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方法近5年来我科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单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62例。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反应性脊髓水肿3例,脑脊液漏1例,食管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肺部感染5例,其中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随访6个月~5年(平均3.5年),按JOA评分,术后12~16分,平均14.6分。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入路解剖,严格规范化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颈椎前路手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 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MP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MP组在术中和术后1、2、3d应用MP,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d、2周、1个月分别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记录应用MP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2周、1个月时,治疗组JOA评分分别为(9.53±2.38)分、(11.21±3.15)分、(12.27±2.27)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MP,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优于未用MP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颈椎前路手术412例,其中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手术期内8例患者死亡,统计分析显示病例死亡同并发症、瘫痪情况和病种三因素相关。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主要同患者自身病情有关,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能会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和一期前后路联合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37例,其中A组23例采用前路术式,B组14例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依据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生理弧度、轴性症状、颈椎矢状位运动范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神经功能改善和D值恢复、维持: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轴性痛改善:A组优于B组;颈椎矢状位运动范围丢失和围手术期并发症:B组大于A组.结论 和单纯前路手术相比,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未显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次序的选择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次序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7例,女18例,先行颈椎前路减压再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手术19例(A组),先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再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26例(B组).术前、术后均采用JOA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的优良率.结果:术中A组1例因前路手术使椎管前方骨化组织进一步挤压脊髓组织致患者截瘫;2例因前路手术致压物切除不彻底,术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B组1例术后出现C5脊神经根麻痹,颈椎前路减压后逐渐恢复.术后随访9~38个月,平均20.4个月.两组优良率分别为69.23%(B组)、42.10%(A组),B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应先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再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5例,分为3组,A组:术后未用激素治疗组,42例;B组:氟美松治疗组,38例;C组:大剂量MP+抗酸药组,45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JOA 17分法),统计并发症,观察患者术后咽部不适的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患者术后无症状反跳现象,术后咽部不适的时间明显短于A、B两组(P〈0.001);A组发生l例伤口感染,B组出现1例消化道隐性失血,C组出现1例毛囊炎、2例消化道隐性失血。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咽部不适的症状,应用安全,但对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钢板固定与椎间融合器的合理选择。方法32例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选择合适内固定,术中仔细操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重视颈椎病手术患者内固定物的选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03年7月~2004年7月对21例“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7例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单间隙切除+单间隙切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9、12个月随访摄片,对其症状缓解、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6—3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患者平均改善率为88.5%;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2.1%,9个月融合率为89.3%,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93%;无患者死亡,供骨区并发症6例。此术式手术适应证:适用于病理压迫位于脊髓前方的患者,包括中央型、广基的椎间盘突出、邻近或位于椎间盘的较大桥接骨赘,尤其适用于非颈椎前凸的“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发症:通常与解剖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及神经受损有关,另外,亦可发生远期内固定与融合失败。[结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重建椎管容积以及椎间孔的高度,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对于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颈椎病患者,既能前路减压又能重建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胸腰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95年5月-2006年12月,共有464例患者在我院行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其中结核279例,骨折76例,肿瘤56例,其他疾病53例。回顾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共有60例患者发生与胸腰椎前路手术相关的围手术期并发症76例次,包括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气胸、低血容量性休克、切口感染、脑脊液漏、臂丛神经损伤、心力衰竭、双下肢血栓形成、胸腔出血、结核脓肿形成、褥疮、泌尿系感染、外周神经功能异常、脊髓损伤、死亡等17种,发生率为12.9%,死亡率为0.43%,多数与术中及术后处理不当有关。结论:胸腰椎前路手术虽然能解决许多过去难以完成的问题,但是与其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不能忽视。熟练的手术操作,正确完善的术后处理是预防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对87例不同病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后路减压手术,随访6—72个月。对不同病程和不同术式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估,发现病程越短,术后功能恢复效果越佳。不同病病程患者术后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在各自的适应证下,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92年1月~2003年12月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412例患者的早期并发症情况,其中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42例出现51例次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19%,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28例次(6.80%),间接并发症23例次(5.08%);颈椎外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颈椎病患者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病种、瘫痪情况、术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种是决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凶素。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病种、病情有关,病情越复杂,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颈椎外伤患者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颈椎病患者为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黄韧带叠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黄韧带叠压患者行Ⅰ期后路半椎板扩大减压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手术前后采用日本矫行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神经功能改善优9例,良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手术优良率为83.3%。植骨在12~16周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及假关节发生。结论 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黄韧带叠压直接有效,使颈髓完全解除束缚,疗效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5.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近4年来采用前路椎管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手术方法及手术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从而避免可能导致术后效果不良的操作。结果32例病人经过随访,效果优良。结论适应证选择恰当,手术方法及手术细节正确,前路椎管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16.
依达拉奉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8例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组30例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依达拉奉,术前30min静脉滴注(30mg),术后连续使用6d(30mg/次,2次/d);对照组28例,未应用依达拉奉。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ESR)检测患者术前30min、减压后30min脑脊液自由基含量;术前及术后1d、1周、3个月采用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观察术后症状反跳发生率。结果:脑脊液自由基含量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减压后30min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治疗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症状反跳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能降低脑脊液自由基浓度,减少术后症状反跳,提高术后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8月采用颈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1例,摘除压迫在脊髓及神经根的髓核和软骨终板,使脊髓彻底解放压迫,钛椎间融合器加前路钛钢板固定.结果 41例中,术后38例获1.0~2.5年随访,疗效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定法评定,结果优13例,良21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9.47%.结论 颈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8月采用颈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1例,摘除压迫在脊髓及神经根的髓核和软骨终板,使脊髓彻底解放压迫,钛椎间融合器加前路钛钢板固定.结果 41例中,术后38例获1.0~2.5年随访,疗效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定法评定,结果优13例,良21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9.47%.结论 颈前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及围手术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2例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资料,术前JOA评分为3~14分,平均5.8分。32例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其中20例行自锁钢板内固定。结果 32例中随访27例,时间4~60个月,平均29.4个月,JOA评分5~17分,平均10.5分,改善率为9.2~82.40%,平均71.82%。Odom’s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良13例,好转5例,差3例,优良率70.37%。结论 重视老年人术前危险情况的针对性处理,选择好手术时机,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年人CSM术前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Qu DB  Jin DD  Chen JT  Jiang JM  Wang JX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30-1232
目的总结脊柱结核一期手术治疗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胸、腰椎及腰骶段脊柱结核120例,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17~68岁,平均34.5岁。病变部位为T6~S1。其中采用经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65例,经后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术26例,后路内固定并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9例。记录术中、术后1个月内出现的并发症,并分析相关原因。结果共10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其中死亡1例。并发症的主要发生原因:手术时机选择不当1例;手术创伤2例;手术操作不当或失误5例;其他原因2例。结论脊柱结核的一期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是因处理不当引起。做好术前评估,术中操作谨慎,术后处理妥当,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