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得宝松与地塞米松治疗非重型药疹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得宝松与地塞米松治疗非重型药疹的疗效。得宝松组 50例,使用得宝松针剂 1mL,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组 30例,使用地塞米松针剂 5mg加入 5%葡萄糖 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 1次。用药后第 4、 7、 10天时分别记录疗效。得宝松组第 4天疗效不及地塞米松组,第 7天及第 10天时疗效与地塞米松组相同,得宝松安全性和依从性较好,是临床上治疗非重型药疹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得宝松与地塞米松治疗非重型药产仍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得宝松与地塞米松治疗非重型药疹的疗效。得宝松组50例,使用得宝松针剂1mL,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组30例,使用地塞米松针剂5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用药后第4、7、10天时分别记录疗效。得宝松组第4天疗效不及地塞米松组,第7天及第10天时疗效与地塞米松组相同,得宝松安全性和依从性较好,是临床上治疗非重型药疹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得宝松超声透入治疗斑秃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得宝松超声透入组治疗斑秃108例,与皮损内注射组101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第8周,超声透入组与皮损内注射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2周,超声透入组与皮损内注射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进行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超声透入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得宝松超声透入治疗斑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得宝松治疗外阴瘙痒性皮肤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于 1999年 6月~ 2 0 0 1年 5月 ,试用美国先灵葆雅公司生产的得宝松混悬液 (每毫升注射剂含倍他米松磷酸钠 2mg和二丙酸倍他米松 5mg)治疗女性外阴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 ,经临床随访观察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患者来源于本所女性科门诊病人共 10 0例 ,年龄 12~ 70岁 ,平均 3 6岁 ,病程 1周~ 2 0年 ,平均 4.5年。入选条件 患者都必须是能够随访者 ,近 2周内未接受过局部或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 ;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及全身真菌感染 ;无糖皮质激素治疗禁忌症者。病种选择 神经性皮炎 3 0例 ,慢性湿…  相似文献   

5.
得宝松局部封闭治疗疤痕疙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总结 2 0 0 0年一年来采用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得宝松注射液对疤痕疙瘩进行局部封闭治疗观察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 1 病例资料 男性 3 9例 ,女性 1 4例 ,年龄 8~ 4 6岁 ,其中青年居多数 ,病灶直径约 2cm~ 5cm ,胸部 3 1例 ,四肢 1 2例 ,脸颊部 1 0例 ,诱因大部分是痤疮引起 ,少数由外伤及术后而引起。1 2 治疗方法 取得宝松注射液加等量 2 %利多卡因注射液摇匀 (注射针头选用 5号半为佳 ) ,消毒皮肤后 ,沿病灶边缘呈扇形进针 ,至疤痕的中下部停针 ,注入药液至疤痕部位变白隆起 ,其效果最…  相似文献   

6.
得宝松皮损内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始我们应用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厂乍产)针剂,局部注射治疗慢性顽固性湿疹2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入选标准:(1)病程较长,超过1年;(2)皮损肥厚粗糙,触之较硬,瘙痒较剧;(3)曾内服、外用多种药物治疗时轻时重;(4)皮损在小腿,并发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小腿水肿患者除外。  相似文献   

7.
得宝松外搽治疗儿童斑秃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门诊于2003年1月-2005年6月对52例儿童斑秃患者,采用外搽得宝松加口服铁锌氨基酸口服液,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斑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 对 3 6例斑秃患者采用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 ,每月给药 1次为 1个疗程 ,共 2疗程 ,3个月后判效。并与 40例醋酸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 3月后痊愈 2 6例 ,显效 8例 ,进步 2例 ,无效 0例 ,痊愈率 (72 .2 % )、有效率 (94.4% )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4 0 .0 0 %、75 .0 0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9.78、9.11,P <0 .0 1、0 .0 5 )。结论 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斑秃具有疗效高、安全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64例斑秃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予得宝松及泼尼松龙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结果有效率A组93.3%,B组85.3%,χ~2=1.06,P>0.05;平均见效时间A组2.47周,B组3.26周,t=4.928,P<0.01;平均治疗时间A组8.50周,B组11.12周,t=2.757,P<0.05。  相似文献   

