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阳斌 《四川医学》2005,26(3):336-337
目的 探讨小儿特重烧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可能影响发病率的因素、诱发原因、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方法 通过复习我院9年来治疗的270例小儿烧伤资料,回顾性总结了小儿特重烧伤并发消化道出血与烧伤总面积及Ⅲ度面积呈正相关,具有发病率高、出血时间早、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但消化道出血不是直接原因。结果 270例中有53例属于特重度烧伤,其中的11例并发了消化道出血,治愈4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6例。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小儿特重烧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远高于成人。并可增加败血症的发病率,病死率增高,在小儿特重烧伤的诊治过程中要引起足够重视,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 1 987年以来 ,共收治各种烧伤患者 2 5 0 6例 ,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8例 (占 1 .92 %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8例 ,均为 1 987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的住院患者 ,男 33例 ,女 1 5例 ,男女比例 2 .2 :1 ;年龄 1~ 76岁 ,平均30 .5岁。热力烧伤 4 0例 ,化学烧伤 8例。烧伤面积按照 1 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拟订的分类标准 ,中度烧伤 1 2例 ,重度烧伤 2 6例 ,特重度烧伤 1 0例。4 8例患者插胃管减压引流取胃内容物以及大便行潜血试验为 (++)~ (++++) ,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同时行急诊胃镜检查 32例 (占 6 6…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烧伤并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出血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对46例烧伤并发消化道出血年龄、性别、烧伤面积、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发生休克、创面感染情况及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统计分析。结果小孩、特殊工种人群、大面积烧伤,有休克,创面感染等因素,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重要原因,多发生在烧伤后一周内并出血。结论早期肠道营养,保护胃黏膜。有效处理创面感染防止创面脓毒症,平稳渡过休克期,是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陈广哲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4):221-221,215
目的 探讨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65例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病例的年龄、性别、烧伤面积、休克复苏、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创面感染、早期诊断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严重感染等因素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重要原因。结论 平稳渡过休克期,预防创面感染,有利于防治消化道溃疡出血。  相似文献   

6.
7.
1975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我院共收治 12岁以下烧伤儿童 3132例 ,其中并发消化道出血 5 4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6例 ,女 18例 ,年龄 1~ 2岁 14例 ,3~ 7岁 32例 ,8~ 12岁 8例 ,烧伤原因 :热力烧伤 49例 ,化学烧伤 2例 ,电烧伤3例。 35例入院时并发休克 ,42例并发菌血症和创面脓毒症。伤后出血时间 :最早伤后 8小时 ,最晚 6 0天 ,0~ 3天 3例 ,4~ 7天 6例 ,8~ 14天 32例 ,15~ 30天 7例 ,30天以上 6例。出血方式 :便血 43例 ,呕血 7例 ,呕血兼便血有 6例 ,保守治疗 5 1例 ,手术 3例。2 讨论2 1 发病特点 :小儿烧伤并发消化道出…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2007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64岁,平均27.5岁。烧伤总面积22%~89%,其中Ⅲ度11%~57%TBSA。中度烧伤1例(2.8%),重度烧伤7例(19.4%),特重度烧伤28例(77.8%),其中伴有吸人性损伤8例,创面脓毒症5例,中毒性休克2例,伤前均无溃疡病史,伤后3~18天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伤后1周内29例,1周后7例,首发表现为呕咖啡样液体15例,黑便17例,大便隐血试验阳性2例,贫血及休克2例。血红蛋白含量:51g/L~108g/L。[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713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溃疡出血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10个月~72岁,平均29.3岁;烧伤面积32%~84%TBSA,烧伤面积均〉30%TBSA或Ⅲ度〉15%TBSA,平均为41%或Ⅲ度为23%;伤后入院时间0.5小时~15天,平均43小时。发病最早在伤后6小时,最迟在伤后36天,平均7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以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的目的。方法对呕血、大量出血等临床症状的对症护理。结果48例患者,好转40例,死亡8例。结论通过对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对症护理,可以达到提高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烧伤后并发急性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本院小儿烧伤后并发急性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的16例病人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感染及休克是诱发小儿烧伤后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的主要原因,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结论小儿烧伤后并发急性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的比例较成人高,感染及休克是主要诱因,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魏建明 《当代医学》2012,18(10):72-73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的特点.方法 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年龄及临床表现的情况等相关现象进行分析.结果 分别分析消化性溃疡、复合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出血性胃炎、血液系统疾病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分析,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种情况,且由于性别的不同,其出血的概率有所差异,还因发病的病因不同,出现的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2 6例小儿烧伤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结果 :治愈 2 0例 ,死亡 3例。结论 :早期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是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关键。H2 受体阻滞剂、止血药的正确应用及手术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食管、胃黏膜病变主要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和肝源性消化性溃疡.这些病变都是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急诊胃镜检查发现,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52.4%,非静脉曲张出血占47.6%[1].现将我院收治的29例中年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做出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岚 《中外医疗》2008,27(26):4-4
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26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126例患者均有呕血或黑便等主要临床表现,溃疡病是老年人发病主要病因,通过有效治疗出血好转或停止109例(86.5%).结论针对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特点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在出血病因、并存疾病、临床特征及病死原因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8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和312例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对比老年人与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在出血病因、并存疾病、临床特征及病死原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主要为消化道溃疡、胃癌以及急性胃黏膜病变,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主要为消化道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及食管静脉曲张。老年组并存疾病率为25.4%,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3.20%(P〈0.05),且老年组主要的并发症为肺部感染。老年组出现呕血和排暗红色血便、单纯排黑便以及出现低血压或休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且老年组多死于慢性疾病或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非老年组主要死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与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在出血病因、并存疾病、临床特征及病死原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7.
18.
自1990—2002年救治烧伤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大出血16例,治愈13例,死亡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大面积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锡麟 《广州医药》1997,28(1):18-19
5638例烧伤患者中,大面积烧伤415例,并发应激性溃疡了出血31你,与文献报道发生率不一致,本组发病率为7.5%。对其发病原因及治疗分析,提出早期应用制酸拒绝制酸药,控制胃浓酸度,保护胃粘膜,对已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病人,一般采用保守治疗,但在短期内反复出血量为1000ml以上,宜手术治疗,并提出在手术选择上应参考创面因素及全身感染状况,对术式和支持疗法等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烧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诱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1985~2001年收治烧伤病人中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49例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37例,死亡12例,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4例,感染3例,呼吸道吸入性损伤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再次出血1例,术后感染1例。结论 烧伤后快速扩溶,防治休克,控制感染,早期进食,应用H_2受体阻断剂,是防治烧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