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其与DC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DC免疫功能在宿主抗肿瘤免疫无能中的作用。方法 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n=10)外周血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诱导能力.结果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p<0.05),其DC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HLA-DR单抗及抗B,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DC表面HLA-DR及B7.则该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900±10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下降与DC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他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及其与 DC 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 DC 免疫功能在宿主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者(n=10)外周血 DC 表面免疫分子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及 DC 免疫诱导能力.结果肝癌患者 DC 表面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 VOF,P<0.05),其 DC 体外诱导 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 HLA-DR 单抗及抗 B_7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 DC 表面 HLA-DR 及 B_7。则该 DC 诱导 T 细胞增殖能力(3900±1.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肝癌患者 DC 表面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下降与 DC 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 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它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2表达水平及其与DC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DC免疫功能在宿主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n=10)外周血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表达水平及DC免疫诱导能力.结果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2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VOF,P<0.05).其DC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HLA-DR单抗及抗B2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DC表面HLA-DR及B2.则该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900±1.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2表达水平下降与DC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它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本实验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与DC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在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中的作用及机制;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996/1997本院病理确诊DukeC期大肠癌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0岁~65岁,平均49岁,均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健康成人10例(本校学员),男女各5例,年龄20岁~24岁,平均21岁.1.2方法参照Thomas方法[1]分离及纯化,DC及T细胞,FITC荧光素标记的抗CD…  相似文献   

5.
应用抗DR抗体、抗S 10 0蛋白抗体 ,ABC免疫组化法对87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内的DR 甲状腺上皮细胞(TEC)和S 10 0 树突状细胞 (DC)进行研究 ,以探讨甲状腺肿瘤细胞表达DR抗原的可能机制及DR 肿瘤细胞和DC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一、资料和方法1.材料 :选用本院 87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标本 87份。其中乳头状癌 (PC) 5 6例 ;滤泡性癌 (FC) 14例 ;滤泡性腺瘤(FA) 11例 ;正常对照组 6例 ,标本为取自腺瘤周围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所有标本均无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 ,以此剔除伴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标本。2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表达及负载肿瘤抗原前后免疫功能变化与免疫逃逸的关系。方法分离18例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1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名健康献血者PBMC,体外培养,并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DC。以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a、CD80、CD83、CD86等分子表达水平。以HCCLM6肝癌细胞株制备肿瘤抗原,分别负载3种DC,最后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负载前后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测定MLR上清液中IL-12的含量。结果肝硬化和肝癌组PBMC、DC得率低于正常组(P<0.05);HLA- DR、CD1a、CD80和CD86等分子表达水平也低于正常组(P<0.05);负载肿瘤抗原前肝硬化和肝癌组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MLR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负载肿瘤抗原后3组均提高, 并以肝硬化组提高最为明显,但IL-12含量仍低于正常组。结论DC表型和功能缺陷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产生免疫耐受和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肝硬化患者DC仍有一定功能。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的免疫逃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已知体内功能最强及唯一能活化静息T细胞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并且在增强或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管决定性作用.在CHB患者中不仅DC的表型不成熟并且存在着功能的缺失,树突状细胞这种功能改变及数量变化与乙型肝炎患者针对HBV特异的CTL反应下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脐血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脐血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效应细胞体外杀伤人肝癌细胞株BEL 740 2 (B)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化和MTT法检测DC的生物学特性。抗肿瘤实验则分两大组 ,人外周血DC组为B +LAK +DC ,人脐血DC组为B +DC CTL ,检测效应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①人外周血和脐血DC均高表达HLA ABC、HLA DR、HLA DQ、CD54和S 10 0蛋白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效应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两种来源DC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②人外周血DC组和脐血DC组的细胞毒活性均为实验组 >对照组 (P <0 0 1) ,人脐血DC组 >人外周血DC组 (P <0 0 1)。结论 人外周血和脐血DC均为形态和功能成熟的DC ,均能明显增强效应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活性 ;而经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的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更强。提示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DC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在肠道内,树突状细胞不但能对致病菌产生免疫应答,而且能对肠腔内共生菌及各类食物蛋白产生免疫耐受.因此,了解DC的功能及相关作用机制对研究肠道免疫屏障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肠道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研究肠道屏障功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无血清培养法分离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用液闪计数仪观察DC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用ELISA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患者组DC的CD86的表达率为(70.2±5.2)%,明显低于正常人组(95.3±3.8)%,P<0.01;其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每分钟液闪计数cpm为10000±2000,明显低于正常人组(cpm为30000±3000),P<0.01患者MLR中IL-12为(120.0±19.7)pg/ml,γ-干扰素为(799.0±161.3)pg/m1,明显低于正常人组的(280.0±41.1)pg/ml和(3359.0±635.4)pg/ml,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免疫功能低下,并与DC表面CD86的表达率下降及DC分泌IL-12减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肝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媛  谢裕安 《内科》2008,3(2):230-232
