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在胃肠道术后12小时即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在肠道排气后实施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术后营养指标变化和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排气、排便时间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肝肾功能及血生化影响。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杜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27):81-83
目的 分析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肠外营养干预组)与B组(肠内营养干预组),各4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免疫功能.结果 术后8d,B组的NK细胞活性、CD3+、CD4+、IgA、IgM的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CD8和IgG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模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外科患者进行术后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8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外科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术后营养支持;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模式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术后营养支持。结果研究组患者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营养支持前后胃肠道功能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后住院接受恢复治疗时间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模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外科患者进行术后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6.
诸葛美萍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7,6(6):69-70
总结65例胃肠道术后早期半量肠内营养的护理。认为护理的重点是置入空肠液囊营养管后保持营养管的通畅,并密切观察早期自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并发症。经过治疗和护理,65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明显减少,并且住院费用也明显降低,缩短住院时间,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肝胆外科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部分肝功能损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后营养状况进一步降低,导致组织修复及抗感染能力下降。肠外营养对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是有效的,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如:长期的肠外营养,可形成肠黏膜和腺体的萎缩退化,加重肠黏膜屏障损害,不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刺激肠黏膜细胞的增殖与修复,有效增强其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的易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择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且于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入院的患者60例,对这60例患者按奇数、偶数诊疗的先后顺序分组,一组给予早期静脉营养支持(参照组30例),而另一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30例).对两组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经不同营养支持后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以及肛门排气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与研究组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差异显著(P<0.05).参照组与研究组之间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营养状况恢复以及肠道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膳食纤维(DF)饮食对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病人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选取实施肠内营养的90例颅脑损伤病人,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0例(A组),观察组各30例(B组和C组)。A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观察B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低DF;观察C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高DF,进行7 d的DF饮食干预,观察3组病人腹泻、便秘、呕吐/反流、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记录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值(PCT);记录入组病人干预前后GCS评分数值。结果:3组病人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腹泻发生率低于A组(P<0.05);3组病人在第1天机体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天,A组CRP高于B组和C组,A组、B组WBC和PCT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7天,A组、B组CRP高于C组,A组WBC高于B组和C组,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肝胆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30例肝胆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5例患者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观察组65例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关胃肠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预后营养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可以显著提升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肠胃功能的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后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免疫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胃肠肿瘤经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采用肠内营养者20例,采用肠外营养者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营养状态指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7天外周血管T细胞亚群变化,肠黏膜通透性采用术前、术后5d、术后9d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以评价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第5天和术后第9天两组前白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有显著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在术后第7天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还显著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第5天和第9天肠内营养组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显著低于肠外组(P<0.05),而肠内营养组患者肠道排气时间显著早于肠外营养患者(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能够促进营养不良的恢复,改善免疫功能以及促使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陈显荣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5):15-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术后早期通过使用静脉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状况改善后改为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全程使用鼻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治疗后体重等各项生理指标水平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营养支持,观察组体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升。观察组肠道蠕动和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早期对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肠内营养)和对照组40例(肠外营养),在术前5 d和1 d及术后3 d和7 d抽取静脉血,检测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各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NK细胞、CD3、CD4、IgA、IgM 都有显著的升高,但是CD8和IgG没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各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能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营养治疗是现代外科的重大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改善手术的疗效都有重要作用。自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于1968年Dudrick首次应用以来,其在救治外科危重患者、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但PN会引起代谢性和功能性并发症,特别是对肠黏膜代谢及功能的影响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引起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使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传统观点认为,近年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胃肠道术后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营养治疗是现代外科的重大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改善手术的疗效都有重要作用。自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于1968年Dudrick首次应用以来,其在救治外科危重患者、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但PN会引起代谢性和功能性并发症,特别是对肠黏膜代谢及功能的影响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引起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使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传统观点认为,近年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胃肠道术后得到广泛应用。本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4月—2011年11月对58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观察分析其治疗护理情况。结果患者伤口均按时拆线,Ⅰ期愈合。发生肺部感染5例,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体重下降程度较术前小于5%。结论胃肠道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可以减少蛋白质的消耗,防止营养不良发生,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促进肠功能恢复及吻合口愈合,使患者得到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d、术后第1天和第8天检测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及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IgA、IgG、IgM、CD3^+、CD4^+、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有所下降,而术后第8天IgA、IgG、IgM、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迅速恢复,与完全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病人有明显的免疫增强功能,其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对营养及免疫的影响.方法67例胃肠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LN组,n=35)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n=32).GLN组术后18 h内经鼻空肠管输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术后48~72 h后输注普通肠内营养液,两组热卡、氮量相同.比较术前1 d、术后7 d体重、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的变化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和费用.结果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GLN组体重,前清蛋白水平,IgA、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对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及免疫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对维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GCS评分4-8分的颅脑损伤病人72例试验组,于早期(伤后48h)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静脉营养补充不足;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伤后6d鼻饲流质。结果 GCS评分5分以上病人能较好耐受持续滴注的鼻饲营养方法,试验组胃肠道功能障碍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脑损伤早期可安全的实施持续滴注的鼻饲营养方法,配合静脉营养。有利于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底物,对维持胃肠道结构和功能,促进营养状态和预后恢复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