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玻璃体切割术(PPV)已经成为治疗眼底疾病的主要方法.晶体混浊是PPV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既往的研究认为,晶状体核硬化(NS)和后囊下混浊与PPV有关,而前囊下与皮质型晶状体混浊与玻璃体切割术无明显关系.本文报道了本科室发生的三例PPV术后早期皮质性白内障,结合其发病特点,分析PPV术后晶状体皮质混浊的原因,以期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放射线所引起的白内障称放射性白内障,可由X线,镭照射,中子等引起。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种放射线所致的白内障,其表现大致相同。晶体混浊最早位于后极部的后囊下,为小点状混浊,其直径约1~2mm的圆形黄色胡椒状颗粒或空泡样改变。当混浊逐渐扩大,发展到3~4mm直径时,便形成中央区保持透明的环形混浊。此时,前极部前囊下也出现与后极部相同的小点状混浊和空泡。然后,晶体中央部后囊下比较透明的部分,分成前后两层板层状膜样混浊。上述表现为本病与其他后囊下白内障的重要区别。混浊进一步扩展到全部晶体,白内障便趋成熟。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的白内障分级系统对107名患者213眼晶体混浊,包括核部,皮质及后囊下混浊进行了白内障的分级。初步试点证明通过散瞳在裂隙灯下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标准照片对照,以确定检查或分级结果,以此方法较单纯用文字描述检查结果更易于掌握。检查结果通过一致性kappa值的分析表明WHO白内障分级系统在皮质及后囊下混浊一致性较好,而在核性混浊一致性较差,因此对核性混浊的分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改变。方法 24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白内障组,每组12只。白内障组大鼠用半乳糖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大鼠用普通颗粒饲料喂养。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变化,观察至30d处死大鼠后取晶状体,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晶状体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观察至30d时,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保持透明,白内障组大鼠9眼(37.5%)出现均一的皮质性混浊,15眼(62.5%)出现核混浊。白内障组光镜下可见晶状体皮质和核部大量纤维细胞水肿、崩解,前囊膜下及后囊膜下出现纤维细胞样的有核细胞堆积;透射电镜下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变性、增生并突破晶状体上皮层向浅层皮质移行。结论 半乳糖性白内障不仅有晶状体纤维细胞水肿及结构破坏,还存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分化和移行。  相似文献   

5.
术中应用紫杉醇防治兔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紫杉醇(Taxol)防治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效果及其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40只兔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行单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对照组,手术时在0.3 ml灌注液中加入紫杉醇于晶状体囊袋内进行水分离(分三种浓度:4μg/ml、8μg/ml、16μg/ml)为用药组。定期进行临床观察。术后3个月对后囊混浊行裂隙灯照相,用光镜观察晶状体后囊的形态学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角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用药组晶状体后囊透明度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后囊混浊评分和发生率高于用药组,对照组后囊混浊评分5只为3,高于用药组(0只为3)(P<0.05)。对照组晶状体后囊前覆盖一层晶状体上皮细胞。用药组晶状体后囊前无明显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角膜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角膜细胞核膜边界完整。结论紫杉醇可能为预防后发性白内障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空泡或空泡样改变是囊膜下白内障的典型表现,偶可见于正常晶体皮质。本文作者注意到,在高压氧诱发的核性白内障和老年性灰白色核性白内障中也可见到空泡样改变,并用裂隙灯光学照像技术和显微放射照像技术(MRG,Microradiography)对这些空泡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包括三组:一是老年性白内障组,从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裂隙灯检查中,连续选出100例核性白内障以研究其核的颜色,混浊程度及是否存在空泡等。二是高压氧治疗组,25人,在12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截囊方式对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中,眼组织的损伤,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60例机分为2组,一组信封式截囊,一组改良信封式截囊,均进行前囊膜下水力分离皮质摘除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改良信封式截囊组术中囊袋完全整率高,对眼组织损伤小,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低。结论 改良信封式截囊口弹性大,娩核时不撕破囊膜袋,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o Z  Jin M  Li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4):287-290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段先天性核性白内障的特征及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76只眼)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患者按年龄段以不同术式进行白内障手术,术中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观察后囊膜下混浊的特征;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对手术并发症及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发现后囊膜下混浊随年龄呈进行性发展,混浊面积与晶状体混浊核相当;各年龄段术后矫正视力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27.84,P<0.005);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性(r=-0.9692,P<0.05);在年龄3~12岁患者中,2只眼术后发生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结论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可伴发后囊膜下型白内障,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同类型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手术的疗效主要取决于患者手术的年龄;儿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应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9.