近二十年来通过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其具有树枝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Ⅰ和Ⅱ类分子以及多种辅助分子(如CD54、CD80、CD86等),能有效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激活初始型T细胞。DC是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原发性肝癌(HCC)是高度恶性肿瘤之一,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现行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肿瘤切除后复发率较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发展,基因免疫治疗可望成为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其中以DC为基础的肝癌免疫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文就此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无血清培养液AIM—V和RPMI1640+胎牛血清(FBS)培养液培养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的形态和免疫表型,检测DCs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例大肠癌患者,采集其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分别使用2种细胞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表面CD1aCD80CD86CD83CD14及HLA—DR的表达。再用丝裂霉素作用后的DCs作为刺激细胞,按照刺激细胞:反应细胞(S:R)1:1,1:10,1:20.1:40,1:80的比例进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2种细胞培养液培养后都可以诱导出DCs。细胞外型均呈毛刺状。细胞均表达CD1a、CD80、CD86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不表达CD14、CD83,为不成熟DCs的特点。两组DCs细胞表型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S:R不同比例进行同种异体MRL所得刺激指数分别为2.7,4.1,3.1,2.5,1.6,表明树突状细胞(DCs)在不同比例下都刺激T细胞增殖。结论使用AIM—V无血清培养液和传统的含FBS细胞培养液均可成功诱导培养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s,但使用AIM—V可以降低含血清培养液应用人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等风险,更适合DCs的临床使用,可以替代含血清培养液。MLR结果显示.DCs在各种S:R比例下均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但S:R比为1:10时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是否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方法(1)将研究对象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急性乙型肝炎痊愈组、健康志愿者组,分离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其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表位多肽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18-27的记忆性免疫应答;(2)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将负载有乙型肝炎抗原表位多肽的DC诱导特异的T细胞应答。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诱导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诱导的T细胞杀伤活性。结果(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对HBcAg 18-27 CTL特异表位多肽存在记忆的免疫应答,其分泌干扰素-γ的CD8+T细胞占CD8+T细胞总数的(4.3±2.5)%,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占总细胞数的(4.8±2.2)%,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占总细胞数的(4.6±2.3)%。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对其记忆应答很低,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2.508-3.305,P<0.05。(2)用多肽共孵育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多次诱导的T细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加肽孵育的靶细胞比例为30:1、10:1、3:1时,其杀伤率分别为(57.0±20.3)%、(49.5±20.2)%、(21.8±12.9)%,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可以诱导特异的T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及其免疫调节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江雁  唐志琴 《山东医药》2006,46(26):86-87
树突状细胞(DC)首先由Stemman于1973年从小鼠淋巴结中分离成功,因状似树突而得名,细胞表面突起有利于其与周围细胞广泛接触。近年研究显示,DC起源于骨髓CD去造血干细胞,具有异质性,能识别内外抗原、调节免疫功能,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可保持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之间的平衡。现将其免疫调节功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胃癌移植瘤免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诱导的抗肿瘤免疫能否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并预防其发生。方法 联合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及白介素 4(IL 4)直接从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培养出DC ;以SGC -790 1细胞的肿瘤抗原粗提物刺激DC使其激活同源的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建立裸鼠SGC -790 1细胞移植瘤模型 ;DC诱导的CTL治疗裸鼠SGC -790 1细胞移植瘤 ,观察移植瘤生长 ;DC诱导的CTL预防性治疗裸鼠 ,观察随后接种的SGC -790 1细胞移植瘤发生情况。结果 DC诱导的CTL不仅能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并能预防其发生。结论 经肿瘤抗原激活的DC作为一新概念上的抗肿瘤疫苗有可能在治疗肿瘤及预防其术后复发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疟疾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ANKA,PbA)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d进行再感染。通过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0d)和再感染后(1d、3d、5d)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表达CD80、CD86、CD40和MHC-II分子的DCs以及活化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结果同种疟原虫再感染后,根治性治疗小鼠仅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表达CD80、CD86、CD40和MHC-II分子的DCs百分率均于再感染后第3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再感染后第1-5d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持续升高。结论初次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后,同种疟原虫再攻击可诱导DCs的成熟和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度及其占单核细胞的比例,探讨CHB患者DC免疫治疗的机制。方法选取20例CHB患者和10例健康人,分别采集外周抗凝全血2 mL,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0、CD86、CD83的表达量及单核细胞表面CD14的表达。结果两组DC表面CD80、CD86、CD83分子表达无差异(P>0.05);CHB组较健康对照组单核细胞表面分子 CD14表达明显增多,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HB组CD80、CD86、CD83三者表达之和占CD14的比例明显高于CHB组,两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存在单核细胞增多、成熟DC减少现象,恢复DC功能是治疗CHB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肝癌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DC)负载肝癌相关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是肝癌治疗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