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损害情况以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0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华文认知能力量表(CCA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定;同时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患者的CCAS共组记忆、学习能力、推理能力、加工速度、空间/计算等认知功能和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以及总智商(IQ)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前后IQ的差值与PANSS总分及阳性总分差值呈正相关(P<0.05),而IQ差值与阴性总分及一般症状总分差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并与精神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经治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较前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宋柳  于素维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4):104-106,110
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SCH)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营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青少年S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7例.参照组患者予以齐拉西酮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计算机认知矫正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帕罗西汀与氟西汀对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青少年抑郁患者分为氟西汀组(n=50例)和帕罗西汀组(n=50例),分别予以氟西汀、帕罗西汀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采用临床记忆量表(CMS)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两组患者的记忆功能及执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氟西汀组及帕罗西汀组的CMS量表评分、WCST总评分比较,P> 0.05。治疗后,帕罗西汀组的CMS量表评分、WCST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氟西汀,均有P <0.05。结论相较于氟西汀,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施以帕罗西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氟西汀和帕罗西汀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比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n=31)与观察组(n=31),对照组应用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应用帕罗西汀治疗,经过8周治疗后,对比2组认知功能改善效果。结果 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完成分类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氟西汀和帕罗汀均可以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而帕罗西汀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效果对比氟西汀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究麻痹性痴呆患者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某院麻痹性痴呆患者11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青霉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简易智力状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简易智力评分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痹性痴呆患者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起到了辅助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盐酸美金刚(简称"美金刚")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 对2016年6月至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干部诊疗科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其是否规律服用美金刚,分为美金刚组和非美金刚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及神经认知功能评分进行统计,神经认知功能评分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BMI、随访时间均无明显差异。初诊时,美金刚组MoCA评分(19.19±3.23),非美金刚组评分(18.47±3.03),P=0.651;2周时,美金刚组(21.06±2.62),非美金刚组(19.19±2.87),P=0.038;4周时,美金刚组(23.50±2.00),非美金刚组(21.30±2.16),P=0.002;末次随访时,美金刚组(24.69±2.09),非美金刚组(23.22±2.08),P=0.031。结论 美金刚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冰毒依赖与健康女性青少年认知功能的差异。方法 选取40名18~25岁四川省某女子戒毒所冰毒依赖青少年作为冰毒依赖组,选取40名某社区及学校健康女性青少年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维也纳测试系统分别进行注意力、工作记忆、视觉运动协调测试。结果 冰毒依赖组平均反应时、反应时的分散、专注力参数均比健康对照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64,2.152,-1.883;P<0.05)。冰毒依赖组个人参数、工作项目、工作时间成绩均比健康对照组差,两组在个人参数、工作项目指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25,-2.678;P<0.05)。冰毒依赖组平均角度偏差、分散角度偏差、理想范围内的时间均比健康对照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07,3.343,-3.052;P<0.01)。结论 吸食冰毒会损伤青少年的认知功能,关注冰毒依赖青少年受损情况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帮助其更好地回归社会。建议加强青少年的禁毒教育,预防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治疗首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神经元功能改善和脑灰质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精神科确诊为首发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分成2组,对照组46例仅行心理治疗,观察组46例口服齐拉西酮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细胞因子、神经电生理参数以及脑灰质体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指标,P300、N2-P3电生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2个月时观察组4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体积均略有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齐拉西酮治疗首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元功能,调节神经电生理功能,缓解其脑灰质结构障碍,逐渐恢复患者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但其患者在达到痴呆症程度之前存在一定时期的轻度症状期,被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阶段.不过,对MCI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原则或专家共识,且使用药物治疗MCI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认知功能训练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已逐渐成为早期干预认知功能减退的一种重要手段和研究热点.本文介绍对MCI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的常用方式,具体论述了认知域和非认知域训练两种方法对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讨论了认知功能训练效果的评估方法和训练设计的改良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31例)和B组(29例)。A组接受颈2、3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B组仅接受颈2、3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和3、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3个月和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A组分别为(1.3±0.4)、(1.8±1.2)和(2.3±1.4)分,B组分别为(1.5±1.1)、(3.4±1.3)和(4.3±2.2)分,A组治疗后3、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周及3、6个月A组优良率分别为100.0%(31例)、87.1%(27例)、80.6%(25例),B组分别为100.0%(29例)、72.4%(21例)、62.1%(18例),A组治疗后3、6个月优良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分析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间收治的60例枕大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周围神经减压术,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愈20例,缓解5例,则其治疗有效率为83.33%;实验组患者治愈26例,缓解3例,则其治疗有效率为96.67%;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为(10.4±2.6)h,而实验组患者疼痛于手术后立即消失.实验组的疼痛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临床疗效显著,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析痉挛型脑瘫儿童应用小组作业法的临床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康复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常规康复疗法)与观察组(40例,小组作业疗法),对比分析其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C-WISC评分为(96.5±2.1)分,Barthel指数评分为(71.6±7.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9.2±7.1)分、(59.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水平(64.3±5.8)分,对照组(63.7±5.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痉挛型脑瘫儿童应用小组作业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许琼冠 《安徽医药》2019,23(3):540-542
目的 分析不同部位损伤对颅脑外伤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病人的早期诊治提供切实可靠的临床依据。 方法 对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2例颅脑外伤病人,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对不同损伤部位病人的认知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292例病人中认知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为67.81%,其中不同部位病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丘脑组发生率最高90.63%,额叶组次之89.19%,而小脑组发生率最低36.67%。不同组别之间MoCA总分、注意与集中、执行功能、语言、记忆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额叶组的执行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叶组、顶叶组、丘脑组和基底节组显著低于其他组的记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组注意与集中评分、语言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管军 《齐鲁药事》2006,25(1):52-54
目的探讨0.5%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ASAⅠ~Ⅱ及行择期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28)和对照组(n=26)。实验组局麻药物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15%丁卡因及1.33%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术后镇痛维持实验组长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使用0.05%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肢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用0.5%罗哌卡因20 mL,传统一针法,穿刺单次给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D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分别以0.5%,0.4%和0.2%罗哌卡因20mL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麻醉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进行感觉和运动检查。结果 D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其他组延长(P<0.01),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较其他组短(P<0.01);但均大于6 h,因此差别无临床意义。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0.2%罗哌卡因可以达到臂丛神经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分离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Binswanger病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Binsw anger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200 mg/次,3次/d;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屏气试验评价脑血管反应性,同时进行P300数据采样和MMSE、HDS量表评分以及疗效评价。结果丁苯酞治疗后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和血管反应性显著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P300波潜伏期及P300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 M SE和HDS量表评分显著改善,治疗组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Binsw anger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镇痛及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0例,ASAII或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分别在坐骨神经及股神经周围注射25ml、20ml0.5%罗哌卡因。记录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A组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B组比较,A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在3分以下,且术后24h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准确及成功率高,明显增加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