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铅污染日趋严重,儿童铅中毒在西方各国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首要问题,据报道国内形势也相当严峻。为了解柳州市儿童血铅水平的现状,我们对2011年1~4月来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做健康体检的5187例0~  相似文献   

2.
大连市1218例1~6岁儿童血铅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交通业迅猛发展及人口密度增加,环境中铅污染几率日益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铅在人体内量超过一定水平会对人体各系统,如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均可产生危害,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3.
0~15岁儿童血铅水平调查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了解天津市0~15岁儿童血铅水平。方法:采用严格质量控制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于2000年7月~2003年7月对天津市8836例0~1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结果:8836名儿童血铅均值为83·86μg/L。其中血铅≥100μg/L者2097例,占23·73%,男童高于女童,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铅中毒已经对儿童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所以要采取措施,查找铅污染源,预防铅中毒。  相似文献   

4.
湖州市0~6岁儿童血铅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娟  沈国平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9):1716-1718
[目的]了解湖州市0~6岁儿童血铅水平。[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对3756例儿童进行末梢血血铅水平检测。[结果]3756例儿童血铅水平均值为(70.63±30.85)μg/L,其中血铅水平≥100μg/L者524例,铅中毒发生率为13.95%。2033例男童血铅水平均值为(71.45±31.63)μg/L,其中血铅水平≥100μg/L者293例,铅中毒发生率为14.41%。1723例女童血铅水平均值为(69.67±29.87)μg/L,其中血铅水平≥100μg/L者231例,铅中毒发生率为13.41%。男女儿童血铅水平均值及铅中毒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85例城市儿童血铅水平均值为(70.51±30.10)μg/L,其中血铅水平≥100μg/L者331例,铅中毒发生率为14.49%,1471例农村儿童血铅水平均值为(70.82±31.99)μg/L,其中血铅水平≥100μg/L者193例,铅中毒发生率为13.12%。城乡儿童血铅水平均值、铅中毒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之间血铅水平、铅中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年龄段男女儿童血铅水平、铅中毒率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铅水平、铅中毒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结论]湖州市0~6岁儿童血铅水平低于公认允许水平,但血铅超标现象仍然存在,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铅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等,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市2004~2006年7岁以下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0~6岁儿童血铅水平分布情况、铅中毒现状以及影响危险因素的相关资料,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方法: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城区0~6岁儿童3687例。采用BH2100微量血测铅仪测定末梢血血铅水平,《选用中国部分城市儿童铅中毒防治项目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的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户外活动时间、钙、锌、铁剂的使用是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铅中毒检出率增加,以3~4岁组最高。采用科学的喂养育儿方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彻底治理大环境均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儿童铅中毒。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儿童血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早期的铅暴露不仅危害儿童期智能和行为发育,而且对成年后心血管异常、骨质疏松等也有影响。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迅速发展,汽车日益增多,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尤其铅污染日趋加剧,铅中毒逐渐增多,儿童铅中毒也被广泛关注〔1-3〕。为了解福建省福州市0~14岁儿童血铅水平,对587例儿童体检者血铅水平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2 553例儿童血铅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工业及交通业的迅猛发展,铅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铅对人体有诸多负面影响,低水平铅暴露也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智力发育和潜能发育。前瞻性研究表明,生命早期对低水平铅暴露特别敏感和脆弱,而同样的铅暴露水平对年长儿则无明显影响。郑州市幼小儿童大样本血铅水平现状资料尚缺乏。为此对2003年7月~2004年7月检测的2553例0~14岁儿童血铅水平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儿童铅中毒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医学问题,为了解目前我市学前儿童血铅水平状况,我们于1998年对萧山市4个镇14所幼儿园的362名儿童进行血铅浓度测定,旨在了解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铅中毒的防治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根据污染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选择和城厢镇的路边、小区内的幼儿园幼儿共362名,其中男187名,女175名。1.2 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7832例1~6岁儿童血铅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颖烨  黄诚茵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79-4580
目的:了解衢州市1~6岁儿童的血铅水平。方法:采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于2007年4月对在衢州市柯城区城镇63所托幼机构中就学的7 832名1~6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结果:7 832名儿童血铅均值为10.405μg/dl,其中儿童铅中毒有4 167名,占被检测人数53.20%,男孩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铅中毒已经对儿童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建议将铅筛查列入0~6岁儿童保健常规内容,并且每年进行1次铅筛查,将儿童铅中毒患者初步筛查出来,及时给以治疗。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梅州地区0~6岁儿童血铅浓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东梅州地区儿童的血铅水平以及铅中毒率,为该地区预防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应用ICP2MS法对2009年1~12月在某妇幼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该地区2650例6岁以下儿童的血铅含量进行测定。[结果]2560名儿童的血铅浓度水平范围为12.56~198.56μg/L,平均值为66.58μg/L,标准差为24.31μg/L,其中男童血铅水平为(71.23±25.23)μg/L,女童血铅水平为(60.67±22.23)μg/L,男女童之间血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之间血铅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铅中毒儿童共400例,总检出率为15.63%,其中男童铅中毒率为20.59%,女童铅中毒率为10.00%,男女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之间铅中毒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随年龄的增大呈上升趋势。[结论]本地区儿童血铅浓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铅中毒有一定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血铅浓度及铅中毒率均呈增高趋势,应重视儿童铅中毒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5168例门诊儿童血铅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2006年门诊儿童血铅水平和铅中毒状况。方法:采用钨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5168例0~18岁儿童血铅水平,对各年龄段儿童血铅水平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血铅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门诊儿童血铅水平为(55.78±1.65)μg/L,男、女童血铅水平分别为(58.88±1.62)μg/L、(52.48±1.66)μg/L。血铅水平≥100μg/L者483例,占9.35%,其中男童350例,检出率10.98%,女童133例,检出率6.72%,两者比较P≤0.05。结论:儿童血铅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童铅中毒检出率高于女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兰州市儿童铅中毒患病情况,提出预防措施。方法: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正常体检的2 705例0~6岁儿童进行血铅检测。结果:2 705例儿童中,铅中毒(血铅浓度≥100μg/L)的检出率为57.1%,男性高于女性(P=0.000);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P=0.000);检出率在春秋季高于冬夏季节(P=0.016<0.05)。结论:兰州市0~6岁儿保门诊体检儿童铅中毒的检出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春秋季是铅中毒的高发季节,应予以足够重视,采取适当措施,防治铅中毒。  相似文献   