10.
得宝松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9月~2002年9月我们应用得宝松(Diprospan,比利时先灵葆雅制药厂生产)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住院药疹患者2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住院药疹患者 2 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疹多见于青壮年 ,发病高峰年龄为 3 1岁~ 40岁 ;引起或可能引起的致敏药物有 17类 ,其中以抗生素居首位 ,其他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中成药等。发疹型为最常见的药疹类型 ,其次为多型红斑型和荨麻疹型。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抗痛风药及抗结核药。结论 临床医师在应用上述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时要特别警惕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300例住院药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从我院皮肤科住院药疹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住院药疹的患病情况和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确诊药疹患者300例.结果 药疹致敏药物主要构成比为抗微生物类(33.19%)、生物制品类(29.74%)、抗痛风类(11.64%)和解热镇痛抗炎类(11.21%).药疹疹型主要构成比为发疹型(46.33%)、荨麻疹型(30.33%)及重症多形红斑型(6.67%).重症药疹患者的年龄、潜伏期、合并发热、黏膜受累及并发肝脏损害、感染、低钾之率较非重症药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微生物类是药疹主要致敏药物.抗痛风类及抗癫痫类药是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住院重症药疹患者年龄较大、潜伏期长,易合并发热、黏膜糜烂,易并发肝脏损害、感染、低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致敏药物种类和药疹类型两者之间有无关联性。方法将本科室5年来的住院药疹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检测。结果磺胺类药物易引起固定性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生物制剂易引起荨麻疹型药疹,大环内酯类及抗癫痫药物易引起泛发性脓疱型药疹(P<0.05)。结论致敏药物和药疹类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分析致敏药物,总结治疗经验,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08年23例重症药疹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为解热镇痛类,其次是镇静催眠药及抗生素类.23例患者其中有10例给予糖皮质激素;13例给予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比较发现后者皮疹消退时间、病程明显缩短.结论:解热镇痛类药物所致重症药疹仍为首位.治疗上应早期,足量使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控制病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428例药疹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常见的致敏药物。方法:收集1998年10月~2003年10月确诊为药疹的病例428例,并对其发病年龄、主要致敏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药疹的发病年龄有所提高,主要致敏药物以抗生素最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抗炎药、生物制品、抗痛风药、抗癫痫药及中成药等。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最常见,其次为荨麻疹型、固定型、多形红斑型等,抗痛风药和抗癫痫病药多引起重症药疹。结论: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的种类已发生变化,抗生素已上升为药疹致病药物中的首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人药疹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7月期间诊断的73例住院老年人药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基础病多,用药复杂,19例患者致敏药物难以确定.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有14类,以抗生素居首,最常见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痛风药及抗癫痫药.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占首位,其次为多形红斑型.结论:临床医师用药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并注意避免交义敏感和多元敏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临床收集35例重症药疹进行分析。结果:致敏药物以抗癫痫药为首位(占34.29%);药疹类型以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型最常见,各型药疹常伴系统损害;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TEN型药疹疗效明显优于非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预后与药疹类型、基础疾病及治疗措施有很大关系,糖皮质激素治疗仍为首选,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为重症药疹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临床收集35例重症药疹进行分析。结果:致敏药物以抗癫痫药为首位(占34.29%);药疹类型以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型最常见,各型药疹常伴系统损害;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TEN型药疹疗效明显优于非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预后与药疹类型、基础疾病及治疗措施有很大关系,糖皮质激素治疗仍为首选,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为重症药疹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探讨小儿药疹的临床特点,更好地指导小儿临床用药。方法:对我院123例住院小儿药疹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药疹年龄分布以6岁以内居多,占88.6%;致敏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占66.67%,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占24.47%;药敏类型以发疹型多见,占63.4%,其次为等麻疹型,占26.02%。结论:以青霉素、头抱菌素为主的抗生素及各类“抗感冒药”已成为小儿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