后发性白内障(亦称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术后常见并发症,由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囊膜上转分化、增生、移行,产生胶原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不表达,而在前囊膜下型白内障及后囊膜混浊时大量表达,产生胶原,参与前囊膜下型白内障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
TGF(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 β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移行、过度增殖,是导致前囊膜下型白内障和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重要因素。CTGF与TGF β主要通过Smad信号通路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转分化。CTGF是TGF β的下游效应因子,TGF β调控CT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牟××女69岁住院号7212 右眼视力障碍60年,左眼视力障碍3个月,于84年11月12日入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双眼光感,光定位及色觉正常,双眼晶体呈灰白色混浊,右眼晶体核及后囊呈黄褐色,玻璃体及眼底窥不见,眼压:指压双眼Tn。经过术前的结膜囊处置后,于11月15日在局麻下先行左眼老年性白内障硅胶摘除术,术中经过顺利。11月19日在局麻下行右眼并发性白内障硅胶摘除术,术中因晶体后囊与玻璃体前膜粘连,而至囊破,改为囊外摘除术,将晶体核小皮质吸出。术后给口服氟美松片1.5mg/次,每日三次,红霉素片0.3mg/次,每日四次,5天拆除球结膜缝线,10  相似文献   

11.
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预防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对59例65眼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行一期连续环形后囊撕囊联合术后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乙组单纯行一期连续环形后囊撕囊.结果术后随访3年Ⅱ级以上后囊混浊甲组5眼,乙组13眼,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27,P<0.05).视力≥1.0甲组16眼,乙组6眼,两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χ2=6.42,P<0.05).结论一期连续环形后囊撕囊术后联合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能有效防止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高阶像差进行量化,以探讨不同类型白内障高阶像差变化特点。方法选择矫正视力在0.5及以上的不同类型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4例93眼,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其中皮质性30眼,核性29眼,后囊下34眼,并选择年龄相匹配的21例28眼作为对照,散瞳裂隙灯检查无明显晶体混浊,使用主观波前像差仪进行波前像差检测。结果各种类型白内障的总高阶像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质性白内障组总高阶像差为(0.413±0.146)μm,与对照组相比,主要是X轴方向彗差(Z31,P=0.035)和Y轴方向次阶彗差(Z5-1,P=0.08)的不同,核性白内障组总高阶像差为(0.498±0.246)μm,主要是球差(Z40,P=0.01)和Y轴方向三叶草(Z3-3,P=0.021)的不同;后囊下性白内障组总高阶像差为(0.420±0.147)μm,但各项高阶像差与对照组相比仅大小不同而方向个体差异较大。结论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产生不同特点的高阶像差,皮质性白内障主要引起彗差的改变,其球差为正球差;核性白内障主要使球差增加,其球差为负球差;后囊下性白内障总高阶像差明显增加,但各项高阶像差方向因人而异,说明像差的改变不仅与其病变部位有关,可能相同的混浊部位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白内障药物对玻璃体切割术后 ,眼内注气所致早期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 各种病因所致玻璃体切割保留晶状体术中惰性气体充填 2 16例 (2 16只眼 ) ,其中手术伤及晶状体 9只眼 ,术后均口服维生素 E,其中 12 6只眼即刻局部用卡林 U眼药水 ,观察局部用药和未用药患者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及原有白内障的发展。结果  5天后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发生比率 :局部应用抗白内障药物 N1=4 3/ 12 6 (34.1% ) ,未用药患者 N2 =5 6 / 90 (6 2 .2 %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用药患者后囊下混浊的持续时间为 (4± 2 .3)天 ,未用药患者 (7± 3.2 )天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但对手术中伤及晶状体后所致的混浊用药无效。结论 局部应用抗白内障药物可明显减轻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注气所致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程度 ,缩短混浊持续时间 ,有利于术后及时的眼底观察和补激光。对手术中伤及晶状体所致的混浊用药不能阻止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统计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合信号IOLMaster眼轴测出率,分析影响眼轴测出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临床病例研究.对2009年9~10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白内障病区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54例(170只眼)进行分析.测量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采用组合信号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IOLMaster无法测出者使用A超测量.瞳孔散大至6 mm之后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及LOCSⅢ分级评价核硬度及晶状体混浊程度.统计组合信号IOLMaster眼轴测出率,分析年龄、视力、白内障程度对测出率的影响.