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单纯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结果,探讨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低危患者采用短期抗凝的可行性。 方法 对1996~1999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3年后长期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7例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5~75 (40.0±11.4)岁。患者在术后前3年口服华法林抗凝,3年后停服(停抗凝组)。并从坚持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同时段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抗凝组),停抗凝组和抗凝组在华法林抗凝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8~2.5之间。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 结果 停抗凝组失访1例,无血栓栓塞和死亡,人工瓣膜无血栓形成,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级。抗凝组失访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1例,Ⅱ级1例。在随访期间因抗凝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均为消化道出血。突发大量吐血死亡1例,猝死1例。两组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86.7%。 结论 单纯行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的低危患者,有可能采用仅在术后前3年口服华法林作短期抗凝治疗,3年后停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用自体心包加高方法矫正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5月至2007年7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对17例主动脉瓣脱垂患者施行自体心包片加高手术,其中主动脉右冠瓣脱垂15例,左冠瓣脱垂1例,无冠瓣脱垂1例;主动脉瓣中度反流10例,重度反流7例。取自体心包,用5-0或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高脱垂的主动脉瓣。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提示:主动脉瓣微量至少量反流;对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38.3±9.6mm vs.47.2±10.3mm,P=0.013);主动脉瓣收缩期压差(9.8±5.6mmHg vs.10.3±5.3mmHg,P=0.792),主动脉瓣舒张期压差均较术前有明显缩小(45.7±13.6mmHg vs.78.4±19.9mmHg,P=0.000)。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明显主动脉瓣反流4例,轻度反流9例,轻至中度反流4例。平均随访32个月(4~74个月),1例术后4个月因主动脉瓣大量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余患者均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结论主动脉瓣瓣叶自体心包加高成形其手术方法简便,对儿童或小主动脉瓣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流出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外科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94例VSD合并AI的临床资料、VSD补片修补和主动脉瓣处理方法。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低心排6例(6.4%)。在主动脉瓣脱垂伴轻度AI60例中,出院时超声检查(UCG)14例仍有轻度AI,随访中2例加重需再次手术。在主动脉瓣成形术25例中,UCG提示23例主动脉瓣轻度返流,2例轻微返流,2~5年后3例返流加重。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中1例术后1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流出道VSD伴有AI,应根据主动脉瓣病理改变而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成人小主动脉瓣环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成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9例。采用Manougnian法主动脉瓣环加宽7例,瓣膜侧倾缝合置换主动脉瓣膜6例,瓣环上主动脉瓣置换13例,在双瓣膜置换中均先置换主动脉瓣后再置换二尖瓣。结果26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12±3个月),心功能均明显改善(Ⅰ级10例、Ⅱ级16例),无远期死亡。术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1.02~1.44cm^2/m^3(〉0.85cm^2/m^3),无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PPM)。结论主动脉瓣病变伴小主动脉瓣环的成人患者行心瓣膜置换,选择新型人工瓣膜行瓣环上主动脉瓣置换是理想的选择,瓣膜侧倾缝合是可选择的方法,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时先置换主动脉瓣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大部分患者无需行瓣环扩大术。  相似文献   

5.
升主动脉根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根部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01例升主动脉根部瘤患者(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2.7岁)的主要病因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58例),主动脉瓣环扩张症(34例),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5例),大动脉炎(4例);术前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96例,主动脉瓣狭窄4例,术前合并有A型夹层26例,急性左心衰竭(5例)。手术类型:Wheat手术4例,传统或改良Cabrol手术13例,David手术1例,Bentall手术83例。同期行主动脉半弓置换术或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16例,全弓置换术或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或成形术1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为6.9%(7/101),2000年后降至3.6%(3/83);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10例,呼吸功能不全9例,肾功能不全9例。术后随访94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5例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出现B型夹层。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根部瘤的首选手术方法,术前左心功能及手术技术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少见病例——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手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secondary subaortic stenosis,SSS)的手术疗效,并分析导致SSS发生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对SSS进行手术矫治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9例。CHD类型主要包括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等。患者矫治CHD时的年龄:4个月(15 d~5岁11个月);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时的年龄:5岁3个月(1岁~15岁3个月)。患者行SSS矫治与CHD矫治的相隔时间:4年10个月(8个月~13年11个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无术中死亡;体外循环时间79 (39~17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 (22~124) min。术后住院时间7 (5~9) d。1例术后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年10个月(5个月~4年4个月)。所有SSS患者术后无临床症状,心功能正常,随访过程中无死亡。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左心室流出道狭窄逐渐加重,再次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 结论继发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主动脉瓣下狭窄极少见,其发生原因考虑CHD矫治后左心室流出道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其发生时间与继发先心病手术类型无法预测,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对SSS矫治简单、有效,但术后左心室流出道仍有可能再次狭窄并加重。