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强  李涛  邓兆旭  邓平  谭华绣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84-85,F0003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肝转移病灶栓塞敬果进行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肝转移瘤患者TACE术后次日行DWI检查,并与DSA结果对照分析。结果TACE术后DSA显示42个病灶,33个病灶碘油沉积较好,9个病灶碘油沉积不完全。DWI显示47个病灶,33个病灶碘油沉积完全,9个病灶碘油沉积不完全,5个病灶未见碘油沉积。碘油沉积区和肿瘤坏死区DWI呈低信号,肿瘤残留区DWI呈高信号。结论MR—DWI在评价TACE栓塞效果上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检测肿瘤变化的价值。方法:应用1.5TPHILIPS磁共振机,在屏气状态下对3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观察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趋势,并与DSA造影结果、碘油沉积情况相对照,判断肿瘤的残存及复发情况。结果:①随着b值增加,肝脏DWI质量逐渐下降,当b值取600s/mm2时,肝细胞癌与肝实质之间存在最佳对比度,图象质量较好。介入治疗后,肿瘤的ADC值普遍有所增大,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后ADC值增加的病例在第二次TACE前DSA造影显示碘油沉积良好,而ADC值降低的病例在第二次TACE前的DSA造影片及碘油沉积片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复发,ADC值下降明显的其复发也最为明显。结论:ADC值在评价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在1.5T MR机上,对16例肝癌行TACE术后患者分别进行DWI检查和MR常规平扫(T1WI和T2WI).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500 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在各种成像序列上计数新发病灶数目,计算在DWI与T2WI上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并予以比较;与DSA检查对照,定性评价DWI对肿瘤残留或复发活组织的检出能力.结果:DWI共显示肝内新发病灶46个,T2WI显示43个,T1WI显示38个.DWI及T2WI序列,新发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1).行TACE术后病灶内部DWI信号较复杂,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完整,DSA检查无肿瘤染色,DWI为均匀低信号;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但出现局部缺损,DSA检查可见缺损区肿瘤染色,DWI图像上碘油沉积区表现为低信号,肿瘤染色区为高信号;12例病灶DSA检查可见无或稍许碘油沉积,造影见大量肿瘤染色,其内有无或轻微染色的缺血、坏死的肿瘤组织,DWI图像上肿瘤染色区域表现为高信号,缺血坏死区为低或较低信号.结论:DWI是一种敏感的检测肝癌TACE术后肝内新发病灶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监测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活组织和碘油沉积情况,可以用于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4.
Liu YB  Liang CH  Wang QS  Xie SF  Yu YX  Zhang ZL  Liu Z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922-292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特征,评价3.0T MRI及ADC值在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监测肿瘤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28例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对局部肿瘤复发或残留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后1~4个月行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b值选择600 s/mm2.分析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不同区域ADC值特征.评价增强扫描序列、DWI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的差别.结果 28例肝细胞癌经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中,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14例.b值为600 s/mm2时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正常肝组织ADC值分别为(1.905±0.487)、(0.726±0.116)、(1.449±0.054)、(1. 777±0.094)×10-mm2/s.含碘油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15),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间ADC值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肿瘤组织病灶位于TACE、消融灶周边,呈结节状突向TACE、消融灶内.不含碘油坏死组织位于含碘油坏死组织周围,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序列、DWI判断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 后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可用于鉴别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坏死组织与复发或残留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5.
唐璞  刘彦平  何国全 《吉林医学》2010,(30):5369-5370
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收集肝癌患者45例,行TACE治疗后4~5周行螺旋CT平扫及肝双期扫描,观察癌区碘化油沉积情况。结果:根据肿瘤内碘油沉积可分为4种类型。完全型18例,缺损型16例,簇集型6例,稀少型5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肝双期扫描可反映肝癌TACE术后瘤体的组织学及供血变化,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及新病灶出现,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3.0 T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7例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散成像,分析各种病变弥散成像的特点并测量肝脏和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DWI图像显示,病灶呈较高信号46例,信号欠均匀以及边界欠清的病灶分别占51.06%(24/47)、44.68% (21/47)。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45.86±33.97)×10-3]?mm2/s、[(185±53.09)×10-3]?mm2/s 和[(212.62±81.72)×10-3]?mm2/s,转移瘤与肝脏的ADC值存在显著的差异(t=3.202, P=0.011),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与肝脏的ADC值之间无差异。转移瘤与肝细胞癌之间、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之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与胆管细胞癌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0 Tesla MR弥散成像有助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 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4周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或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瘤体大小、坏死或复发、碘油沉积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与临床生存期密切相关因素.比较术前术后影像指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并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 两组68例肝癌患者共发现139个瘤体,术后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坏死,出现8个肝内转移灶,27个瘤灶碘油完全沉积,有14个瘤灶几乎无碘油充填.在判断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上,两组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CT优于超声学检查.CT检查通过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间接了解TACE术后肿瘤血供,而超声多普勒可直接观测肝脏、肿瘤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 经导管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TACE术前、术后有必要进行螺旋CT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影像学变化,为下一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TACE术后肝内碘油沉积的MRI表现少见报道,且说法不一,意见比较一致的是,碘油在MRI上不产生伪影,不影响肿瘤及其周围肝实质的成像。但对碘油本身的MR成像特点少有描述。MRI可以应用于TACE术后的检查,目前多使用动态造影增强的方法,以观察残存或复发的肿瘤。  相似文献   

