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5年Lazarus首次报道了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Doan等于1941年报告了4例,并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作了区别。1948年Chevallier和1951年Marinoni分别提出原发性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其治疗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变相同,但效果较差,常因心力衰竭伴支气管肺炎,齿槽内出血而死亡。  相似文献   

2.
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较为罕见的一种白血病,1906年Goachin首先在文献上报告二例,其中一例为慢性,另一例为亚急性。1935年Doan及Reichart等亦有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报告。直到1959年,文献上只报告了40例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中13例为急性。国内张安、董瀚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先后在61年、74年曾有过急慢性嗜硷性桩细胞白血病的报告。我院于1976年6月收住一例慢性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现报告如下: 病例:王××,男,28岁,社员,住院号:4205,检验标本号:437。1976年6月3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经常出现头迷和腹泻,为稀水样便,无恶心,呕吐,无热。半年前发现腹部有一肿大包块,并逐渐增大。在当地医院曾用“麦里浪”治疗,症状缓解。近一月米病情复发并加重,伴发热、气短、全身乏力、咳嗽和饮食减少。既往健康。体  相似文献   

3.
<正> 嗜硷粒细胞性白血病比较少见,国内仅见2例报道,1例为慢性型,另1例为慢性急变型。国外报道的40例中13例为急性。1959—1973年Quattrin又报告40例,占同时期急性白血病的4.5%,认为这种白血病并不少见。本文报道1例亚急性嗜硷粒细胞性白血病,并结合文献略加讨论。患者杨××,男性,48岁,工人,住院号165008。因头昏,无力,低热3月余,加重2周于1975年12月12日入院,2周前因受凉咳嗽,症状加重,并有鼻衄,白细胞27800,分类中见大量嗜硷细胞。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嗜硷粒细胞极少,要了解其细胞化学染色特性很不容易。我们利用嗜硷粒细胞增高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片及血片,行10种细胞化学染色,以便了解其某些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5.
A阿司匹林 /药效学 非类固醇抗炎药对肾脏的作用 (孙庆伟)1:45 B白血病,髓细胞性 /诊断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硷细 胞变性并骨髓纤维化一例报告 (陈尚荣,等)1:58 13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变的形态学特征 (黄开荣,等)4:252  相似文献   

6.
类白血病反应是对某种原发病的反应,在周围血象中出现类似急性白血病的变化。一旦原发病好转,血象也恢复正常。其病理改变没有白血病细胞的浸润。Fitz—Hugh(1932)指出,本反应根据细胞种类不同而分为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单核细胞性。中屋·前川(1962)把本反应分为类慢性白血病反应和类急性白血病反应。在粒细胞性白血病中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硷性,他们还提出浆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临床以粒细胞性慢类性白血病反应为最多。  相似文献   

7.
应用周围血中嗜硷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法对103例正常人及105例各种血液疾患,严重感染或类白血病反应进行了测定与研究,其初步结论如下:(1)正常组之平均值为21.72±1.46/立方毫米,在男性53例及女性50例中无显著差异。(2)嗜硷性细胞计数在19例急性白血病中为6.08±2.35低于正常值,其中1例在化学治疗后进入完全缓解期内其计数值亦未越出正常水平。(3)2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在25次发作期内嗜硷性细胞计数值(5005.04±1789.29)较正常组显  相似文献   

8.
JAK2基因突变的发现改变了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诊断标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平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5):1729-1731
从2005年报道JAK2 V617F突变发生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1-3]以来,这个基因突变的发现改变了MPD的分类和诊断.以往MPD包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细胞综合征(CEL/HES)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无脾脏肿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脾脏肿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在无脾脏肿大、白细胞数低于50×10~9/L时,而嗜硷粒细胞增高,NAP积分降低,是诊断早期慢粒的主要线索。并认为无脾脏肿大慢粒可能是一种少见的变异型。  相似文献   

