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根透毒汤治疗耳带状疱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葛根透毒汤在治疗耳带状疱疹的有效性。方法:葛根透毒汤用于耳带状疱疹治疗18例为治疗组,以单纯西医治疗方法作对照组,发现两组差异显著P<0.05,认为葛根透毒汤治疗耳带状疱疹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2.
耳带状疱疹多因病毒侵犯面神经、听神经引起,常表现为耳部周围区域出现簇集性小水疱和剧烈神经疼痛症状。耳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此文报告了传统赞刺治疗急性期耳带状疱疹1则,在治疗上采用赞刺、拔罐,辅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常规西医治疗,效佳。患者甲,女,36岁,以右耳周及颈部多发簇集性疱疹6天为主诉就诊。症见:全右耳、右耳周、耳后发际处、颈外侧、颈前多发性簇集性疱疹,自觉耳周灼热伴耳闷感,无耳鸣耳聋,疱疹簇状分布或连成片,各簇疱疹群之间的肤色正常。部分疱疹内含澄清液体,疱疹壁紧张发亮,少数带有脓头,局部红肿。西医诊断:耳部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湿热证)。治疗上以清泻肝胆实火,燥湿解毒止痛为治则。采用连续赞刺数处小簇集状疱疹,配以拔罐治疗。行赞刺治疗后,因患处疱疹红肿明显消退,且无新发疱疹,故未再行赞刺拔罐治疗。继而选择患处局部针刺,并配以体针。体针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为主以清泻肝胆湿热,疏利肝胆气机。辅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常规西医治疗10天后,疱疹干枯结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出现面瘫、耳聋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葛根透毒汤治疗耳带状疱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葛根透毒汤在治疗耳带状疱疹的有效性。方法:葛根透毒汤用于耳带状疱疹治疗18例为治疗组。以单纯西医治疗方法作对照组,发现两组差异显著P〈0.05,认为葛根透毒汤治疗耳带状疱疹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96年8月至2004年4月8年问,对收治的220例带状疱疹的患者分别进行了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的卓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耳带状疱疹由Ramsay Hunt于1907年首次描述,称为Hunt综合征.[1]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所致,表现为耳剧烈疼痛,耳甲腔及周围出现充血伴簇状疱疹,严重时疱疹破溃流出黄色渗液,伴同侧周围性面瘫.现将我院1999年-2011年收治的12例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勇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51-1351
耳带状疱疹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并产生剧烈疼痛.笔者2005~2007年采用自拟龙胆黛蝎消疹汤治疗耳带状疱疹5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曼  翟长云  朱爱勤 《河北中医》2009,31(12):1834-1835
目的观察银翘散合龙胆泻肝汤辅助常规治疗耳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耳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5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银翘散舍龙胆泻肝汤口服,连续治疗10d,合并面瘫者配合针灸治疗,疗程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2.0%,对照组总有效率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临床表现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缩短耳带状疱疹临床表现的痊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耳带状疱疹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临床上以耳痛、外耳疱疹,甚或耳聋、眩晕、口眼喎斜为主要特征??病多为单侧发病,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古代医籍中没有耳带状疱疹的记载,根据其发生于耳部的特点,古医籍中的"月蚀疮"可能部分包含本病。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是一种同时累及神经和皮肤的病毒性疾病,中医称“腰缠火丹”。耳带状疱疹是由于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听觉症状,在外耳道及鼓膜上有疱疹。我院于1995年2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了16例耳带状疱疹病人,现...  相似文献   

10.
耳带状疱疹为膝状神经节病变,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我们自1981年7月~1989年10月共收治40例,采用西药、中西药分组进行对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住院治疗11例,门诊治疗29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6~57岁,平均36.5岁。病程:1~20天,平均6天。右耳23例,左耳17例。主要临床表现:耳痛或剧痛,头痛,发热及全身乏力,或耳鸣耳聋、眩晕等。根据病变特点我们将其分为轻、中和重度三类。仅有患耳疼痛或剧痛,疱  相似文献   

