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人 女,46岁。胸闷、憋气、乏力伴发热4月余,体重明显下降。查体:二尖瓣面容,颈静脉怒张,二尖瓣区与三尖瓣区可闻及双期杂音,二尖瓣区杂音可随体位改变。X线胸片见双肺轻度淤血,左房轻度肿大。心电图示左、右心房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右房肿瘤约9cm×8cm×6cm,左房肿瘤约8cm×7cm×5cm,活动尚好,舒张期突向心室腔内。诊断为双房粘液瘤。1998年7月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肿瘤摘除术。手术经右房切口,见右房粘液瘤蒂部位于房间隔卵圆窝顶部。沿粘液瘤根部边缘切开房间隔见左房粘液瘤的根部与右房瘤体为同一…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1992~1996年间的6例上唇癌切除后上唇大部缺损,应用改良扇形瓣和颊部推进瓣联合Ⅰ期修复,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24~56岁。病程1~3年。上唇肿瘤直径3cm2例,3-5cm3例,4-0cm1例。切除肿瘤后上唇缺损长度5-0cm4例,5-5cm1例,6-0cm1例。按UICC口腔癌TNM分类及临床标准,T3N1aM04例,T3N1bM01例,T4N2aM01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Ⅰ级2例,Ⅱ级4例。2 手术设计和操作在肿瘤边缘外1cm定点,确定上唇切…  相似文献   

3.
病人 女,36岁。进行性气促、心悸1月余,被动右侧卧位。超声心动图发现左房内4.7cm×3.2cm回声光团,诊断左房粘液瘤。1998年4月手术。术中发现肿瘤约4.2cm×3.1cm×2.8cm,表面光滑呈灰白褐色椭圆样,有蒂起源于房间隔左侧,压迫二尖瓣大瓣后外侧部分致其充血水肿,完整切除肿瘤及其蒂周1cm卵圆窝房间隔组织以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病理报告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术后病人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3次发作阿—斯综合征,经心外按压复苏。术后2周置入心内膜永久起搏器,术后3周腹部超声发…  相似文献   

4.
经括约肌或尾骨入路的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9例低恶性或良性的直肠肿瘤行局部切除术的结果。其中广基无蒂绒毛状腺瘤6例,距肛缘4~9cm,肿瘤直径2.0~3.5cm;类癌2例.肿瘤距肛缘7cm,直径0.5~0.8cm;血管瘤1例,肿瘤距肛缘4cm,大小为2.5cm×5cm。经肛门前括约肌局部切除4例,经尾骨局部切除4例,经尾骨及括约肌局部切除1例。术后无肛门失禁及复发。作者认为经肛门括约肌或尾骨入路的肿瘤局部切除术对于距肛缘10cm以下的直肠低恶性或良性肿瘤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偶发瘤(附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10月~1994年1月收治肾上腺偶发瘤16例,术前B超、CT及MR确诊为肾上腺囊肿4例,肾上腺骨髓脂肪瘤2例。术前诊断不明确者10例中,肿瘤直径<3.0cm4例为肾上腺皮质腺瘤;肿瘤直径3~6cm3例,为肾上腺髓质肿瘤;肿瘤直径>6cm3例,2例为肾上腺皮质癌,1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偶发瘤除直径<3cm的肾上腺囊肿和骨髓脂肪瘤外均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病人 女,47岁。劳累性心悸、气促、胸闷2个多月。查体:心脏稍大,三尖瓣区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及2/VI级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轻度电轴右偏,ST-T波改变。X线胸片示右心房室增大,心胸比率0.55。超声心动图示右房扩大,其内可见一范围约6.0cm×5.0cm稍偏高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舒张期经三尖瓣进入右室,收缩期返回右房,瘤蒂附着于右房游离壁。临床诊断:右房粘液瘤,心功能Ⅲ级。  1998年4月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中见右房内肿瘤7.5cm×5.5cm×4.0cm,质实,表面光滑,包…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报告6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均经病理证实。男5例,女1例,右侧4例,左侧2例。瘤体最大10.0cm×7.5cm×5.5cm,最小3.0cm×3.5cm×3.5cm。4例因上腹饱胀,间歇性腹痛或全身乏力就诊。2例为体检B超发现。6例均无头晕,头痛,出汗及阵发性高血压史。24小时尿VMA、17-羟、17-酮、血电解质正常。6例均经手术切除,5例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及转移,1例术中损伤下腔静脉,术后13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炎性假瘤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9~1990年收治肾上腺炎性假瘤2例,报告如下。例1,男,60岁。因腰背部酸痛1个月余,曾以“胃炎”治疗无效于1989年11月24日转入泌尿外科。经B超检查发现左后腹膜实性低回声肿块,约80cm×3.5cm×3.4cm,位于腹主动脉左侧,左肾...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疗法治疗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治疗尚缺乏有效手段。我们将电化学疗法(EChT)用于5例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共14个瘤灶,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例,女4例,年龄19~56岁。2例为2个瘤灶,2例为3个瘤灶,1例为4个瘤灶。除1例2个瘤灶分布在肝Ⅱ、Ⅲ段外,余均分散分布在左右半肝各段,瘤径2.5~5.5cm。1.2 治疗方法 采取右肋缘下切口入腹,游离肝周韧带,显露瘤灶,以2.0~2.5cm为针距布电极针,瘤灶中央为阳极,周边布阴极,与SDZLY-3型生物电场…  相似文献   