结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合信号IOLMaster的眼轴测出率为65.88%.IOLMaster测量组和A超测量组年龄比较t=0.392,P>0.05,两组年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裸眼视力比较x2=29.13,P<0.05,两组的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mery核硬度分级中Ⅱ级核硬度,眼轴测出率达到83.7%;V级核硬度,眼轴均未测出;LOCSⅢ分级中,核混浊、核颜色、皮质混浊及后囊混浊四种不同混浊程度进行多个样本率的x 2检验,各组均P <0.01.结论 虽然组合信号IOLMaster改进了信号分析方式,但其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的眼轴长度测出率仅为65.88%,A超在眼轴测量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中,晶状体混浊程度对眼轴测出率有明显影响.核硬度达到V级或者后囊混浊分级大于4.5的白内障病人无法使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发生率的中远期回顾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地调查近5年的玻璃体手术病人。观察指标有性别、眼别、年龄、病程、病因、视力、术式、手术次数、并发症及玻璃体状态等。晶体混浊判定采用LOCSⅡ系统;采用Bayes逐步判别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追踪观察29~65个月(平均43.4±9.4个月),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发生率为9.92%,其中核硬化占69.23%,后囊下混浊占30.77%。影响因素有年龄、病因、病程及术后高眼压(F=2时,判对率93.48%,P=0.0000)。结论:在较高年龄组(平均48.56岁),晶体混浊与病因及年龄相关,主要表现为核硬化;在较低年龄组(平均26.25岁),多与病程较长(11.25个月)、病变广泛有关,表现为囊下混浊。术后高眼压对两者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紫外线辐射和白内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外线与白内障关系密切。人经外线辐射程度因环境因素,个人解剖生理因素和防护措施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皮质性和后囊下白内障与紫外辐射量吾正相前。动物实验中,紫外线也能诱发皮质及后囊下混浊。核性白内障与紫外线的关系尚不明。氧化损伤是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的主要机制,引起离子失衡,膜裂角,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及原癌基因(fos/jun)过度表达等变化。晶状体有其自身的抗 系统,它与氧化损伤之间的失  相似文献   

17.
宋万卿  韦秀娟  栾丽利 《眼科》2014,23(4):271-273
目的 探讨台盼蓝囊膜染色剂在白内障复明工程白内障手术撕囊中的应用价值。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2013年期间河北省兴隆县人民医院“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患者84例(84眼)。方法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42眼)。观察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过程中接受0.1 ml 0.1%台盼蓝磷酸盐缓冲溶液前囊膜染色后行连续环形撕囊,对照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撕囊前未予染色。主要指标  术中囊膜染色情况,撕囊成功率,术后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角膜水肿及后囊混浊情况。结果 观察组台盼蓝染色后,晶状体前囊膜100%被染成淡蓝色。撕囊成功率观察组97.6%,对照组78.6%(P=0.003);术后1个月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角膜水肿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后囊膜明显混浊观察组1/42例、对照组6/42例(P=0.027)。结论 白内障复明工程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中采取台盼蓝囊膜染色剂行前囊膜染色,使连续环形撕囊相对容易,保证手术更顺利进行。(眼科,2014,23:271-273)  相似文献   

18.
现代白内障手术为尽可能保持晶体囊袋的完整性而保留相当大的晶体前囊,致使前囊混浊成为一个较严重的术后问题,为此作者借助普通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位于瞳孔区的混浊前囊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材料来源于9例患者的9眼,均行晶体囊袋内超声乳化合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当时晶体前囊透明且无炎症。其中5例用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白内障与血清硒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机理及其与硒的关系,本文利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对37例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进行血清硒含量的测定。根据临床检查晶体混浊部位将患者分为:①以后囊混浊为主的后囊型白内障。②以核混浊为主的核型白内障。③以皮质混浊为主的皮质型白内障三种。结果发现:①本实验室正常人血中硒含量为89±17.2ug/1。而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清硒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②后囊型白内障与核型白内障者血清硒含量亦明显高于皮质型白内障,但前二者之间比较,血清硒水平相差不显著,皮质型白内障患者血硒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值;③性别不同,血清硒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①过高和过低的血清硒水平均可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有关;②后囊型和核型白内障血清硒含量过高。而皮质型白内障与血清硒含量过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对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白内障囊外摘除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囊混浊发生率。方法对185例(234眼)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和102例(109眼)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进行6月~3年(平均26月)随访,观察其后囊混浊情况。结果前者234眼中有89眼(38%)发生后囊混浊,后者109眼中有18眼(17%)发生后囊混浊,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能降低后囊混浊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