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我们采用PCR、PCR-SSCP技术,对大肠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P53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大肠癌发生与HPV感染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标本我院1996年~1997年经手术切除大肠癌病人50例。术中切取新鲜癌灶标本立即置入液氮中贮存。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ZI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9例。2.组织中DNA的提取采用裂解液消化后,用酚一氯仿抽提DNA,无水乙醇沉淀,体积分数为75%乙醇洗涤,凉干,以三蒸水溶解DNA。3.HPV检测HPV反应体系,25VI反应…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采用PCR SSCP(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p5 3第 7外显子基因突变及p5 3蛋白表达 ,分析它们的关系 ;并对基因突变与胃腺癌浸润转移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作初步探讨。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 1996~ 1997年原发性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 85例。其中男 5 7例 ,女 2 8例 ;年龄 32~ 78岁 ,平均年龄 5 6岁 ;其中乳头状腺癌 12例 ,管状腺癌 39例 ,粘液腺癌 2 2例 ,印戒细胞癌 12例 ;分化程度 :高分化腺癌 11例 ,中分化腺癌 2 9例 ,低分化腺癌 45例 ;早期胃腺癌 13例 ,进展期胃腺癌 72例 ;发生淋… 相似文献
4.
胆囊癌组织细菌L型的检测与p21及p53基因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癌的发生与细菌L型感染和p21及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对40例胆囊癌及4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细菌L型和突变型p53蛋白及p21蛋白进行检测,并对胆囊癌组织中的细菌L型阳性伴p21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结果和细菌L型阴性伴p21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革兰氏染色细菌L型检出率为77.5%(31/40),明显高于胆囊炎的57.5%(23/40),P<0.05,且与免疫组化细菌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80.0%(32/40)]具有一致性;胆囊癌组织中的p21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25/40)和65.0%(26/40),明显高于胆囊炎组织中的p21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2.5%(1/40)和5.0%(2/40)],P<0.05;胆囊癌组织中的细菌L型阳性者其p21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24/32)和78.1%(25/32),明显高于细菌L型阴性者的p21及p53蛋白的表达阳性串率[12.5%(1/8),12.5%(1/8)],P<0。05。结论 细菌L型参与了p21及p53基因的突变,并在胆囊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K-ras、p53基因突变分析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手术前后门静脉血及癌组织进行K-ras和p53基因突变分析,探讨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结肠癌临床分期及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大肠癌患者45例,取外周血、手术前后门静脉血及癌组织标本,用PCR-SSCP方法进行K-ras和p53基因突变分析,比较不同标本K-ras和p53基因突变率,并探讨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分期及肝转移的关系.结果 不同标本K-ras基因突变率:癌组织>术后门静脉>术前门静脉血>外周血.p53基因突变率:癌组织>术后门静脉>术前门静脉血>外周血.大肠癌不同分期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率:Duke C>Duke B>Duke A(P<0.05);p53基因突变率:Duke C>Duke B>Duke A(P<0.05).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组K-ras基因突变率78.6%(11/14).显著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肝转移组p53基因突变率71.4%(10/14),显著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阳性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6%(11/14)和67.7%(21/31);p53基因突变阳性对诊断肝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4%(10/14)和61.3%(19/31).结论 结肠癌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均有较高的阳性率,术后门静脉血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对预测术后肝转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作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检测了21例膀胱移行上皮癌p53基因5~8外显子。结果,在14例浅表性膀胱癌中,发现1例(T_1期)p53基因突变;7例浸润性膀胱癌中,4例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中T_2期1例,T_3期2例,T_4期1例。4例G_1级膀胱癌无一例检出p53突变,5例G_2级膀胱癌1例检出p53突变,12例G_3级肿瘤4例发现p53基因突变。结果表明:p53基因突变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已发现,多种细胞损伤后广泛存在凋亡。而p53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有特殊的表达方式和分布特点,并在DNA损伤与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认识神经细胞损伤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人膀胱癌耐药细胞株p53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膀胱癌耐药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探讨其与细胞染色体变化特点及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使用药物深度递增的方法,分别采用阿霉素(ADM)或足叶乙甙(VP-16)建立了人膀胱癌耐药细胞株BIU-87/A和BIU-87/V,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比分析其和亲代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情况,并用G显带法研究各株细胞染色体特点。结果:BIU-87/A对ADM、VP-16的耐药倍数分别为57.42、59.40;BIU-87/V对ADM、VP-16的耐药倍数分别为6.45、5.44。BIU-87的p53蛋白表达阴性,而BIU-87/A、BIU-87/V的p53蛋白均阳性,且BIU-87/A的表达量多于BIU-87/V。BIU-87/A和BIU-87/V细胞染色体数目为超三倍体,染色体众数分别为78、73,数目在50-113之间,大多数染色体均有数目异常,变动于1-4条之间,染色体缺失、突变、到位、易位和环状染色体等结构畸形明显多于亲本细胞。结论:膀胱肿瘤耐药细胞株p53的异常表达可导致细胞染色体畸变增加,并与细胞多药耐药性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多发性结直肠癌中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与突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同时多发性结直肠癌19个癌灶和结直肠再发癌12个癌灶,对照组为散发性结直肠癌17个癌灶。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方法和单链DNA构像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p53蛋白以及p53基因第5、7、8外显子突变的检测,比较各组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的不同。结果在同时多发癌组、再发癌组以及对照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7%、75%、35.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2,P<0.05);突变率3组分别为52.6%、41.7%、2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癌旁正常组织均未检出突变;但蛋白表达在同时性三发性癌患者中为阳性。结论多发性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突变率和蛋白表达高于散发性结直肠癌。p53过度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要警惕多发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组织生长抑素、胃泌素表达与细胞凋亡及p53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胃泌素 (gastrin ,GAS)、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SS)与大肠癌细胞凋亡指数 (apoptosisindex ,AI)和凋亡调控基因 p5 3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原位凋亡检测TUNEL法 ,检测 6 2例大肠癌组织中GAS、SS、p5 3及细胞凋亡的表达。 