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血栓栓塞症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4):3043-3044
目的通过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提高对PTE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2008年31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31例中30例(97%)存在高危因素,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常见占42%。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87%)、胸痛(54%)、咳嗽(52%)、呼吸增快(52%)最常见。D-二聚体阳性率87%,血清酶学改变100%,血气分析异常97%,心电图变化81%,超声心动图异常74%。CT肺动脉造影能为早期确诊提供特征性改变。结论 PTE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多样,采用多种诊断手段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在美国发病率仅次于肿瘤与心血管病,位居第3位,病死率高达30%,在中国占死因的第4位。200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发布《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使我国临床医学界对肺栓塞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韩文忠等探讨临床显性肺栓塞中医证型及其与西医分类的关系。综观近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多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矽肺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1月—2011年6月我院矽肺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疑似患者行Wells量表评分,对低、中、高度可能性的患者进一步行CTPA检查,经CTPA确诊15例。确诊患者予抗凝及中药血栓通治疗,经治疗14d后15例患者治愈出院。结论重视矽肺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在基层医院Wells量表临床预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价值可能性大,经CTPA诊断后,进行相应正规的抗凝及中医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急性PTE患者临床资料,分三组观察心龟.图、胸片、血气分析和肺通气/灌注显像扫描结果。结果:肺不张梗塞组患者心电图正常比例高于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循环衰竭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比例显著高于肺不张梗塞组;肺不张、肺实质异常和胸腔积液的影像学表现,肺不张梗塞组分别高于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组和循环衰竭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肺不张栓塞组患者PaO2显著高于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组,而PH值肺不张栓塞组显著高于循环衰竭组。肺通气/灌注显像结果为高度可能,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组高于肺不张梗塞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PTE临床分层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5.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静脉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相应肺组织血流供应减少或中断.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是肺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现将本院收治的12例PTE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肺血栓栓塞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取2008年1月-2010牟10月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54例,对照组选取同期来我院查体的正常人54例,其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与观察组相匹配.各抽取其空腹静脉血1ml一份,2ml两份,分别检测其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膜上的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CD62p)和血浆中的可溶性P-选择素(PS)。比较两组中MPV、PDW、CD62p和PS含量的多少。结果:观察组血液中的MPV、PDW、CD62p和Ps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血栓发生后患者血液中的MPV、PDW、CD62p和Ps均会升高。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危险因素和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对住院治疗的34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 PTE的危险因素有手术、创伤/骨折、围产期、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长期卧床及老年心脑血管病,尤其是既往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结论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评估,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加强早期监护,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是降低PTE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和促进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依据肺血栓栓塞症肺血管闭塞不通的特点,将本病中医病名确定为"肺血痹"。该病发病之前的病机为阳虚气滞,痰瘀交阻。笔者认为,临床对于肺血痹高发体质的患者,应提前治以行气温阳、化痰消瘀,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肺血痹的发生,又可固护患者正气,促进原有疾病的康复,不失为一举两得之法。该病发病时的病机为浊阴上犯,肺络瘀阻,法当宣阳通痹、豁痰祛瘀。该病发病后病机多见气血不足,肺气不畅的表现,治宜补气温阳、养血活血。 相似文献
9.
<正>肺血栓栓塞症(PTE)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空气栓塞、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综合征等[1]。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的疗效.方法:选取肺血栓栓塞症的病人65例,分成3组:对照1组(常规西药组);对照2组(常规西药加丹参注射液组);治疗组(常规西药加血府逐瘀汤加减方组).3组1个月后进行CTPA检查及临床疗效观察,进而探讨中医药在治疗肺血栓栓塞症中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肺血管再通方面与... 相似文献
11.
刘琼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6):2187-2188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少见病,但其病死率很高,现将我院2003年明确诊断的1例PTE患者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的抗凝药物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治疗疗效,更好的为今后的肺血栓抗凝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把我院患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40例进行随机的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施以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药物,到疗程期结束后比较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0%;而其对照组的疗效为70.0%;治疗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的病例,而对照组则出现3例不良反应的病例。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疗效优于普通肝素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高申琴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4):3240-3241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PTE)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住院确诊为急性PTE且年龄大于 6 0岁的 2 6例患者分为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抗凝组 (观察组 )和单纯抗凝组 (对照组 ) ,对比分析治疗前后 2组患者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肺动脉压、螺旋CT或同位素肺灌注通气显像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86 % )明显高于对照组 (5 0 % ) (P <0 .0 5 ) ;出血率 (14 % )略高于对照组 (8% ) ,但无显著性差异 ;病死率 (7% )略低于对照组 (17% ) ,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急性PTE溶栓治疗效果明显 ,有一定风险 ,但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4.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E)的诊断治疗。方法:结合90例PE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E的临床表现较多,但缺乏特异性,诊断依赖多种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螺旋CT是确诊肺栓塞的重要手段。结论:对PE应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维汉两民族肺血栓栓塞症患者APCR的关系。方法检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浆APCR,其中汉族病人29例,维吾尔族病人31例,汉族健康对照组37例,维吾尔族健康对照组36例。结果四组组间方差分析APCR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病例组中出现APCR明显降低甚至缺乏现象,汉族APCR缺陷患者估计的OR值为2.82,维吾尔族为1.56。结论APCR降低的人群PTE发生风险增加,尚需增大样本量证实是否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活血化痰汤治疗符合辨证为痰浊壅肺、瘀血阻络型肺血栓栓塞症 (PTE)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 8例PT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吸氧 ,解痉平喘、抗感染以及抗凝、溶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活血化痰汤 ,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 5 4 .17% ,总有效率 87.5 0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活血化痰汤对 PTE有显著临床疗效 ,且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呼吸科常见病之一,病情重,预后差,临床上目前缺少成熟的诊治常规。笔者自2001年6月~2003年6月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自拟活血化痰汤治疗PTE24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24例作对照,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对肺血栓栓塞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后的溶栓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溶栓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溶栓率(60.0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