9.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肿瘤间质治疗(IT)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其病理变化。方法将40例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行单纯TACE治疗,实验组20例行TACE联合经皮肝瘤内药物注射碘油化疗药物肿瘤间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瘤灶内碘油沉积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肿瘤局控率,2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术后1个月肿瘤穿刺活检,观察瘤灶病理改变。结果两组瘤灶碘油沉积率、术后6个月肿瘤局控率、2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瘤灶病理以大量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改变为主,实验组则可见大量肿瘤细胞脂肪样变性坏死。结论TACE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可以显著提高瘤灶碘油沉积率,提高肿瘤局控率,降低TACE术后残留瘤灶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介入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PCC)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及病变部位显示清晰.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伴周边胆管轻度扩张;9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增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扫描,7例可见早期边缘强化,4例未见明确异常强化;延迟后扫描,11例均见向心性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低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TACE术)疗效评价及其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65例行TACE术治疗的HC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术前1-2天、术后一个月均行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评估MRI对HCC患者TACE术疗效评价及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灵敏度为91.07%、特异度为69.23%、准确度为84.15%;MRI检查HCC患者TACE术后不同类型碘油沉积共有9例患者碘油沉积复发类型不一致,MRI诊断不同类型碘油沉积复发与DSA诊断的一致性为89.02%(73/82),碘油沉积区ADC值较术前瘤区、肿瘤复发区明显大,术前瘤区ADC值也明显大于肿瘤复发区,差异显著(P<0.05)。结论 MRI在HCC患者TACE术治疗中,可准确地分析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和病灶残留情况,对TACE术疗效评价及其复发预测有明确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残余癌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残余癌灶PEI临床资料。结果:24例肿瘤碘油沉积良好,AFP明显降低或阴性,肿瘤缩小,优良率58.5%,17例肿瘤浸润性生长,碘油稀薄,其中9例肝内播散,门静脉主干癌栓,或肝外转移,死亡。结论: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残余癌灶联合CT引导下PEI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在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利用CT强化扫描的随访价值。方法分析了968例患者TACE后的CT扫描片,并与TACE造影片进行对照。结果968例患者TACE后,CT片上肝瘤内碘油沉积情况以及周围有无新的病灶生成分为三种表现:扫描示肝瘤内碘化油沉积较均匀,呈团块状,充满整个瘤体,病灶较前明显缩小为375例,占38.7%;扫描示病灶内碘油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部分缺损,多位于周边部分,病灶无明显增大者为512例,占52.9%;扫描示病灶仅有少量斑点状,片状碘化油积聚,周围有新病灶供血形成或病灶面积较TACE前增大者81例,占8.4%。结论CT随访观察可较直观地评价TACE的疗效,可根据扫描结果选择再次TACE的时间,提高了诊疗水平,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对后续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实性肝脏局灶性病变(SFLL)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Signa 1.5T磁共振扫描机(MR)对142例共158个SFLL进行屏气磁共振加权成像(DWI),b=500s/mm2,所有病灶包括未成熟肝脓肿7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2例,肝细胞肝癌(HCC)74例,胆管细胞癌26例,肝转移癌39例。分析各类病灶的DWI信号强度、ADC值及其差异。结果 24个病灶表现为高信号,132个病灶表现为稍高信号,2个病灶表现为等信号。未成熟肝脓肿、FNH、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癌的ADC值(×10-3 mm2/s)分别为(1.48±0.23)、(1.75±0.26)、(1.23±0.43)、(1.47±0.35)、(1.36±0.33)。FNH与其他SFLL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成熟肝脓肿与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癌、转移癌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信号强度及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肝细胞癌TACE术后做MSCT增强扫描,探讨新出现的2cm以下结节在动脉期增强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做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前后比较病灶,增强各期新出现的的2cm以下的55个结节做为研究对象,着重观察结节的大小、位置、坏死情况和碘油沉积情况。结果:肝癌复发结节50个(90.9%),肝硬化坏死结节3个(5.5%),消失的结节2个(3.6%);经过TACE术后结节变大或碘油沉积良好并确认为复发,复发病例的结节直径大多数1.1cm以上,大部分位于深部肝组织。复发病例的绝大部分CT表现为在肝动脉期呈现高密度并在门脉期变为低密度。结论:肝细胞癌TACE术后MSCT增强检查,是判定新出现的2cm以下结节的复发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 CT平扫13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CT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延迟强化,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结论 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肝脏占位患者的154个病灶进行不同b值的DWI扫描,分析图像信号。结果高b值DWI扫描对肝脏良恶性鉴别有明显差异,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实性部分均呈高信号;肝脓肿亦为高信号,但其感染病史可做鉴别;肝囊肿、肝血管瘤均为低信号。结论高b值DWI扫描,对肝脏良、恶性鉴别具有明显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陈希奎  唐贵超  廖林森  贺君 《河北医学》2012,18(12):1755-1758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常见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最高,肝脏转移瘤次之,原发性肝细胞癌最低;血管瘤及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之间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原发性肝细胞癌与转移瘤ADC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脏转移瘤及肝血管瘤动态增强参数S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MSI、PEI、MSD及PV参数,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脏转移瘤及肝血管瘤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细胞癌动态增强曲线以Ⅰ型居多,占47.62%;肝脏转移瘤以Ⅱ型为主,占58.82%;肝血管瘤则以Ⅲ型为主,占66.67%;三种肝脏占位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具有不同的ADC值,以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和量化参数,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技术可提高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具有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6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行CT灌注成像扫描,其中43例接受肝癌TACE治疗后行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P).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根据各灌注参数值及其各参数伪彩功能图.BI图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基线图像(BI)显示TACE术后肝癌区域碘油沉积形态完缺损型或环形35例,簇集型8例。BF、BV、MTT、HAF灌注图显示肝癌病灶内碘油沉积区为低灌注区,肝癌组织非碘油沉积区为对比背景肝组织为不同程度高灌注区。肝癌在TACE术后,BF、BV和HAP值较肝癌TACE术前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BI图、肝脏灌注参数(BF、BV和HAP)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