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由《伤寒论》首次提出,其都为温里回阳救逆之剂,二者同属少阴阳衰阴盛之寒化证;都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为法;药物组成相同,都含有生附子,干姜,甘草;由于二方病因、病机、方药相同,主症相似。在运用时会出现一些困难,本文就学习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异同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四逆汤及其四逆类方(以下简称四逆辈方)出自仲景《伤寒论》。四逆辈等或然之证,是因相火失布,三焦膜系不温,通道不利,气化推动功能失常而致;四逆汤及其类方为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方,用于少阴阳虚,阴寒内盛,甚或阴阳离决之证。笔者通过查阅记载有四逆汤及其类方的古籍、现代学者的研究文献,对四逆汤及其类方之方证进行考证与分析,梳理古代医家与现代中医学者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四逆汤及其类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临床应用四逆汤及其类方提供确切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基础方,本文从四逆汤原方、组方中药、附子-甘草、附子-干姜药对等不同层次,综述了其主要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为四逆汤及相关组方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伤寒论中,四逆汤化裁方剂共有八个,即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其方剂组成皆有干姜、生附子;其功用皆有不同程度的回阳救逆之功。其证候特点皆有四肢厥逆或手足厥泠,脉沉微或微或无脉等休克状态。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方对汗、吐、下等所致之虚脱或休克确有良效。兹略作分析如下,以供参考。一、四逆汤:主治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痛、畏寒、汗出等症,脉沉微而细或沉迟(参阅《伤寒论讲义》29、93、94、277、323、324、352、353、371、376、387、388条)。四逆汤证主因是阳虚阴盛。阳衰不能温运,所以四肢厥冷;阴寒内盛,不能腐化水谷,所以下利清谷;阴寒上逆,所以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故法应回阳救逆。观方组  相似文献   

5.
通脉四逆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回阳救逆之名方,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通里散寒、回阳救逆之方剂。其为四逆汤基础上倍干姜并重用生附子而成,意在通寒凝之经脉,挽逆在外、在上欲绝之微阳。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其虽方小而药简,但力专而效著,堪称奇制之大剂。救逆之祖方…。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只有深人把握通脉四逆汤的病机,理清各药的剂量配伍.才能准确、灵活应用四逆汤,在疑难病、危重症的治疗中起到迎刃而解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少阴病的主方,用于治疗少阴虚寒证。本方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其药简力专,配伍精当,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效。在传统中医治疗中,主要用于治疗阳虚阴盛所导致的恶寒倦卧、呕吐下利、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急危重症患者,被历代医家视为"扶阳的第一要方"。云南"火神派"代表吴荣祖教授在临证过程中辨治阳虚证时,始终贯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宗旨。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把阳虚证大致分为阳虚证的一般征象及隐潜性阳虚征象,率先提出四逆汤应用于隐潜性阳虚证的辨治,临床应用于许多属于阳虚但又未到真阳衰微、亡阳厥逆的慢性疾病,不但缩短疗程,还使远期预后更佳。笔者从四逆汤的组成方解及其临床药理研究深入探析四逆汤的组方配伍特色,其附子与甘草、干姜相配即可补土伏火又可增效解毒,证实四逆汤运用于临床隐潜性阳虚证的安全性与广泛性,并就四逆汤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研究该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四逆散是古今临床常用的效方,具有选药精契、治效快捷的特点。此方原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所主治的“四逆”(四肢厥冷),非少阴病虚寒内盛、阳气式微所致之“四逆”,故不能用温阳救逆之四逆汤(附子,干姜、  相似文献   

8.
欧阳卫权 《新中医》2008,40(5):91-92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人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 <伤寒论>112方中用附子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9.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历代医家多取其回阳救逆的功效来应用于太阳病误汗亡阳和少阴病。笔者在临证工作中,发现四逆汤对慢性胃炎辨证属脾(胃)肾虚寒型者效果良好,兹举几则验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四逆汤诸方可包括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六方,均载《伤寒论》实为一法之加减。而张仲景分六方论述,实寓深义。一、证治方药此六方证之病机,药味等,同中有异。主方为四逆汤;主要药为附子、干姜,主要病机是阳衰阴盛;主要脉证为恶寒(足卷)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细。兼亡血津脱者加人参,阴盛格阳者去甘草加葱白;寒极格热,热药难入者,加人尿、猪胆汁。六方的药物配伍,皆有附子、干姜。附子温肾,干姜温脾胃,先后天健运则全身振奋,阴霾可祛。附子与干姜同用,可减除附子之毒性。人参伍附子、干姜能温阳固阴;葱白伍附于、干姜则温阳通里之力增;人尿、猪胆汁伍附子、干姜能起反佐作用,使热药不为假热所格拒而得以下咽。可见,四逆汤主温守,白通汤及通脉四逆汤主温通;四逆汤偏重温阳,四逆加人参汤温补并重、回阳益阴;自通汤及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人尿既为反佐,又能降逆止呕除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应用四逆散与四逆汤联合对患有雷诺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54例患有雷诺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7例。采用四逆散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四逆散与四逆汤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雷诺病病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肢端痉挛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病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四逆散与四逆汤联合对患有雷诺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四逆汤及其不同组方配伍对垂体后叶素(Pit)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四逆汤、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甘草干姜合煎液、附子单煎液、干姜单煎液、甘草单煎液对大鼠心肌梗死范围、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的影响。结果四逆汤组、附子甘草组、附子干姜组、附子组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范围(P0.01)、减少心肌MDA、乳酸释放(P0.05、0.01)、降低血清LDH、CK、AST水平(P0.05、0.01);四逆汤组、附子干姜组能提高心肌SOD活性(P0.05);四逆汤组能显著提高心肌GSH-Px活性(P0.01);四逆汤组在心肌LDH水平上低于附子组(P0.05)。结论对大鼠缺血心肌的保护程度依次为四逆汤组附子干姜组附子甘草组附子组,从药效的角度揭示了四逆汤配伍的科学性,体现了四逆汤遣方用药之精准。  相似文献   

