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2002年4月-2006年4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病例30例,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示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良好10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容易并发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造成漏诊误诊。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提高颅脑外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2002年4月~2006年4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病例30例,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示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良好10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容易并发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造成漏诊误诊.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提高颅脑外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致外伤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2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评分(GCS)、入院时血压及是否并发脑疝、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糖尿病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后脑梗塞患者与低龄、低GCS、低收缩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关系密切。结论:低龄、低GCS、低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可能是外伤后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坤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470-471
目的总结颅脑外伤的CT征象,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我院治疗的34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 34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出现骨折,26例出现血肿,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脑挫裂伤,4例外伤性气颅,4例外伤性脑梗塞,3例硬膜下积液。结论 CT为临床诊断颅脑外伤的一种常用方法,具有准确、简便以及安全等特征。熟练掌握颅脑外伤的CT征象对提高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志波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887-1888
目的 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 临床药物结合护理措施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中,痊愈30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药物治疗仍有不足之处,经过采取心理、防止再出血等护理治疗,有助于提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朱晓娟  朱丹 《健康天地》2010,4(3):13-14
目的:评价CT对颅脑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病例分析98例颅脑外伤患者的CT扫描资料。结果:98例颅脑外伤患者中,颅骨骨折56例;脑挫裂伤35例;脑内血肿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34例;硬膜下积液33例。结论:CT能清楚、准确的显示颅脑外伤情况,对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外伤性硬脑膜下水瘤 ,是因颅脑损伤时 ,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 ,致使蛛网膜被撕破 ,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间隙聚集而成。外伤性脑萎缩则多出现于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肿胀消退后及休克、窒息等脑组织缺血缺氧等损伤情况。这两类疾病在CT、MRI影像上常有相似表现 ,均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增宽。本文总结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增宽的病例 89例。现将临床特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临床观察 89例患者 ,男 5 7例、女 32例 ,年龄 14~73岁。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CT表现蛛网膜下腔增宽宽度3R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合并或不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近2年的时间严格筛选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的颅脑损伤病例进行研究。患者入院时为重型颅脑损伤,以是否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分为2组。入组患者均具备指征行脑室穿刺颅内压监护,予以脱水和常规治疗。入院后24h内TCD检查。7 d对比患者GCS评分和脑血管痉挛情况。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血管痉挛以平均流速超过120cm/s和Lindegaard指数3来确定。基底动脉痉挛以流速高于85cm/s来定义。进行χ2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使用IBM-SPSS 19.0软件。结果 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组。45例在研究过程中出组,最后得到了55例患者的数据用于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例。37例患者在研究周期中至少发现一根血管痉挛,大脑中动脉血管痉挛在第一周和第二周最为常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存在相关性(χ2检验,P0.05),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一周后脑血管痉挛较前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组t检验,P0.05),且患者的神志情况较未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恢复不佳。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的高发生率相关。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改善脑血管痉挛在治疗中尤为重要。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发现和治疗外伤性脑损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9.
左芝玲  齐祥娟 《中国保健》2009,(20):905-905
目的: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降低病人的死亡率。方法:通过对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消除引起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结果:细致耐心的治疗与护理,是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障。结论: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发因素,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合并或不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近2年的时间严格筛选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的颅脑损伤病例进行研究。患者入院时为重型颅脑损伤,以是否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分为2组。入组患者均具备指征行脑室穿刺颅内压监护,予以脱水和常规治疗。入院后24h内TCD检查。7d对比患者GCS评分和脑血管痉挛情况。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血管痉挛以平均流速超过120cm/s和Lindegaard指数〉3来确定。基底动脉痉挛以流速高于85cm/s来定义。进行r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使用IBM—SPSS19.0软件。结果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组。45例在研究过程中出组,最后得到了55例患者的数据用于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例。37例患者在研究周期中至少发现一根血管痉挛,大脑中动脉血管痉挛在第一周和第二周最为常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存在相关性∽检验,P〈O.05),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一周后脑血管痉挛较前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组t检验,P〈O.05),且患者的神志情况较未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恢复不佳。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的高发生率相关。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改善脑血管痉挛在治疗中尤为重要。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发现和治疗外伤性脑损伤,夕h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血管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出血破入下腔或脑室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此病在脑血管病中仅次于脑出血、脑梗塞而居第三位,易复发,死亡率高,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病。本文拟就其若干重要临床问题做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12.
腰穿放液冲洗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临床分析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411400)沈长强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易善楚我院自1995年4月至1996年5月,共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4例,其中作腰穿冲洗放液治疗41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为26例。在治疗对照组患者时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观察组患者时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结果:经对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值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观察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值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预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和临床资料。对其影像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原发性SAH13例(50.0%)继发于颅内其他部位出血6例(23.8%);3例合并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2例合并脑积水,2例合并基底节梗塞。结论:CT能及时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根据其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三种疾病都可以复发。复发次数越多,后果越严重。比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第3次复发时其死亡率要比首次犯病时高出1倍。脑出血和脑梗塞多次复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脑底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70%-80%属于外科范畴。临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眩晕症状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在发病后6~12 h内出现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经头部CT证实.结论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中临床并非少见,应引起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发症状突发头痛、恶心、颈项强直不是唯一,特别在老年人中.故应重视老年人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疾病,亦有可能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继发外伤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继发外伤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2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伤后血压、脑损伤类型、是否并发脑疝、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手术等相关因素与外伤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发外伤性脑梗死者61例,其中年龄、低血压或休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关系密切(P<0.05)。结论年龄、低血压或休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是颅脑损伤继发外伤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4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25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精心的护理。结果25例动脉瘤患者23例栓塞治疗成功,另外2例由于动脉瘤形状特殊,未能栓塞成功,行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栓塞成功患者中2例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溶栓治疗后康复。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洪菊 《现代保健》2011,(16):119-120
目的 减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疼痛感受,促进患者身心舒适.方法 将1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镇痛治疗和护理,干预组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干预,包括认知、教育、行为干预及规范的药物干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 外伤后第5、7、10 d干预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1).结论 规范化疼痛管理干预可提高镇痛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