11.
耳带状疱疹综合征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诱发面神经的膝状节、三叉神经的半月节、舌咽神经的岩神经节而引起该神经分部区阶段性疱疹。我们从1996~2004年共收治耳带状疱疹综合征38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耳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侵犯面神经为主的疾病,又称Hunt综合征。该病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治疗方法各异。1995-2003年本院收治10例耳带状疱疹患者,采用综合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建华  葛英华 《中医杂志》1996,37(10):603-603
耳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我科从1987年4月至1995年7月共收治11例耳带状疱疹,采用清肝泻火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1例耳带状疱疾病人,均为住院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最小20岁,最大67例,平均42.5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20天,其余为7~15天。左耳带状疱疹7例,  相似文献   

14.
以按摩配合服药治愈带状疱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按摩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目前罕有报导.笔者于2005年11月初以按摩疗法配合服药治疗带状疱疹1例,使病程大为缩短,且无后遗神经痛,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耳带状疱疹是一少见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2002年1月—2005年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耳带状疱疹患者1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22~81岁,其中40岁以上6例;发病2 d以内就诊6例,3~7 d 5例,7 d以后1例;耳部带状疱疹(1型)7例,耳部带状疱疹伴发面瘫(2型)4例,耳部带状疱疹伴发面瘫及听神经症状(3型)1例。发病季节:春季6例,夏季1例,秋季5例。1·2治疗方法耳带状疱疹中医辨证为少阳经风热,侵袭脉络,致使脉络瘀滞,邪毒壅盛。治疗应疏解少阳风热,凉血解毒,通瘀活络。用笔者家传少阳清解汤…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耳压治疗多种疾病,如胃痛、偏头痛、梅核气、呃逆、痛经、腰痛、失眠、感冒,以及胆囊结石痛、更年期综合征、带状疱疹、戒烟等。现报道2例如下: 例一:胃脘痛黄某某,女,48岁,工人。1987年9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 ,针灸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我科在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8月共诊治带状疱疹 5 0例 ,运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兹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5 0例患者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 1 9岁 ;病程最长 7天 ,最短 1天。治疗方法1 .针刺 :1局部围刺 :在成片的带状疱疹周围 ,先用 1 .5寸毫针在龙头龙尾向皮损中心各平刺1针 ,进针约 1寸 ;其后再从皮损周边向疱疹中心沿皮平刺数针 ,针数及进针深度视疱疹面积大小而定 ,均于得气后行捻转泻法。2远端取穴 :若皮损在躯干部则取患侧相应神经节…  相似文献   

18.
笔者应用龙胆泻肝汤合牵正散加减配合针灸理疗治疗耳带状疱疹引发周围性面瘫(Ramsay-Hunt),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膝状神经节综合征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侵犯膝状神经节为主的疾病,又名耳带状疱疹,它可引起耳痛、面瘫、耳聋、耳呜、眩晕及外耳带状疱疹等症侯群,本病临床较少见,我院自1993-2006年共收治30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影  田静 《中医临床研究》2023,(16):110-113
带状疱疹是潜伏于人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所诱发的皮肤损害。临床表现为身体一侧或脸部一侧出现带状分布的成簇水疱,并时常伴随局部剧烈疼痛。疼痛贯穿本病的始末,疼痛主要是气能行血、血能载气的功能失常,气血相互搏结,于脉道中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皮肤、筋脉、肌肉失于气血的濡养,不荣则痛。辽宁奉天中医院院长韩首章教授立足于整体观念,针对此病提出了治疗需从调理各脏腑的功能出发,纠正其脏腑异常功能,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带状疱疹的思想,总结出清肝、健脾、补肾三大治疗原则,临床上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病痛折磨,还为临床中医医师开拓了治疗带状疱疹的新思路。文章通过案例,介绍韩首章教授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