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是老年人较常见的肠道血管病变,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内镜中心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在7442例结肠镜检查中,检出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2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0年12月至2001年12月,我院共为1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了胃镜与结肠镜检查,复习资料发现内镜下符合门静脉高压性结肠病者有132例,现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收治的1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因呕血,便血,大便潜血阳性,腹泻,便秘,解粘液便,腹痛等症状而入院。其中,男79例,女53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45岁,临床病程最长者约14年,最短者为半年。二、检查结果:196例患者作胃镜,结肠镜检查发现有132例呈门静脉高压性结肠…  相似文献   

3.
结肠脂肪瘤临床不多见,通常无症状,但体积大者,可引起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肠套叠及肠梗阳,少数可触及包块,因缺乏特异性表现,常被误诊为结肠癌。如何提高论断率,选择合理的手段,一直是许多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我院近3年通过结肠镜检查或结肠CT检查发现的40例结肠脂肪瘤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结肠脂肪瘤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率.方法:调阅病历、结肠镜、腹部CT、结肠钡剂造影图像、结肠镜活检病理切片、手术切除标本病例切片等资料.对我院1995-2010年病理确诊的6例结肠脂肪瘤病例的临床、内镜下、影像学表现、病理图片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行结肠钡剂造影,见结肠充盈缺损,诊断结肠癌;1例行腹部CT检查,诊断结肠息肉;6例均行结肠镜检查,均发现结肠黏膜下肿块;诊断结肠癌3例、结肠息肉2例、结肠脂肪瘤1例.6例患者中,仅1例术前获确诊.误诊率83.3%(5/6).误诊原因主要有:该病发病少,临床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瘤体表面因炎症、糜烂等,失去内镜下典型表现而酷似结肠癌;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结论:内镜检查时结肠脂肪瘤瘤体同一部位多次深挖活检应可做出正确诊断.治疗可根据情况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或行手术作肠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我院曾收治1例急性大量呕血、便血致休克患者,行剖腹探查和术中纤维内镜检查诊断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并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热极治疗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疗效。方法对17例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应用内镜下热极治疗。结果17例患者中有15例经热极治疗即时止血成功,无再发出血。2例血管搏动出血患者热极治疗即时无效,注射肾上腺素后止血成功,有效率为88.2%。电热时间为3~15s不等。6例患者治疗时有轻度腹痛,治疗后迅速消失,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热极治疗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结肠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既往多为X线结肠双对比造影,CT用于血吸虫病结肠病变检查的报道较少,我们总结9例经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或粪便虫卵阳性确诊的慢性血吸虫病结肠病变的CT资料,分析其对血吸虫病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结肠黏膜内有很多吞噬有脂褐素样物质的巨噬细胞,可通过结肠镜检查而诊断。2001年3月至今,我院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结肠黑变病53例,其中31例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 I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结肠镜、腹部CT检查结果,记录转归情况。结果本组78.6%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40例、便血38例、腹泻28例。42例结肠镜检查显示,92.9%的病变发生在左半结肠;40例行病理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28例、糜烂18例和溃疡8例,与正常黏膜界限分明。30例行腹部CT检查显示,9例结肠肠壁增厚。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后,入院2周~1个月复查结肠镜,40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 IC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急性腹痛、便血、腹泻为主,结肠镜检及腹部CT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保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探讨结肠淀粉样变性的内镜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3例典型结肠淀粉样变性患者的结肠镜及临床表现,并总结国内外已发表的病例特点。结肠淀粉样变性可以分为两型。1型为非血管受累型,为最常见表现。其中黏膜下淤血、血泡、血肿和淤血吸收消散后溃疡形成为其特征性表现。2型累及黏膜下血管,其表现与缺血性肠病相似。便血和黏膜下血肿可能是结肠淀粉样变性的临床及特征性内镜表现,对于不明原因便血的患者,进行刚果红染色活检可以帮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结肠黑变病属结肠非炎症性疾病,为结肠固有膜内吞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粘膜色素沉着性疾病。我们1998-11/2004-11行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结肠黑变病3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与结肠息肉甚至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经结肠镜检出的60例结肠黑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肠黑变病伴发结肠息肉较非结肠黑变病伴发结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两组息肉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息肉病理分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和切除息肉是防止结肠黑变病合并结肠息肉甚至癌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男6例、女24例,年龄42~83岁。73.3%(22/30)既往有一项或几项基础疾病,有高血压11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2例。27例出现腹痛,28例出现便血症状,6例出现腹泻,12例出现恶心呕吐。6例腹部CT检查显示肠管异常。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累及降结肠18例,乙状结肠24例,横结肠、降结肠6例,降结肠、乙状结肠13例;镜下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表现为不同程度黏膜充血水肿、斑片状糜烂及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黏膜血管网消失,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黏膜多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出血;当病程较长时部分可见炎性肉芽肿形成。