13.
韦祁山  汪玉堂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6):2214-2215
目的了解兰州市儿童铅中毒患病情况,提出预防措施.方法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正常体检的2 705例0~6岁儿童进行血铅检测.结果2 705例儿童中,铅中毒(血铅浓度I>100μg/L)的检出率为57.1%,男性高于女性(P=0.000);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P=0.000);检出率在春秋季高于冬夏季节(P=0.016<0.05).结论兰州市0~6岁儿保门诊体检儿童铅中毒的检出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春秋季是铅中毒的高发季节,应予以足够重视,采取适当措施,防治铅中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十堰市城区2~6岁集居儿童血铅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血铅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并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431名集居儿童的血铅平均值为0.487 μmol/L,其中,1 092名儿童血铅≥0.48 μmol/L.结论 目前十堰市城区集居儿童平均血铅水平与铅中毒率较高,应采取措施控制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杭州市10岁以下儿童血铅水平及高血铅检出率。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对3 528例儿童进行血铅含量测定,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3 528例儿童血铅平均值为24.91μg/L,其中>100μg/L有37例,占1.04%;不同性别儿童间血铅水平几何均值差异有统讲学意义,而高血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儿童的血铅水平几何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铅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杭州市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但铅中毒情况依然存在,应采取进一步措施减少儿童铅接触。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0~6岁儿童血铅水平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近期北京市 0~ 6岁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2 0 0 1年 5~ 7月调查北京市常住人口中 0~ 6岁儿童 2 2 62名。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进行微量血中铅含量的测定 ,并做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 0~ 6岁儿童血铅水平均值为96.8μg L,血铅值≥ 10 0 μg L为 3 5.7% ,血铅值≥ 2 0 0 μg L为 2 .5%。农村儿童铅中毒为 43 % ,明显高于城区和郊区儿童。 2岁组铅中毒为 45.1%高于其他年龄组。男童血铅平均值 10 0 .2 μg L明显高于女童血铅平均值 93 .0 μg L(P <0 .0 1)。不喝或偶喝牛奶、居室距繁华马路≤ 50m、家庭居住 1层楼房或平房为儿童高血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目前北京市儿童血铅水平≥ 10 0 μg L的比例不容忽视 ,应对重点人群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前后儿童血铅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1997年 8~9月间 ,在上海市 5个区县 30所托幼机构 196 9名 1~ 6岁儿童进行了血铅水平抽样调查 ,然后于1998年 4~ 6月及 1999年 8~ 9月对相应人群进行血铅水平两次追踪调查。调查采用末梢血纸片法血铅测定方法。结果 上海市儿童血铅水平几何均数在推广无铅汽油前为 83μg/L ,推广无铅汽油后的 1998年为 80 μg/L ,1999年为 76 μg/L ,与前一年相比血铅水平的变化均有显著意义 (t值分别为2 .2 190、4 .4 5 76 ,P值分别小于 0 .0 5和 0 .0 1) ;超过目前国际公认的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 (10 0 μg/L)的比例也由使用无铅汽油前的 37.8%下降到 1999年的 2 4 .8%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u =8.82 4 7,P <0 .0 1)。儿童血铅水平几何均数下降幅度徐汇区为 10 μg/L、静安区 11μg/L、杨浦区 6 μg/L、嘉定区4 μg/L、崇明县 2 μg/L。 结论 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可降低儿童的血铅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血铅水平现状。方法于1997年8月对静安区437例14个月~5岁8个月的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并对每个入选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有关儿童个人情况及家庭、社会、环境等问题。结果437名儿童血铅水平从15μg/L至697μg/L,血铅水平均数为97.04μg/L,其中血铅水平≥100μg/L有167例,占38.2%。本区儿童血铅水平低于工业区,高于远郊乡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小儿每日在马路上的时间长短为诸多影响因素中突出并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因素。结论静安区虽为非工业区,但目前情况不容乐观,环境中的铅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规范家长和儿童的行为,是最有效、最廉价的降低儿童铅中毒患病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s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lead hazard control strategies on children's blood lead levels immediately after an intervention was conducted as part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s Lead-Based Paint Hazard Control Grant Program. Fourteen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grantees participated in the evalua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d an overall average reduction in the blood lead levels of 869 children so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ad hazard controls. However, 9.3% of these children (n = 81) had blood lead increases of 5 microg/dL or more. Data routinely collected as part of the evaluation, as well a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upplied by the individual program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potential reasons for these observed increases in blood lead. A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ree principal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blood lead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exterior deteriorations present in the child's home (prior to intervention),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female parent or guardian of the child, and the child's ag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did not find evidence that children living in households that either did not relocate or relocated for less than the full work period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have a blood lead increase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5 microg/dL than children living in households that fully relocated. Statistical analyses also did not reveal any single interior strategy to be more or less likely than others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blood lead increase of 5 microg/dL or m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