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2.
<正> 妊娠的脉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内经》便有“少阴脉动甚”(《素问·平人气象论》)和“阴虚阳搏”(《素问·阴阳别论》)之说,《金匮要略》则认为“妇人得平脉,阴脉少弱”(《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脉经》则云“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四言举要》“尺脉滑利,妊娠可喜”。这些脉象的叙述,“动甚”、“滑利”是有余之脉;“少弱”、“虚”为不足之征。一为有余,一为不足,都是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滑利”之脉,亦即是我  相似文献   

3.
一、趺阳脉诊是仲景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病论》可知,仲景对趺阳、人迎等脉诊相当重视。他在《伤寒论·序》中就曾对不重视趺阳、人迎脉诊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谓:“……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趺阳脉者有28处,分别见于《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阳明病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等11篇中。另从脉象种类也可看出,在仲景所述30种脉中,趺阳脉即占13种之多。仲景何以如此注意趺阳脉诊呢?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相似文献   

4.
<正> “心痹”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主要症状为心悸、气喘、咽干、常叹气、烦躁、容易惊恐等,并出现有关的脉象改变,如结、代、细、涩、促等脉。至于病因,《素问·举痛论》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  相似文献   

5.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中有关妊娠的脉象有“妇人有子 ,阴博阳别 ,少阴动甚 ,其胎必结 ,滑疾易散 ,胎必三月 ,按之不散 ,五月可别”的记载 ,笔者临床日久 ,渐对早期妊娠脉象有所验证 ,体会如下。“少阴动甚”之少阴脉象 ,是指何脉之象 ,在寸口何部位 ,众说不一。笔者临证体会到动甚之脉在两手“寸部之脉 ,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右手肺心 ,左寸心膻”之说 ,应该指手少阴心经之脉 ,而足少阴肾经之脉在两手尺部很少体现。《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 ,妊子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在注中解释“少阴动甚”说“或手少…  相似文献   

6.
从代脉的沿革探讨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代脉的沿革探讨其临床意义庄泽澄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代脉在《内经》中含义有二:一是代仅为止的意思:《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唐·王冰释:“代,止也。”;二,代为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脉应...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8.
《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源流关系陈志强,曹枫(050091)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笔者就《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源流...  相似文献   

9.
王建康 《北京中医》1998,17(1):28-29
肾郁证是以肾脏气机郁滞为病机,以肾脏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病证之总称,诸如腰痛、尿频、尿闭、水肿、阳萎、不孕、不育、不射精等,皆属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所称之的“水郁”,《医旨绪余·论五郁》释曰:“水郁者,肾郁也”。《伤寒论》用四逆散治“少...  相似文献   

10.
简论《金匮要略》中风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词 ,始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金匮要略》所言之中风 ,乃素问风论所言之“偏枯”、“内风”是也。与《伤寒论》太阳篇所述之表卫不固、风寒外袭的桂枝汤中风之证 ,实有区别。二者病因病机有别 ,症状不同 ,治法各异 ,方药异殊 ,故仲景分而论之。《伤寒论》中风乃外感时病之伤风证 ,《金匮要略》所论之中风 ,乃内伤杂病之中风证 ,名同而实异 ,学者当审慎之。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善行而数变 ,人若避之不慎 ,“虚邪贼风”即可骤然中人 ,发为“偏枯”。“风之中人”,有深有浅 ,有轻有重。《金匮要略》的…  相似文献   

11.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12.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对瘀血证的脉证辨治都有许多创新。笔者就此撰成拙文,所望同道指教。1 提出瘀血概念,记录瘀血脉证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据临床实践,提出瘀血概念。《黄帝内经》对瘀血证侯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血脉凝泣”,《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留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衄血”,《素问·举痛论》云“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等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病篇》中明确提出瘀血的概念,并叙述了瘀血的主要脉证和治则,“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为有瘀血”,“病人为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相似文献   

