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里阳证概念 人体患病如症状反应在里,也会有阴阳证之分.<伤寒论>谓为阳明病者,当即指里阳证;谓为太阴病者,当即指里阴证.病在里,不论阴证阳证,病情多重、多急,故仲景论述颇详.  相似文献   

2.
半表半里阳证概念 半表半里证,亦和病位在表证、里证一样,而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谓少阳病,即其阳证的一类,而所谓厥阴病,即其阴证的一类.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有8条出现喘证。笔者临床习用篇中方药治疗喘证,每获良效,现举例介绍于下。1 麻黄汤证《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指的是病在太阳,风寒外束,致卫阳被遏,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宜用麻黄汤。如治王某某,男,28岁。工人。于1996年3月就诊。3天前因受凉出现头痛,肢体酸痛,伴有畏寒发热,咳嗽气促,经治无效而来诊。苔薄白,脉浮紧。此乃病在太阳,风寒束表,肺气不宣,与35条合,投麻黄汤。药用麻黄6g,桂枝4g,杏仁10g,炙甘草3g,6剂痊愈。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伤…  相似文献   

4.
<正> 一、太阳病提纲、分类和愈期人身的阳气,来源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即“肾气”“肾阳”,也叫“生气”“生阳”。它来自先天,具有生发活动的能力,没有它,脏腑、经络、气血便不能正常发育活动,就象植物损伤了根本,茎叶就要枯萎一样。因此《难经》比作树之有根,称之为“生气之原”。先天肾气充沛,则脏腑功能正常:脾胃能腐熟水谷,化生荣卫,荣卫由心肺敷布,运行于内外,灌输于周身。肾又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外应毫毛腠理。三焦为决渎之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等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1985年版)在“喘证”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真阴衰竭,阴不敛阳,孤阳上越,气失摄纳则见喘急面红,咽干、烦躁、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戴阳之征。”笔者几经推敲,认为此论欠妥,略陈管见如下: (一)病机所指不明:戴阳证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仲师所指系下元虚衰,阴寒盛于内,格阳于外,迫真阳窜于上所致,病机为下真寒,上假热,阴盛格阳,其热当属假热;真阴衰竭,阳无以附,孤阳上浮,其病机为阴虚内热,君相火旺,此热乃为真热。前者必  相似文献   

6.
经方中的少阴病是与太阳病相对的表阴证,前已有所论述,今再论其详. 少阴病与六经理论概念 经方发展到<伤寒论>出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称谓,后世称之为六经或三阴三阳.  相似文献   

7.
<正> 2、方剂应随证加减由于体质不一,或治疗不得当,都能引起病情不同的变化,或出现不同的兼证,因而运用麻、桂二方时,就不能拘守成方,必须灵活变通,随证加减,使方药丝丝入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麻黄汤的加减,如前面所讲的大小青龙汤都是。下面再把桂枝汤的加减法简要地论述一下。 (1)兼项背强几几项背强几几,是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的样子。太阳的经输在背部,经输是阴气注输出入的地方,邪入经输,津液受阻,不能外达背部,背部筋脉肌肉得不到濡养,所以强急不舒。这样就得于方中再加入起阴  相似文献   

8.
<正> 4、痞痞是病人自觉心下满闷、痞塞不通的一种症状。有按之软者,称为气痞;有按之较硬者,称为痞硬。两者成因不同,病理各异,治疗方法也不同,所以耍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 四、太阳病误治后的变证与治疗所谓误治,是指不宜用于解表,或与解表背道而驰的一些治疗方法,如火、吐、下、潠灌等。误用了这些方法,其出现的变证,往往比汗后的变证更为严重。现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正> 4、临汗的注意事项欲使疗效圆满,除方剂运用得当外,发汗的具体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现将发汗法简述如下。温覆:凡发汗,必须室内温暖,关闭门窗,根据气候的冷暖,适当地覆盖被褥,不可频频揭视,使其易于汗出。吸粥:桂枝汤是缓汗剂,发汗力轻微,除温覆外,又须吸热粥以助药力。若一服汗不出,可接服二服、三服,乃至二三剂。麻黄汤发汗力猛,勿须啜粥。若服五苓散,则必须多饮暖水以取汗,促使其体内水饮内外分消。汗量:凡发汗,须从容和缓,以遍体湿润,微似有汗,最为适度。若仅局部有汗,即为“汗出不彻”,必不能中病。反之,若汗  相似文献   