10.
左房粘液瘤术后再发双房粘液瘤王佩玉,姜乃琴病人女,32岁。1983、1985年两次突然晕厥。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房内有4.5cm×2.5cm肿物,可随心脏的舒缩往返于左房和左室流入道之间。1985年10月手术。切除肿瘤5.0cm×3.5cm×2.5...  相似文献   

11.
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骨)瓣转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股骨骨折、骨不连提供带血管蒂骨膜(骨)瓣转位修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深血管穿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吻合及骨膜支。结果:股深血管主干经大收肌和短收肌之间,贴股骨后内侧下降直达大收肌止端深面,沿途分出3~4支穿动脉,起始点距小转子尖下依次为4.5±1.3cm、9.3±2.6cm、14.3±3.1cm和16.0±1.5cm,外径分别为2.8±0.7mm、2.4±0.6mm、2.2±0.5mm和1.3±0.2mm。各穿支分出1~3支外径1.0mm左右的肌骨膜支,分布股骨体粗线及粗线两侧骨膜,形成骨膜动脉网。结论:以股深血管及其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骨膜(骨)瓣修复股骨各段骨折骨不连。  相似文献   

12.
脐尿管癌3例     
脐尿管癌3例山东省聊城地区医院(252000)孙茸魏法才孙世瑞例1.男,31岁。无痛性肉眼血尿5个月,脐下可扪及直径5cm大小肿块。膀胱镜检查见顶部有3cm×3cm实性肿块,桑椹样,无蒂,表面有白色絮状物。B超示膀胱前壁2.9cm×2.9cm低回声,...  相似文献   

13.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儿颜面部血管瘤32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寻求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儿颜面部血管瘤。具体方法是:将平阳霉素8mg+生理盐水3~5ml+2%利多卡因0.5ml稀释待用。取平阳霉素稀释液行血管瘤内注射至肿胀苍白为度,可见用药3天内血管肿胀变黑褐色,以后逐渐变白、变平、消失。若血管瘤较大,一次用药未愈者,可每隔1~2周重复用药一次,直至治愈为止,一般总用药量不超过40mg。1992年1月~1995年12月,用该法治疗2~6个月龄婴儿颜面部血管瘤32例,其中草莓状血管瘤20例,海绵状血管瘤8例,混合型血管瘤4例。血管瘤最小面积1.0cm×1.5cm,最大面积4.0cm×5.0cm,经1次注射治愈8例,2~3次注射治愈21例,面积最大的1例经4次注射而愈。经2个月~3年的随访,总有效率达100%。认为该法具有简单,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正确掌握治疗方法,可以不遗留畸形,特别适于婴儿颜面部中小面积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高频电切队氏巨大平滑肌瘤四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胃底巨大平滑肌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组共4例,胃镜证实为胃底巨大平滑肌瘤,大小分别为4cm&;#215;4cm&;#215;、4cm&;#215;5cm、5cm&;#215;5cm、5cm&;#215;6cm。内镜下用高频电圈套器套扎前,先在瘤体基底部黏膜下注射适量50%葡萄糖溶液,然后放电切除平滑肌瘤。对1例切降不理想者,于残瘤侧分点注射无水酒精,每周1次,共2次。结果 3例一次性套扎切除成功;另1例需补注射无水酒精者,2  相似文献   