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1岁。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于2002年2月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进口双叶机械瓣)。术后恢复好,心功能达Ⅰ~Ⅱ级。给予华法令抗凝治疗,并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调整剂量。但因复查PT不及时(3~6个月),且有时经非心脏外科专业人员指导用药,PT变化仍较大,PT值为14.7~35.0s,国际标准比值(INR)1.26~2.91,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29岁。肾移植术后4年,因劳累后胸闷、心悸、气促,夜间不能平卧及双下肢水肿,诊断为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既往有高血压史,肾移植后一直服用免疫抑制剂赛斯平05ml每天2次(相当于环孢素A1mg/kg每天2次)及强的松每天10mg。体检:上肢血压20/8kPa(150/60mmHg),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阳性,主动脉瓣区闻及Ⅲ级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核磁共振显像示升主动脉瘤7cm×8cm。心电图示Ⅰ°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在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患儿中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患儿行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14 (9.0±3.6) 岁。所有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 结果 手术没有死亡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修复主动脉瓣,瓣叶均对合正常。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轻度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4.2±2.8) mm Hg。住院时间11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32~72 (50±16) 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无反流17例,轻度反流21例,中度反流4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2.4±3.2) mm Hg。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观察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 结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45~63(56.5±3.2) 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4~82 (59.5±24.3) 个月,均为单纯人工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5例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行David手术。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40~270 (185.2±90.1)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0~220 (121.9±78.6) min。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将血压控制于120/90 mm Hg以下,应用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2.5。术后均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25 mg ,每天2次。出院前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UCG)示:升主动脉内经28~30 mm。术后对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门诊复查UCG示:人工血管内径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 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UCG,对主动脉内经呈进行性增宽或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应及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9月因重度AR合并重度MR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72.54±2.35)岁,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00%,手术时间(118.15±11.42)min,术中出血量100.00(75.00,250.00)mL,术后住院时间9.00(4.50,11.00)d,无术中死亡和中转开胸。随访时间10.00(6.50,38.50)个月,2例轻中度AR,6例轻度AR,5例无AR;同时重度MR在没有积极干预的情况下反流量仍显著减少(P=0.001),4例轻中度MR,9例轻度MR。术后随访左心房直径[46.00(41.00,52.50)mm vs. 35.00(34.00,41.00)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经心尖TAVR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作为A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作为B组,分析术后早期心功能改善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73.34±5.10)岁。A组31例,B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心功能分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中转外科开胸手术、植入瓣中瓣、瓣周漏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0 d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合并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反流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介入瓣膜(J-Va...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1岁。因持续发热1个月,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因患者逃避手术离家出走3个月后,出现心累、气促不能平卧而再次入院。查体:心界弥漫性扩大,主动脉瓣、二尖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水冲脉(+)。UCG提示:左心室增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增厚扩张伴赘生物形成,前瓣和无冠瓣穿孔伴反流。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对多种抗生素均不敏感。血红蛋白70g/L,中性粒细胞0.85。给予稳可信控制感染,输血,纠正心力衰竭。于2003年9月1日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李兆志,黄庆恒,耿希刚,任沪平1987~1992年,用同种主动脉瓣(AV)或机械瓣替换治疗5例因感染性心内膜炎(IE)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及1例严重肺动脉瓣关闭不全(PVI)病人效果良好。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19mmSt.Jude Regent瓣的在体有效瓣口面积及植入后是否发生瓣膜一患者不匹配现象(PPM)。方法 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术中测量的主动脉瓣环径大小分为19mm Regent瓣组和21mm其它双叶机械瓣膜组,均常规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于术前和术后3~6个月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及有效瓣口面积等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3~6个月内未发生心脏事件,术后3~6个月左心室重量均较术前减轻;两组患者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减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9mm St.Jude Regent瓣与21mm其它进口双叶机械瓣有相同的有效瓣口面积和血流动力学效果;(2)在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中,当主动脉瓣瓣环径偏小时应用19mm St.Jude Regent瓣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增加术后早期的心脏事件,不会发生术后早期的PPM;(3)对于PPM的标准,应进一步扩大病例数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4)St.Jude Regent瓣有临床应用价值,但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基于DenseNet121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心音进行识别,探索其在临床上筛查主动脉瓣狭窄的应用潜力。