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女性,尤其是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腹痛、腹泻及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一过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CT仿真结肠镜对结肠病变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肠腺瘤。结肠癌,结肠憩室,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等病变的CT仿真结肠镜表现,初步评价其在结肠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病人(包括20例结肠腺瘤,6例结肠癌,4例憩室,5例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黑变病及结肠淀粉样变各1例)行CT仿真结肠镜并和结肠镜检查结果作对照,男26例,女11例,结果 CT仿真结肠镜对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结肠憩室有较高的辨别率,成功地检出了6例结肠癌、17例结肠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免疫缺陷病毒阳性[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结肠黏膜血管和结肠黏膜病理改变.方法:将同期不同症状和病因32例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600张电子结肠镜照片与300例非HIV患者3000张结肠镜照片对比,并对32例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病理切片内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和黏膜内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9例结肠镜照片显示结肠黏膜血管末梢呈环形改变,直径在1-2 mm左右,出血后环圈加粗变大;其他3000张肠镜对照照片未发现同样血管改变.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32例结肠黏膜病理切片除见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外,13例黏膜皮下固有层中有出血,大量红细胞聚集,27例黏膜内皮下固有层中毛细血管明显增生.结论:结肠黏膜血管末梢环形改变可能是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结肠黏膜一种特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纤维结肠镜减压治疗结肠假性梗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资料表明,纤维结肠镜减压是治疗结肠假性梗阻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本文着重综述了纤维结肠镜减压的适应症,方法,减压效果,死亡率及并发症,影响因素,注意事项,复发及其处理,本文还好结肠假性梗阻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结肠憩室的内镜特点及其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不同时期结肠憩室的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89年-2004年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憩室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1989年-1997组52例,1998年-2004年组113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结果在1989年-1997年组和1998-2004年组中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憩室患者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总数的比例从1.47%上升至2.08%,男女之比分别为1.26和1.22,平均发病年龄从61.68岁上升至66.4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秘和腹胀等,1998年-2004年组患者中便秘症状的比例比1989年-1997年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1998年-2004年组乙状结肠憩室检出率比1989年-1997年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近7年结肠镜检出结肠憩室明显增加,其发病例数随发病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好发部位由右半结肠为主转为以左半结肠为主,且乙状结肠发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ier-Weber-Rendu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散布于全身的畸形血管及间歇出血。作者报告1例53岁男性患者,表现为便血及上腹部烧灼感。否认消化性溃疡史。自幼经常鼻衄,否认这方面的家族史。体格检查发现唇、鼻孔、耳和胸部有几处毛细血管扩张。肝上下界距离20cm,无其他慢性肝病征象。直肠乙状肠镜检查粘膜正常,于25cm处有鲜血。鼻胃管引出100ml 黑色物,此物愈创木树脂(guaiac)试验阳性。入院当天钡灌肠 X 线摄影正常。2天后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在升结肠有多发性毛  相似文献   

19.
结肠憩室的内镜特点及临床分析1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不同时期结肠憩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方法:收集1989-2004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结肠憩室患者相关资料,其中1989-1997组52例,1998-2004组113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结果:在1989-1997和1998-2004两组中,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憩室患者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总数的比例从1.47%上升至2.08%,男女之比分别为1.26和1.22,平均发病年龄从61.68岁上升至66.4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秘、腹胀等,在1998-2004组中便秘患者比例与1989-1997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30.09%vs 15.38%,P<0.05).1998-2004组乙状结肠憩室检出率比1989-1997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303,P<0.05).结论:近7a结肠镜检出结肠憩室明显增加,其发病例数随发病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好发部位由右半结肠为主转为以左半结肠为主,且乙状结肠发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192例因腹痛、便血、腹泻、腹胀等症状就诊的患儿行结肠镜检查,并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129例患儿首次结肠镜检查完成全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完成率67.2%。32例患儿进镜过程中发现病变后退镜。病变部位主要为乙状结肠及直肠。病变主要为结肠息肉、结肠炎、过敏性紫癜、嗜酸粒细胞性肠炎、移植物抗宿主病、炎症性肠病等。91例便血患儿中61例发现大肠息肉。结论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对小儿肠道疾病诊断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小儿结肠病变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及直肠。小儿便血最常见原因为结肠息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