15.
多蒂阻隔随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足大面积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增大带蒂筋膜皮瓣的成活面积,设计了多蒂阻隔随意筋膜皮瓣。方法在传统阻隔式皮瓣的基础上,根据创面及邻近组织的损伤程度,设计2~4个蒂宽1.5~3.0cm相互垂直的蒂。在小腿深筋膜下游离后置入医用不锈钢薄片,阻隔3~6天后断侧蒂,形成双蒂筋膜皮瓣,6~14天后断去其中1个蒂,将皮瓣旋转移位修复皮肤缺损。1991年1月~1998年9月,应用该法治疗33例。其中小腿皮肤缺损伴骨、神经及肌腱外露22例,内固定物外露伴骨髓炎5例,小腿及足贴骨瘢痕畸形6例。切取最大筋膜皮瓣25.0cm×13.0cm×2.4cm,最小6.0cm×3.5cm×1.5cm。皮瓣长与蒂宽比例达11∶1。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31例获得6个月~5年随访,无关节功能影响。皮瓣外形好,不臃肿,耐压。结论多蒂阻隔随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大面积缺损,扩大了皮瓣长宽比例及可切取的面积,随意性好,抗感染能力强,皮瓣成活面积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源、走行及分支。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经尸体摹拟手术表明,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大转子骨瓣移位,可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1988年4月~1995年7月,收治小腿全周径瘢痕合并跟腱挛缩5例。采用健侧足背带血管蒂岛状皮瓣桥式转移和同侧足背带血管岛状皮下隧道移位修复。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性。年龄6~10岁。左侧2例,右侧3例。其中烧伤4例,汽车辗压伤1例。1例瘢痕累及月国窝,合并膝关节屈曲挛缩30°;2例合并足背片状瘢痕,无挛缩。5例均有跟腱挛缩,踝关节伸屈运动范围为0°。病程9个月~6年。局部瘢痕切除跟腱延长后皮肤缺损范围7cm×5cm~9cm×6cm。4例采用健侧足背带血管蒂…  相似文献   

18.
我科1996年7月~1997年7月将掌背动脉皮瓣用于断指再植并皮肤缺损4例的修复,皮瓣及手指全部存活。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2例,年龄16~33岁,机器冲击伤2例,机器绞伤2例,离断部位均在近节,其中食指、环指各1例,分别伴掌指关节水平的指背及掌背皮肤缺损25cm×20cm及30cm×20cm;中指两例伴近节掌面及桡侧皮肤缺损分别为28cm×18cm和25cm×18cm,且并指动脉缺损32cm和30cm。手术方法:在臂丛麻醉下,断指再植手术处理,止血带下根据皮肤缺损的大小和形…  相似文献   

19.
掌背动脉蒂逆行掌骨瓣移位治疗指骨骨折不连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设计以掌背动脉为蒂的逆行掌骨瓣移位,对12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发现手的掌背动脉在指蹼处与指革侧总动脉有恒定的吻合支.并发出1~3条小分支至2~5掌骨基底部.临床应用掌背动脉蒂逆行掌骨瓣移位治疗指骨骨折不连接6例,掌骨瓣最大1.2cm×0.5cm×0.5cm,最小0.7cm×0.5cm×0.5cm。指骨均在2.5~3个月内骨性愈合,经术后8~10个月随访,按TAM标准评价,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0%.本术式提供有血运的活骨,加速骨折愈合,为治疗指骨骨折不连接提供了一个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直肠类癌15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类癌是少见病,我院1990年至2000年11月共收治消化道类癌68例,其中直肠类癌15例,占22%,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3~73(平均47)岁。7例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血便,其中院外曾被误诊为结肠炎3例;5例伴有肛门疼痛、便秘、里急后重感,3例因便血疑痔疮而就诊。病程6个月~5年,平均2.7年。肿块距肛缘4~6cm3例,6~8cm6例,8cm以上6例。肿块位于直肠前壁10例,后壁2例,侧壁3例。瘤体直径小于1cm9例,1~2cm4例,大于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