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29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笔者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58例缺血性肠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局部肠管血流减少以及肠内压增加引起肠壁损害,以腹痛、便血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肠道疾病。本次在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并用大建中汤,通过肠超声波观察其有效性。 ①对象: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在发病2d内进行肠超声波、肠X线、内窥镜检查,了解肠壁的厚度和层次结构。患者分为大建中汤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41~76岁,平均(60.2±9.4)岁];非大建中汤组(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38~72岁,平均(55.5±10.4)岁]。②方法:禁食不禁水,静脉给予营养剂,腹痛、肉眼便血消失、肠壁厚度达4mm时开始进流食。大建中汤组用量为15g/d,分3…  相似文献   

3.
大黄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黄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应用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检测平均动脉血压、肠壁血管通透性、跨肠粘膜电位差。结果显示,大黄可减轻内毒素性低血压,减轻内毒素引起的肠壁血管通透性升高,阻止肠腔中的细菌、毒素进入血循环,维持跨肠粘膜电位差,维护肠粘膜屏障完整性。表明大黄可以保护肠粘膜屏障。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多因肠道血液缺失或回流障碍引起肠壁缺血缺氧致黏膜坏死及溃疡形成的一种缺血性肠病[1].以腹痛、腹泻、便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且大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凡是能引发全身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疾病或肠系膜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因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的基本病因是肠壁血流减少或缺乏,基础疾病分别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9例,脑血管硬化6例,冠心痛1例,风心病并房颤、硬皮病各1例。年龄35-82岁,平均56岁。都以突然腹痛、便血为特点。除1例需急诊手术外,其余17例均作常规肠镜检查,显示17例患者病变肠段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8例出血、糜烂,3例溃肠和狭窄。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14例(83.3%),好转3例(16.7%)。结论:缺血性结肠炎是由各种原田引起的缺血性肠病,50岁以上易发,经内科保守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研究中,肠吸收性评价实验要考虑吸收过程中的肠壁代谢问题,因此该研究选用大鼠肠S9对川芎中多成分的肠壁代谢进行研究,为进一步BCS肠吸收性评价实验厘清代谢影响。利用大鼠肠S9对川芎水提液进行体外温孵实验研究,通过HPLC指纹图谱技术,对比研究多成分色谱峰面积温孵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川芎水提液经肠S9温孵后,以指纹图谱表征的多成分谱图中,洋川芎内酯I等多个成分发生肠壁代谢,有1个代谢转化成分生成。阿魏酸等多个成分不发生肠壁代谢。因此,建议下一步川芎的BCS肠吸收性评价实验可以对不发生肠壁代谢成分直接测定,而对肠壁代谢成分的肠吸收性评价则需要探索更合适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灸配合易蒙停治疗放射性肠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叶枚  马春成 《河北中医》2007,29(2):149-149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肠上皮细胞增生受抑制,肠黏膜小动脉及肠壁组织受损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随着放疗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肠炎较以往为多见。2003-08—2006-03,笔者采用针灸配合易蒙停治疗放射性肠炎30例,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侵犯结肠、直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和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的结肠,主要以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脓血便、粘液便、里急后重、便秘和腹泻交替、肛门直肠紧迫感为临床症状的疾病。做肠镜检查,粘膜改变。排除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血吸虫病、克隆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因素明确的肠道疾病后方可确诊。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肠炎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肠壁缺血缺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以腹痛、便血及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重者可致全层肠壁受损而出现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中毒性休克。  相似文献   

10.
麻痹性肠梗阻又称肠麻痹,属于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以致肠内容物不能通过肠道,引起梗阻,但肠壁无器质性改变。麻痹性肠梗阻常常是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一部分,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病症,一旦出现常示病情危重。肠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在病程中、晚期的患儿突然出现恶心、呕吐频繁、腹胀明显、阵发性哭吵不安,大便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短肠综合征时大鼠机体的免疫状态;方法:通过制作光镜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8天和14天时肠壁淋巴组织,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的免疫状态变化。结果:8天时肠壁淋巴细胞数量和生发中心较少,14天时数量增多,以。胸腺小体8天时较少,14天时明显增多,特剐是生长素组,部分肠切除对照组,尤为明显。脾内脾小体和边缘区的淋巴细胞在14天时也增多。结论:短肠综合征时体液免疫呈现逐渐增强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是以慢性假性肠梗阻表现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由肠壁蠕动减弱不能推动肠内容物而致无梗阻性损害,为麻痹性肠梗阻的慢性形式,而肠壁本身病变则由肌肉、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由于支配肠道的血管本身结构改变(闭塞)或功能异常(挛缩),或者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导致肠道血流减少,引起肠壁器质性损害及肠功能障碍,是缺血性肠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导致中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它是常见的消化科急症。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随之出现的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增多,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好发于中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常见病因:(1)先天血管畸形;(2)动脉狭窄或梗死;(3)血管低灌注;(4)肠管因素;(5)药物相关因素;(6)医源性因素;(7)某些免疫性疾病;(8)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活化。缺血性坏死性肠炎目前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其诊断依据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血管造影、内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综合考虑,并排除其他结肠炎病因,综合诊断。因其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繁多,早期诊断困难,故临床误诊率、病死率极高,因此,在临床中做到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至关重要。文章报道1例2021年3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便秘并肠系膜下动脉狭窄致(乙状结肠)急性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并对急性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常见病因、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进行...  相似文献   

14.
通下法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则,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基于"脑肠相通"理论,从肠道菌群、脑肠肽、脑-肠轴角度对通下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机理进行探讨,认为肠道菌群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靶点、脑肠肽为其物质基础、脑-肠轴为重要通路,可为从肠道出发论治缺血性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肠病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肠病系指因小肠或结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肠道损害,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结肠缺血(缺血性结肠炎)。我们自1990~1996年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80例,并分析了患者血液流变学与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8...  相似文献   

16.
郑芳忠 《国医论坛》2011,26(5):10-1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特殊病理基础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症状持续反复发作。其特点是肠壁结构无缺陷,但整个肠道呈生理反应过度或反常现象,症见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并伴有腹痛。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西医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近年来,笔者以小建中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7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缺血性结肠炎是各种原因导致肠壁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缺血性肠道损害综合征,多见于50岁以上者,早期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误诊率较高。2001年4月—2009年1月,本院收治缺血性结肠炎患者51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肠壁的化脓溃疡,实则是肠黏膜之"溃烂"也,乃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可谓之广义肠痈。此类患者常因久病耗伤正气,正气虚弱,无力脱毒外出,故可用托法补益气血和托透等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免毒邪内陷使其肠壁化脓、溃疡早日康复。中药水煎剂保留灌肠可避免消化道刺激等毒副作用,药液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肠壁直接吸收进而发挥药效,有利于结肠黏膜局部溃疡面愈合。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或称赫希施普龙病(HD),是从结肠的某一部位起到直肠末端的肠壁内,位于肌层的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内正常可见到的神经节细胞缺如。神经节细胞缺如的肠段平滑肌持续收缩,呈痉挛状态,蠕动消失,形成非器质性肠狭窄,使粪便通过发生障碍。在无神经节细胞段,近端正常肠段因粪便滞积而剧烈蠕动,欲将粪便推入痉挛部位,久之肠管  相似文献   

20.
肠梗阻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梗阻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腔。主要是由于肠腔堵塞、肠管受压、肠壁病变或肠管痉挛、肠麻痹所致,以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临床症状。应及时治疗,解除病因,必要时手术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一些老年患者因年纪大、病情重、手术难度高,为了提高疗效,周密仔细的围手术护理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