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针药结合组)和对照组(麦角胺咖啡因治疗组),观察对比两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2例,痊愈率4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痊愈3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6例,痊愈率10.0%,总有效率为8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8.52、4.32,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我科2003年-2006年采用针灸和中药联合应用治疗28例偏义痛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布洛芬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布洛芬治疗。疗程30天。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评分值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提示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头痛指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药并用治疗脑电图异常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加中药治疗脑电图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脑电图异常的偏头痛患者运用针礼加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60.9%。二者疗效差并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加中药对脑电图异常的偏头痛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笔者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发病率高,易于反复。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近年来笔者依据裘昌林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采用针刺与中药结合治疗偏头痛6l例,取得颇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刺研究》2009,34(3)
针药结合是针刺和药物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机组合,临床使用广泛,机制研究也日趋深入。本文从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调节3个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针药结合的机制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针药结合疗法的增效机制可能涉及以下3个方面:①针刺穴位可能通过影响血清药物浓度的改变,从而介导针刺对药物的增效作用;②穴位针刺能够特异性地引起与其相关联的内脏靶器官对于靶向性药物的吸收增加;③穴位针刺特异性地提高了靶器官对该药物的反应性或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针刺加中药治疗偏头痛34例(治疗组)和单纯中药治疗22例(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2.9%和18.2%(P〈0.01),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和68.2%(P〈0.05),即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皆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治疗以急性期的对症处理为主。从针灸,中药,西药3个方面,对近年来偏头痛急性发作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作了系统、全面的回顾。研究发现,中医药研究普遍缺乏统一的随机化标准、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亟待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证;针灸和西药的即时疗效确切,但西药的副作用较为明显;针灸配合西药是否能够增效减毒,尚无文献报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新燕 《河北中医》2011,33(2):249-250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常伴恶心、呕吐,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2002-09—2008-12,笔者以平肝通络法为治则,拟方并选穴针药并用治疗偏头痛40例,并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疼,有季节性和遗传倾向,多发于女性,首次多在青春期发病.病因尚不明确,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偏头痛属于顽固难治疾病,根据临床经验,单一应用中药或者针刺都很难取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病,中青年女性较多见,一般月经前后1周出现周期型。发作时头痛难忍,且病程漫长,迁延不愈,给病人带来莫大的痛苦。本人在临床上用蒙医治疗偏头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伴体内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改变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偏头痛的发病率高达985.2/10万,25—29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927.4/10万,并且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增高。美国研究收集了代表美国人群的1.5万个家庭的信息,女性偏头痛的患病率为17.6%,男性为6%;英格兰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7.6%的男性和18.3%的女性在过去1年内有过有先兆型或无先兆型偏头痛发作。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其认识多集中在对遗传因素、血管因素、血液流变学及递质类因素与神经精神因素等的阐述上。近年来,中医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观念”理论为指导,辨证治疗偏头痛取得很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项针治疗偏头痛7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1年以来 ,笔者采用项针治疗偏头痛 73例 ,并设立西药组 5 0例作为对照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 3例患者皆为门诊病人 ,随机分成项针组和西药组。项针组 73例 ,男 2 3例 ,女 5 0例 ;年龄最小 2 8岁 ,最大 70岁 ,平均 36 .5± 4 .8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2 0 a,平均 3.0± 1.3a。西药组 5 0例 ,男 17例 ,女 33例 ;年龄最小2 5岁 ,最大 72岁 ,平均 3.1± 1.2岁。 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其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2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皆进行 0 .5~ 2 a的随访1.2…  相似文献   

16.
1 风药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对于偏头痛的病机,笔者认为,肝失疏泄为发病基础,气机失常为始动因素,络脉失和、气血逆乱为病机关键[1]。因此,风药治疗偏头痛的可能机制如下。 1.1 发散风邪 引药上行 《素问·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此为运用风药的病因依据。李东垣善用风药,并谓:“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 李中梓发挥曰:“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另外,外感风邪是偏头痛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故运用…  相似文献   

17.
2002年5月以来,笔者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青年人普通型偏头痛5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全部112例均为我院门诊就诊的普通型偏头痛患者,年龄<45岁,临床诊断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1998年)制订的普通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经颅脑CT或MRI证实无异常发现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2例,男23例,女39例;年龄17~44岁,平均33.26±7.51岁;病程8个月~22年,平均6.82±2.31年;治疗前头痛月平均发作次数4.52±1.33次,平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7.36±11.45h。对照组62例,男21例,女41例;年龄16~42岁,平均32.4…  相似文献   

18.
<正>偏头痛是一种常见性、反复发作性的血管神经性疾病,具有广泛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单侧和(或)双侧搏动性头痛发作,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中医学中将偏头痛归属于"头风""脑风""偏头风"等范畴。王乐亭老前辈为针灸名家,其治疗头痛采用经验方"头痛八针"及透刺穴,"头痛八针"由督脉之百  相似文献   

19.
临床实践证明,包括穴位注射在内的针灸与药物的结合应用可以产生更好的疗效。而针药结合增效作用的机制迄今不甚清楚。本文结合既往的研究,提出针灸可能通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等,从而改变血药浓度、靶器官药物浓度或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通过影响靶器官细胞上特异性受体及其信号转导路径而改变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或敏感性,最终提高药物的疗效。上述思路将可能为针药结合增效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蜂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笔者自1991年以来,运用民间蜂针疗法治疗本病11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10例均为病程1年以上,并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82例;年龄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