结果在大肠癌组织SS高表达组、中表达组的AI明显高于SS低表达组 (q高与低 =5 0 6 ,q中与低 =3 95 ,均P <0 0 1) ;而在GAS各表达组中的AI变化与此相反。p5 3阳性表达率在SS (GAS)低表达组、中表达组、高表达组三组间相比较存在着明显差别 (χ2 SS=10 16 9,χ2 GAS=7 833,均P <0 0 5 ) ,其中p5 3在GAS高表达组、中表达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 (χ2 高与低 =3 85 9,χ2 中与低 =4 796 ,均P <0 0 5 ) ;p5 3在SS高表达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 (χ2 =6 710 ,P <0 0 5 ) ;而 p5 3在SS中表达组表达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低表达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χ2 =2 180 ,P >0 0 5 )。GAS/SS积分比值变化与AI呈负相关 ,与 p5 3呈正相关。 结论GAS、SS对大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可能与 p5 3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 p5 3基因第 4~ 8外显子的突变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取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标本各 12例 ,并设患者自身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为对照。体外分离、培养上述组织标本的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分析方法和基因测序法 ,检测各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中p5 3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 9例p5 3基因外显子 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增生性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 结论 p5 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53、p16、Cyclin D1表达与胃癌细胞增生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8例胃癌中p53、p16、CyclinD1和PCNA的表达状况,并对PCNA免疫阳性细胞作半定量分析。结果 p53、p16、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30/58)、48.3%(28/58)、53.4%(31/58);p53、Cyclin D1阳性组织中,单位面积PCNA阳性 相似文献
15.
p53变异与结肠癌肝转移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生存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p53基因及其蛋白在结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脉变化以及p53变异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p53基因exon5-9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来检测。结果 41例大肠癌病人中,26例呈p53变异(63%),其中6例公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变异,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一致性的变异。另有3例原发灶即有p53变异的病人,在转移灶出现了新增加的变异。生存分析显示,在肝转移灶含变异型p53的病人比含野生型P53者具有更长的术后生存期。结论 在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中,p53变异主要开始于肠癌原发灶,并被保持于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内,小部分p53变异也可以始发于转移灶。对于实施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术后生存期在转移癌灶含变异型p53者长于含野生型p53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癌中抑癌基因p53突变与肿瘤血管生长的相关性。方法: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集44例胆囊切除标本,其中24例胆囊癌,20例胆囊腺瘤。用免疫组化方法定性检测突变抑癌基因p53蛋白产物的表达,同时检测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反映肿瘤血管生长的情况,比较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胆囊癌中p53蛋白的阳性率达到62.5%。VEGF的阳性率为75%,其阳性表达率随胆囊癌的病理分期的进展而逐渐增强(P<0.05)。p53与VEGF的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突变在胆囊癌早期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胆囊癌晚期则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的生长,导致癌肿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中bcl—2、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SABC)法分析34例RCC标本中bcl—2、p53和PCNA蛋白的表达,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苦(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34例RCC标本中,15(44.1%)例bcl-2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与增殖指数(PI)、凋亡指数(AI)及RCC病理学参数无关;仅有3例p53表达阳性;PI为6.0%--24.0%(平均为12.3%),AI为2.0%--8.0%(平均为5.4%);PI与肿瘤分级、分期密切关系,AI与肿瘤分级有明显关系。结论 明显增高的PI和AI与肿瘤恶性表型有关,提示在RCC中肿瘤细胞过度增殖伴有频繁的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18.
Deliveliotis C Skolarikos A Karayannis A Tzelepis V Trakas N Alargof E Protogerou V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2003,21(3):171-176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correlation of p53 immunoreactivity and DNA ploidy status with biochemical recurrence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p53 protein expression and DNA ploidy were evaluated on 84 archival paraffin-embedd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specimen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ose with low (38/84, 45%) and those with high (46/84, 55%) p53 immunoreactivity. The results were correlated with Gleason score, stage and serum PSA. Kaplan-Meier biochemi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and the Cox hazard-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for analysis.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p53, DNA ploidy, Gleason score, PSA and stage to b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in this order. Kaplan-Meier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iochemical recurrence when p53 high expression and DNA aneuploidy were combin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stratification for p53 expression and DNA ploidy status can provide additional prognostic inform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rcinoma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相似文献
19.
瘢痕疙瘩p53基因突变高发区基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p53抑癌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结构异常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SSCP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为对照,检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p53基因突变高发区外显子4~6的基因结构。结果 瘢痕疙瘩p53基因外显子4、5、6均存在突变,对照组未发现突变。结论 提示瘢痕疙瘩p53基因抑制细胞进程及介导细胞凋亡等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