10.
吴泳珍  吴端源 《医学综述》1995,1(6):278-27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脾脏肿大者占95%,不肿大者极少见。我院于1988年6月~8月收治二院CGL,全病程始终无脾脏肿大,且发生急单、急淋变、较为罕见。现报告如下:例1,陈××,男59岁,干部。福建惠安县人。于1988年6月2日入院。六年前因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增多(70×109/L),晚幼粒细胞48%,杆状核20%,分叶核10%,嗜硷粒细胞7%,嗜酸粒细胞8%,单核细胞5%,淋巴细胞2%。碱性磷酸酶(-),骨髓像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长期间断服用马利兰,白细胞控制在18~20×109/L之间。多次体检及B超未见脾脏肿大。1989年1月查PH染色体阳性。2周前因食欲不振,进行性…  相似文献   

11.
赵全年  赵昆  马去非 《现代医学》2003,31(2):133-135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脾切除后11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有关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文献。结果 该患者脾切除后未经任何治疗临床症状和血液学指标就得到了改善,虽然术后5个月骨髓和外周血的WBC和嗜酸性粒细胞又增高并持续11年之久,但并无明显的其他器官受累表现。结论 脾切除可能是改善该例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也可能本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或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IHES)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伴红细胞增多的IHES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IHES为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表现为心血管、肺、神经系统、胃肠道、皮肤等多器官损害,男性多见,需排除继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并与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Churg-Strauss综合征鉴别。给予干扰素、激素、羟基脲治疗后嗜酸粒细胞下降。结论 对IHES予干扰素、激素等治疗能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并颅内出血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在临床上除具有急性白血病的共同症状外,常有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肺等脏器的浸润,但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尚未见报道,我科曾收治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并颅内出血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白血病。1912年Stitman首次报告,1969年前,文献共报告48例,1984年前,国内零星报道5例。我院遇有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终末期可发生急性变,急变的类型多种多样,急变为嗜碱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者极为罕见。我们最近遇到一例急变为嗜碱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病例,并进行了血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现报告此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1岁,已婚,农民,1986年5月21日入院,患者1984年3月曾以左上腹痛伴包块3个月,经骨髓细胞学检查及病理活检,诊断为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经靛玉红及马利兰化疗4个月,缓解出院。近一个月来,自觉脾逐渐肿大,  相似文献   

1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又称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脾肿大,以阴茎持续勃起为首发症状,相当少见。笔者对1999年12月-2004年8月收治的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符合诊断标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5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其中23例的CSF猪囊虫ELISA及头颅CT扫描比较。结果提示,CSF细胞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的增高),特别在ELISA阳性和CT扫描正常者中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三者配合检测,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血清溶菌酶是人体内非特异的免疫物质之一,约有75~80%来自血液及骨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而在淋巴细胞、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中没有此酶。1966年Osserman等报告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和尿中出现大量溶菌酶,以后很多工作表明,根据白血病患者的血清溶菌酶测定有助于对淋巴细胞性和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并且观察血清溶菌酶的动态变化,在判断予后  相似文献   

19.
一、方法概述: 嗜硷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较小而园的细胞,具有独特的核及特有的粗大颗粒,嗜硷性染色,其颗粒中有组织胺和肝素等化学物质。嗜硷性粒细胞的一种特殊功能是:在血液中如有抗原抗体作用时可引起迅速的反应,能看到颗粒放出细胞外的形态变化,同时颗粒中的组织胺游离于血液或组织中。象这样的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与肥大细胞非常相似。若用异种蛋白使豚鼠或兔致敏,血液及骨髓中的硷性粒细胞即增加。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若再用此抗原刺激这些致敏动物,嗜  相似文献   

20.
王玲  梁长安 《陕西医学杂志》1991,20(12):741-742
对25例骨髓纤维化症进行了临床分析。25例中原发性者15例,误诊9例,目前尚无特殊疗法;继发性者10例,分别继发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各1例)。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的治疗首先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