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主动脉瓣疾病患者,采集其心音,并收集临床资料。应用采集的心音数据建立深度学习模型,对其进行训练、验证与测试。最后使用测试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精确度-召回率曲线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共纳入100例患者,包括11例无症状患者。其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组(狭窄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68.18±10.63)岁;无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组(阴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5.98±12.51)岁。模型对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于临床环境采集的心音数据具有优秀的区分能力:准确度为91.67%,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2.5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7。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应用心音诊断主动脉瓣狭窄的模型在临床筛查上具有优秀的应用前景,能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远期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施行的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机械瓣双瓣膜置换术、且完成了术后≥5年超声心动图评价的20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0例,女144例;年龄15~74(48.42±11.00)岁。术后随访时间5~13(6.34±2.05)年。观察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左心房径(LA)、左心室径(LV)明显缩小(P〈0.05),右心室径(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增加(P〈0.05)。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A、LV、左心房面积(LAA)、左心房容积(LAV)、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MPGmv)、二尖瓣速度时间积分(VTImv)及二尖瓣压力降半时间(PHTmv)均明显减小或降低(P〈0.05),而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EOAmv)、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mv)明显增加(P〈0.05);以二尖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A、LV明显缩小(P〈0.05)。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V、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主动脉瓣最大前向血流速度(Vav)及平均跨瓣压差(MPGav)均明显减小或降低(P〈0.05),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EOAav)、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av)明显增加(P〈0.05),而左室后壁厚度(LVPW)变化不明显(P〉0.05);以主动脉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V、LVM、LVMI、EOAav及EOAIav均明显减小(P〈0.05),而Vav、MPGav明显增加(P〈0.05)。在二尖瓣部位,与置入25mm瓣膜患者相比,置入27mm瓣膜患者Emv、MPGmv及VTImv均较低(P〈0.05);在主动脉瓣部位,与置入21mm瓣膜患者相比,置入23mm瓣膜患者Vav、MPGav及VTIav均较低(P〈0.05)。术后远期二尖瓣部位中度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38例(21.3%),重度PPM4例(2.3%);术后远期主动脉瓣部位中度PPM50例(24.5%),重度PPM43例(21.1%)。接受三尖瓣成形术的患者其术后远期三尖瓣反流(TR)程度构成比明显改善(P〈0.05),而未接受三尖瓣成形术患者其术后远期TR程度构成比明显恶化(P〈0.05)。结论与术前相比,双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远期的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远非正常;与二尖瓣部位相比,主动脉瓣部位PPM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术后远期TR残流或加重的情况较为普遍,左心手术时积极考虑同期三尖瓣成形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SAM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报告4例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的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现象),就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提高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1年3月,男2例,女2例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病人,年龄20-52岁,平均36.5岁;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均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4例无手术死亡,均出现SAM现象,导致1例左室流出道严重狭窄,3例少,中量二尖瓣反流,结论:SAM征是肥厚性心肌病中的常见现象,但并非其特有,主动脉瓣狭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也可产生SAM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及评估Bentall手术在小主动脉根部或小主动脉瓣环患者再次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9年1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Bentall手术24例小主动脉根部或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1~68(45.70±15.27)岁。所有患者均曾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有20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患者接受了带瓣管道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2例行生物瓣置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无院内死亡。30 d内死亡1例;2例因术后出血行开胸探查术,术中发现左侧纵隔胸膜出血,根部吻合口未见出血;1例因术后出现心脏传导阻滞行起搏器植入术。植入的人工主动脉瓣平均直径为(22.75±1.78)mm。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人工主动脉瓣膜的平均跨瓣压差为(11.17±2.24)mm Hg。结论 Bentall手术治疗小主动脉根部或瓣环再次手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获得较大尺寸的人工瓣膜植入,以获得更大的瓣口面积,从而具有良好的术后血流动力学特征和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继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secondary subaortic stenosis,SSS)的临床经验,探究其潜在发生机制。方法 纳入2008—2019年在阜外医院行单纯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术前无左室流出道梗阻,但术后出现SSS并于阜外医院进行二次手术的0~18岁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出现SSS的形态学特征、再次干预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6例患者,其中女2例、男4例。首次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位年龄9个月(1个月~3岁)。首次手术后2.9年(1~137个月)患者被诊断为SSS,2例患者在确诊后立即行二次手术,其余4例等待1.2年(6~45个月)后行瓣下狭窄手术治疗。最常见的室间隔缺损外科术后SSS为隔膜型,新生隔膜位于左室流出道并呈环形,小部分沿室间隔补片生长。SSS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1(7.3~8.9)年,所有患儿均未复发左室流出道梗阻。结论 无论是单纯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还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术后长期随访复查、及时干预,都是阻止主动脉瓣反流或左室流出道梗阻进展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