13.
诊脉审证辨别早期妊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脉审证辨别早期妊娠,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介绍如次。1诊脉辨早期妊娠1.1脉证不符《素问·腹中论篇》云:“帝曰:何以知妊子之且生也?歧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有病谓经闭、呕吐等症,无邪脉谓脉象如常也。如在停经前月经正常,停经后病吐逆而寸脉不浮、关脉不弦者为孕。寸浮为痰、关弦为肝亢.皆病脉也。近代医家时逸人曰:“身无病而有病脉,如停经之后脉虽动摇而心不悸,脉虽滑数而身不发热,亦为有孕”。1.2阴搏阳别《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脉象寸为阳而尺为阴。尺…  相似文献   

14.
<正> 何谓心神病证?经云:“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可知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依附于心,而心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是体现在神明,故一切致病因素,作用于心,使神明附心有乖,或心司神明失常,而见或烦惊,或谵妄等,是为心神病证。《伤寒论》虽为论治外感疾病专著,但其中对心神病证如躁、烦、惊、悸及昏谵、狂乱等,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论述精要,立法严谨,造方贵效,笔者仅就此作一探讨。一、心神病证的病因病机《伤寒论》中对心神病证之论述精辟明确,其病因、病机归纳有:  相似文献   

15.
“气反”治则 ,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气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中 ,傍取之。”的论述 ,亦即病情出现病“本”在此 ,而病“标”在彼者 ,按中医治病救本治则 ,针对病本进行治疗 ,而不是对症处理 ,就是属于《内经》“气反”治法的范畴。《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及“气反” ,但六经病证治中却包含了许多“气反”治法运用的实例 ,现分析《伤寒论》中“气反”治法运用的条文 ,揭示其临床运用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精髓的理解。1 宣上通下 ,下病上治《伤寒论》原文 44条指出 :“太…  相似文献   

16.
妇人妊娠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与妊子、重身、怀娠等均同怀孕。其脉证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渴,不能食,无寒热。”考《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金匮》言妊娠之症状为渴,不能食,乃是有病之象。而脉则平,为无病之脉也。何以致之?此《素问·腹中论》所谓之:“身有病面无邪脉”也。妊娠  相似文献   

17.
“病机十九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证时如何看待和审察病机,可从《素问》“病机十九条”中得到启示。一、病证万变其有病机可寻病证不同,症状无定,但都有各自发展变化的规律——病机可循。《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论“病机十九条”之先,明言“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明确指出病之所发,必有其因,随之产生“以之化之变”  相似文献   

18.
尿血     
[病名] 尿血,在《黄帝内经》中称“溺血”(《素问·气厥论》)、“溲血”(《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灵枢·热病篇》);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首次提出“尿血”之名。亦有“小便血”和“小便出血”之称,但大多数中医典籍从仲景之说,故本书采用尿血为病名。 [定义]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挟杂血块,排尿不痛的一种病证。多由火热伤及膀胱脉络,血溢脉外,随尿而出。亦由脾不统血,肾失封藏,淤血内阻,血不循经所致者。尿血可作为一种出血病独立存在。凡处感内伤见血尿且排尿不痛者,皆可以尿血辨治。  相似文献   

19.
数脉刍言     
数脉,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奇病论》曾云:“尺脉数甚”、“脉至如数”等等。其后《伤寒论》、《全匮要略》对数脉的运用尤为广泛,并常以脉证结合做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如《全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载:“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相似文献   

20.
<正> [篇题解释] 平人,为无病之人,即正常之人,亦即气血和平之人。气,在此指脉气;象,指脉的形象。如吴昆说:“平人,气血平调之人,气,脉气;象,脉形也。”高士宗说:“平人气象者,无病人之脉气与脉象也。”又《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本篇首论平人脉象,再论病人之脉象,且以平人脉象来衡量病人之脉象,故以“平人气象论”命篇。 [本篇主要内容] 本篇论述了平人的脉息至数与变化,以及各种疾病的脉象和诊察方法。其主要内容有: 一、计算脉搏至数的方法;平脉、病脉和死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