11.
<正> (三)变证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不断地斗争,症状就要不断地变化。由于受邪有风寒的不同,素质有各别的差异,因此,变化的结果也不可能相同。下面简要地论述一下太阳病所常见的变证。这些变证,大都是自然演变的。至于治疗不当,由药物所促成的变化,则更为复杂,这一部分,留待下面再讲。 1.转轻太阳病如果病情不继续发展,正气逐渐恢复,七日以上就有可能自愈。但是太阳病的自愈,决不是症状在一夜  相似文献   

12.
<正> (三)误下下法是从肠中为里邪开一下出之路,必须表证已罢,邪热悉归阳明,正气已没有向上向外的抗拒形式时,才可使用,因此它是太阳病之大禁。若误用之,其后果较误用吐法更为严重。尤其是汗吐下三法同时乱用,更能造成难治或不治的坏病。太阳病误下后的变证,由于体质的强弱,发病日数的长短,方剂的轻重,各有不  相似文献   

13.
<正> 三、发汗法的具体运用太阳病是邪在表,气血又趋向于体表。发汗法是从体表驱邪外出的方法,故太阳病以发汗为正治法,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主方。但在运用二方时,不仅要辨析脉证的宜忌,并要掌握发汗的方法,分清标本先后,以及不同的兼症而灵活加减。此外还要具备误汗或过汗出现变症后的救治常识。现具体论述于下。 1.发汗首先要辨脉辨证麻、桂二方,发汗作用有峻有缓,所以各有其不同的主症主脉和不同的禁忌证与禁  相似文献   

14.
文××,男,43岁.1992年3月2日诊.2天前行船途中突然右眼红、卡、涕泪交流及头痛.曾以氯霉素、可的松眼药水频频点眼及口服清热、消炎药,病反重.现右眼充血但不显,畏光流泪、无  相似文献   

15.
郭子光 《新中医》1997,29(8):10-12
郭子光(932~),男,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重庆审人。长期任教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讲授中医内科、伤寒论、各家学说和养生康复等课程。临床上以“病证结合”诊疗为特点,擅长内科疾病的治疗,尤其注重研究。。脑血管和血液疾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于中医理论颇有发挥。多次应日、韩等国邀请东渡讲学、交流,获得好评。曾编著或主编《伤寒论汤证新编》、《肺结核病》、《中医奇证新编》、《中医康复学》、《日本汉方医学精华》、《中医各家学说》、《现代中医治疗学》等10余种医学专著问世。为当代著名中医…  相似文献   

16.
二、兼咳喘症 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阐述的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水饮内停而致咳喘症的证治。条中“伤寒表不解……发热而咳”论述其主证,为第一段;“或渴……或喘者”续议或然证,是第二段。第一段论述主证以“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冒首,既是对全条病理机制的一个总括,又有喻明具体脉证的意义。《医宗金鉴》指出:“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证  相似文献   

17.
太阳中风表虚有兼夹它症的一类证候,太阳伤寒表实也有兼夹它症的一类证候。就兼夹症和本证在病机、治法、方药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太阳中风表虚、伤寒表实大体可以触类旁通。而具体到变化的内容,两者则又宜从对勘中领悟,来扼其精要。太阳主气为寒水,系由肾(包括心)火蒸动膀胱(包括小肠),津液阴阳水火合化,敷布于体表皮毛。中风表虚,汗孔开而不合,卫(阳)散营(阴)泄,再经误治、失治,不损阳即损阴,甚或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就是太阳病中风表虚证治的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经方医学的代表性著作,尽管其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地融入了医经医学的思想。前文认为,经方医学的科学性就在于经方医学严格地定义了每一个方剂。近年来,对汉代度量衡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许多学者对以容器计量和以个数计量的药物进行了实测,这些成果使我们能够对经方在古代的运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描述每一个经方。  相似文献   

20.
一、久病失治,虚劳已成邓某,男,14岁。住望城县格塘乡格塘村。患病1年余,始则寒热咳嗽,继而体瘦形寒,更医多人药尽百剂,有加无减。家故不饶,无力偿贷,医药中断,人皆以为系患童子痨,恐其预后不良,深为惋惜。予姑丈素与邓家连畔而井,劳作时尝憩息其家,故知之甚详,亦甚悯焉。及予至姑家,遂邀以往诊。其证:面色萎黄,肌肉消瘦,毛发憔悴,四肢懈惰,心中虚悸,动则喘咳,腹中掣痛,重按始舒,语声低微,倦卧少起。脉则弦细而迟,舌则淡红津少,四诊合参,虚劳之证毕具。此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