13.
郭悦  刘纯兴  于艳丽 《陕西中医》2022,(9):1215-1218
目的:探讨心梗救逆汤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CN2)水平及心室重构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梗救逆汤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CCN2、TGF-β及不良反应情况。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心室重构情况,分析心梗救逆汤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室重构风险的影响。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左室质量指数(LVM)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室搏出量(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CCN2、TGF-β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研究组心室重构风险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梗救逆汤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缓解心室重构进程,且未明显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研究四逆汤中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后药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变化。以甘草单煎液、甘草附子合煎液、甘草干姜合煎液、四逆汤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甘草中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甘草配伍不同药味之后4种药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均为甘草单煎液 > 甘草干姜合煎液 > 甘草附子合煎液 > 四逆汤。其中甘草苷质量浓度分别为11.18,9.89,9.67,9.17 mg·g-1;甘草酸质量浓度分别为20.76,15.58,11.30,8.52 mg·g-1;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66,0.57,0.45,0.24 mg·g-1;异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07,0.03,0.01 mg·g-1。因此,甘草配伍干姜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明显降低,为甘草可缓干姜之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草配伍附子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大幅度降低,为甘草解附子之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甘草与附子、干姜共同配伍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进一步降低,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存相互牵制以共奏药效,体现了四逆汤药味之间相畏/相杀、相须/相使配伍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正交试验优选四逆汤机械煎煮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四逆汤机械煎煮工艺。方法: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和6-姜酚的含量为考核指标,采用RP-HPLC法测定指标成分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等影响因素,优选四逆汤机械煎煮工艺。结果:四逆汤最佳机械煎煮工艺为浸泡时间60 min,煎煮时间60 min,加水量10倍,煎煮2次。结论:优化的煎煮工艺合理可行,为提高四逆汤剂质量与临床疗效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四逆汤化学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四逆汤研究的文献回顾,针对四逆汤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整理了其与强心、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的关系,并从吸收与代谢角度阐明复方的配伍机制,揭示了四逆汤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四逆汤是一首组方简单、疗效确切的经典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外对四逆汤的主要研究方向多集中在3味药中主要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但对于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从药物吸收、代谢层面阐释配伍机制的系统研究则较为有限。建议将四逆汤复方药物的有效组分与药理作用结合进行综合分析(PK/PD联接),借鉴现代先进分析技术(如HPLC、LC-MS/MS等),寻找复方体内药效物质基础,诠释减毒增效机制,解析复方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对临床上安全、有效用药和四逆汤方剂的二次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制法及不同剂量的四逆汤对离体蛙心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器官实验法和改进的斯氏蛙心插管法,用不同浓度的水煎四逆汤、水煎醇沉四逆汤对离体蛙心进行心脏灌流,记录蛙心的收缩张力及收缩振幅的变化。结果:水煎生附子、水煎醇沉生附子四逆汤在低浓度时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高浓度则为抑制作用;而水煎制附子及水煎醇沉制附子四逆汤各剂量均呈现抑制作用;四逆汤经醇沉处理后,对离体蛙心的抑制作用减弱。结论:四逆汤对离体蛙心的作用因其醇沉处理及附子的不同炮制而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8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用加味当归四逆汤,对照组40例用西药治疗,两组均15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参照判定标准,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x^2=18.36,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疗效确切,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各证型的疗效差别。方法对58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进行辨证分型后用加味四逆散加减进行治疗。结果治愈14例,显效3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4.5%。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肝郁脾虚型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20.
基于UPLC-PDA-MS/MS技术的四逆散水煎液体内外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四逆散水煎液体外化学成分及血中移行成分,对其体内外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方法:采用ACQUITY UPLCTMBEH C18柱(2.1 mm×100 mm,1.7μm),以乙腈-2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柱温35℃;质谱采用ESI源,正负离子同时检测,在m/z 100~1 000进行扫描,并对特征离子进行2次裂解,获得二级质谱数据。结果:在四逆散水煎液中,检测到芍药苷、甘草酸、柴胡皂苷a及柚皮苷等20种化学成分。在体内样品中,发现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等8种成分以原型入血;同时还检测到6种代谢物,包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硫酸酯结合物及葡萄糖醛酸硫酸酯结合物等。结论:采用UPLC-PDA-MS/MS技术分析四逆散水煎液的体内外化学成分,能比较全面、快速地反映四逆散水煎液的体内外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四逆散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