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中医药的关系、“三论”在中医药的应用、“三论”在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中的可借鉴方面等,探讨如何拓宽中医药信息学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阚红星 《环球中医药》2012,5(8):600-603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交叉学科.论文首先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并对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接着从中医药的发展需要、社会对中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设置该学科的基础条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医院校自主设置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探讨了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设置,必将会促进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信息学是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诠释、表达中医药学,以支持中医药科学发展的一门学科.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都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或设立了专业方向,有些院校还率先开展了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但是,在这些高校中,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类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基础还很薄弱,相应的学科建设工作远远落后于形势需要,因此,如何发展中医药信息学值得深思.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迄今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学科的设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各项工作的开展也纳入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医药学科拓展的历史必然,目前该学科已初步形成,本文分析了中医药学与信息学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在方法学上的结合点,提出中医药信息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基本框架及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信息学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迅速推广和运用,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各个学科渗透推动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信息学就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结合的必然结果,它将推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众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瑕疵。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中医药学的“宝库说”和“学科论”对于今后中医药学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以中药学为例 ,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中医药学“宝库说”和“学科论”的意义。①中西药学的本质异同。两者都具有科学性、理论上的系统性、实践上的有效性、依存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的统一性 ;但中药学的优势在宏观 ,劣势在微观 ,而西药学则反之。提示未来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将是中医药学。②在西医药学的角度看 ,“宝库说”的实质是对中医药认识的概括和表述。③中医符合一门学科的所有条件以及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证明“学科论”是对中医药学本质的概括和表述。④“宝库说”和“学科论”是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两种思路和前景。“宝库说”丰富和发展西药学 ,致中医灭亡 ,“学科论”是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能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最后结合中医药工作者的本质和前提指出正确态度是坚持“学科论” ,允许“宝库说”。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信息科学与中医药学的交汇融合,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中医药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目前,中医药信息学已发展成为中医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笔者对1994-2009年国内期刊发表的中医药信息学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反映中医药信息学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将Arduino开源硬件引入中医药信息学教学中,尝试对现有课堂和实验教学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应用能力,以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学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中医药+信息学"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院校中医药信息学开课情况、教材情况以及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研究情况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信息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同时对中医药信息学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华敏  裘俭 《中医杂志》2011,(18):1537-1538
中医药信息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通过分析现有的对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构建的步骤。  相似文献   

11.
中医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中医理论,已是共识。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现代中医理论,远无共识。本文在总结出科学理论构建共性规律基础上,尝试给出有望形成共识基础的回答。首先阐明中医学理论发展,应借鉴生命和医学科学理论作用和价值的趋向;其次证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属于传统医学及理论,指出传统医学及其中医学和理论的局限;其后揭示出传统医学及中医学和中医理论国内外发展的必然趋向;逻辑得出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必然选择;分析国内外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过程及方法步骤,发现其共性的五步曲规律;提出现代中基理论构建三原则和五步骤,论证其由传统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理论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发展必然趋势下中医理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医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中医理论,已是共识。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现代中医理论,远无共识。本文在总结出科学理论构建共性规律基础上,尝试给出有望形成共识基础的回答。首先阐明中医学理论发展,应借鉴生命和医学科学理论作用和价值的趋向;其次证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属于传统医学及理论,指出传统医学及其中医学和理论的局限;其后揭示出传统医学及中医学和中医理论国内外发展的必然趋向;逻辑得出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必然选择;分析国内外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过程及方法步骤,发现其共性的五步曲规律;提出现代中基理论构建三原则和五步骤,论证其由传统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理论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发展必然趋势下中医理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医理论体系医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将二者分化为中医自然观、中医方法论、中医学术本体;其中方法论又分化为哲学方法、横断科学方法雏形、逻辑方法、中医药学特殊方法4个层次;试图从多侧面寻找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现代中医药理论发展的创新研究方法。方法:通过分析中医药理论的来源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论证了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建立在中药的临床新用上;以"反治调平衡"学说和中药外治新用为切入点,阐述了现代中医药理论创新。结果:中药临床新用广泛,但缺乏归纳和系统研究;中药新用系统性分析,是发展中医药理论的突破口。结论:归纳、分析中药临床新用,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中医基础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结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探讨多媒体教学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利弊,就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医“脑”与失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中医睡眠医学的主要观点,指出失眠之"阴阳说"与"神主说"实则相通,提出两者的交汇点在于中医"脑",并重点阐明将两种学说归结到中医"脑"来重新认识失眠.首先"脑"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与失眠关系,包括:1)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2)脑主宰生命活动与失眠.其次,脑统司五脏之神志与失眠.既有中医学经典理论依据的支持,更丰富了现代中医学关于失眠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7.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院校的学生入学接触的第一门中医课程,因此教师的授课对于学生后续相关课程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从"理、情、技"三方面的运用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心得。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中医理论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部分)及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医学理论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五运六气”等学说,来源于哲学,也是中医理论的哲学部分。“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将世界万物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并以“五行生克”来认识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学说包括两方面内容:“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及时辰医学;“精气神”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与宏观认识。中医理论的主体部分,包括“脏腑”、“经络”、“辨证施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以及中药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脏腑”学说是古代对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概括。“经络”学说是古人对信息传导、网络调控及管道运输的宏观认识与总体理解。“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者共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培养。因此,树立良好学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同存异,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学仍然面临生存危机,但又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医药学,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这项工程的脊梁,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源于自身体系特点,二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其学术内涵与特征,尊重其自身发展规律,探索研究新路,稳健求进,整体布局,局部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