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病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04年11月期间收治的54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38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58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459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87例;术中同期行改良Cox迷宫型手术13例,左心房折叠术45例,三尖瓣成形术245例。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9~219min。术后早期死亡10例(1.83%,10/546),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术后早期发生血色素尿11例,早期二次开胸探查止血7例,瓣周漏2例,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术后随访387例,随访时间1年,随访结果:窦性心律自动转为心房颤动17例,未接受迷宫手术由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12例,13例接受迷宫手术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均转为窦性心律。远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出院后18个月和23个月。其余患者无严重的出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较二尖瓣狭窄更易引发心房颤动,但发生左心房血栓的几率减小,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瓣膜置换术结合双心房迷宫手术可作为治疗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治疗终末期心瓣膜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终末期心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严格管理后施行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解剖和功能重构手术),评价其术后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终末期心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0.4岁。术前3 d所有患者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9例患者术前1~3 d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行二尖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置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7例;所有患者同期行心房、心室减容术:包括左心房部分切除或折叠术19例次、左心室部分切除术7例次、左心房+左心室减容术5例次、右心房部分切除术21例次、右心室部分切除术3例次。同期行De Vega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环成形术1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术后和随访期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心房和心室的改变。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死亡1例,1例术后胸腔引流量增多,经二次开胸止血后并发纵隔和切口感染,自动出院。失访1例;随访29例,随访时间3~1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其中2例心功能不全加重,1例突发脑卒中。随访12个月时,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3例。术后12个月射血分数(54.00%±8.00%vs.25.00%±3.00%)和心脏指数[3.30±0.50 L/(min.m2)vs.1.10±0.30 L/(min.m2)]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而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00±10.00 mm vs.95.00±12.00 mm)和左心房内径(39.00±8.00 mm vs.70.00±12.00 m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终末期心瓣膜病患者通过术前积极的调整和准备后施行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危重心瓣膜病19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危重心瓣膜病患者行急诊手术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其疗效和治愈率。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7年11月对192例危重心瓣膜病患者施行了急诊手术。所有患者均为心瓣膜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NYHA)为Ⅲ~Ⅳ级。经内科治疗2~7d无效时采取急诊手术治疗;行二尖瓣置换术76例次,主动脉瓣置换术64例次,双瓣膜置换术43例次,三尖瓣置换术4例次,三尖瓣成形术45例次,左心房血栓清除和左心房减容术各5例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次,其他心血管手术9例次。结果术中和术后早期分别死亡3例和8例,总手术死亡率为5.7%(11/192),主要死亡原因为术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突发心室颤动等。随访168例,随访时间1个月~11年,失访13例。随访期间死亡8例,主要死于左心衰竭、瓣周漏或心内膜炎复发、尿毒症、夹层动脉瘤等。长期生存160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32例,Ⅱ级15例,Ⅲ级13例;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危重心瓣膜病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时急诊手术具有良好的疗效,是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心瓣膜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心瓣膜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效果. 方法 81例心瓣膜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4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8例,双瓣膜置换术23例,三尖瓣成形术29例,左心房血栓清除 左心耳内缝扎术19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和双瓣膜置换术皮切口分别自第4、第3肋间水平至剑突根部,自下而上呈倒"J"形,纵行劈开胸骨分别至第3、第2肋间处向右侧弧形横断胸骨.切口长度7~13 cm. 结果全组无手术和术后死亡,发生并发症2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6.0±31.6分钟、81.0±47.8分钟、3.4±1.0小时和8.0±2.3天.术后胸腔引流量250±222 ml,有62例(76.5%)患者未输血.73例随访3个月~3年,所有置换的瓣膜位置和功能均正常,无瓣周漏. 结论采用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心瓣膜置换术安全可靠、美观、创伤小、恢复快,并不延长手术时间,早期结果满意.但须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手术者具有较熟练的心内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时机、疗效,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8年10月42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接受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0.5~30.0年。风湿性心脏病3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4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8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22例。结果术后早期(30d内)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9.52%;其中死于鱼精蛋白过敏、严重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脑出血和广泛脑栓塞各1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5d。随访35例,随访时间2~11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其中1例术后1个月余因头部外伤致颅内出血死亡,1例3年后死于脑出血,1例5年后死于肺癌,2例6年后死于心力衰竭;其余患者生存状况良好。失访3例。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效果良好,应根据心瓣膜病变程度、心功能状况以及脑栓塞的程度决定手术时机。脑栓塞后有以下情况者可尽早手术治疗:(1)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梗塞灶小,偏瘫轻,或偏瘫后恢复快;(3)伴左心房血栓或心瓣膜赘生物,短期内可能再次栓塞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7例60岁以上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60~79(67.3±6.9)岁。二尖瓣病变15例,主动脉瓣病变8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病变14例;合并左心房血栓9例,三尖瓣反流11例。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其中死于术后肺部感染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脑梗死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包括呼吸道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经相应的治疗治愈。随访26例,随访时间6~23个月,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3例,Ⅱ级12例,Ⅲ级1例。结论完善的术中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心脏联合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227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术前心功能Ⅱ级31例,Ⅲ级132例,Ⅳ级64例,行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DVR)106例,DVR+三尖瓣置换术2例,DVR+三尖瓣成形术119例;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摘除术62例,左心房折叠术8例,改良迷宫手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0例,其中死于心力衰竭6例,心搏骤停2例,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药物过敏1例,其余217例患者治愈出院。随访181例,随访时间3个月~13年,心功能Ⅰ~Ⅱ级149例,Ⅲ级23例,Ⅳ级9例;其中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结论幼年期即出现明显心功能不全的联合心脏瓣膜病变患者,于中年就诊时要慎重手术;作三尖瓣成形术前,应常规测试瓣膜关闭不全部位,再酌情选择成形术式;术前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使心功能明显改善后再行手术治疗,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出院后定期随访,继续给予药物治疗,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7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死亡率,总结77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776例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5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07例,双瓣膜置换术(DVR)134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结果 早期死亡47例,死亡率6.1%,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4.9%、6.5%、10.4%。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积极施行瓣环成形术对改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对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10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瓣膜病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9~66岁(46.25±11.59岁)。风湿性病变5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退行性病变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3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8例。根据术后给予的辅助药物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药治疗;B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药和ACEI治疗;C组:术后给予强心、利尿药、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分别于心瓣膜手术术前、术后2周、8周和16周检测3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术后2周3组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RVEDD)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较术前有所下降(P〈0.05)。A组术后8周和16周左心房内径(LAD)和RVEDD与术后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VFS较术后2周有所提高(P〈0.05)。B组和C组术后8周和16周LAD和RVEDD呈进行性下降,而LVFS呈进行性升高(P〈0.05),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且C组LVFS改善程度优于B组(P〈0.05)。结论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给予常规强心、利尿治疗外,辅以ACEI和/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结构。ACEI+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较单独使用ACEI对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瓣膜病手术治疗的方法,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45例先天性心瓣膜病患儿实施主动脉瓣修复成形术4例,二尖瓣综合成形术31例,二尖瓣置换术、三类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环扩大瓣膜置换术各1例,三尖瓣综合成形术9例次。外科技术包括瓣叶或交界折叠(悬吊)成形,瓣环环缩,置Carpentir环,升主动脉加宽换瓣,瓣叶楔形切除及瓣下结构畸形修复等,同期矫治其它心内畸形。结果 1例术后死于重度低心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