.9%,其中RSV最常见,占阳性病毒株的61.3%,其次为PIV-3、hMPV,分别为6.7%、4.9%。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率为6.7%,混合感染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婴儿,有68例,占混合感染的63.6%。结论病毒感染是南京地区婴幼儿ARI的主要原因,RSV是首要病毒病原,MP也是常见的ARI病原体,1岁以内婴儿混合感染率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6):450-4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